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异动观察
地区:印度
异动报告:最近,印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鼓励外资进入印度的优惠政策,包括降低税收、放宽行业准入等。多年来一向对外资进入本国持谨慎态度的印度政府,突然间180度大转弯,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下一个热点的猜想:国际直接投资又将发生一次重大转移?印度会不会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外资“热恋期”将会结束?
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长期靠外资投入来推动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一定会有一天,外资增长会减速,甚至出现负增长。长三角要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适时鼓励并提升民企国际竞争力。一旦外资移出成为事实,已成长起来的民企会弥补外资留下的产业空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变化:全球引资前三强纷出新政
对于中国来说,眼下,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去年最后两个月开始,位列国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前三位的美国、印度和中国,就吸引外资流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吸引外资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美国国会于去年10月颁布《本土投资法》,将美国跨国企业利益回流美国的税率从35%大幅降低至5.37%。一些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预计,此项法案颁布,会导致3000亿─4000亿美元的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其直接后果是国际外资供应量大幅度减少。
今年初,印度政府颁布了外国投资促进法,通过降低税收、放宽行业准入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预计此项政策会刺激外资大幅度增加对印度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三年缓冲期结束,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外资进入原先被列为限制外资投资的大部分行业。国际外资需求量将由此大幅度增加。
一减一增,必定会加剧利用外资的竞争。
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和吸引外资的产业内容看,美国的资本回流与中国和印度吸引的外资并不在同一层面,不会产生直接的竞争。而中国和印度则将面临直接的、交叉的竞争。这种竞争对一定程度上依靠外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
背景:印度调整引资政策是为了过去20年的“纠偏”?
印度和中国虽然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走的是不同的路径。
中国走的是由低到高的路线。
20多年前,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但早期进入中国的外资(港澳台资本),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包括服装、鞋帽等。中国政府,特别是先行实施开放的沿海地区政府,利用开发非熟练劳动力创造的财富,迅速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市场规模,促使外资对中国的投资产业逐步升级:由早期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出口产品,到现在的汽车、高档家电、半导体、IT产业、软件开发等行业,并逐步以开发和占据具有巨大潜力的中国市场为目标。
据统计,10多年来,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固定资产的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5%─20%,绝对比重并不大,但外资对中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推动力巨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资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核心动力。
印度走的则是由高到低的路线。
与中国相似,印度开始实施经济开放与放宽限制也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与中国相比,开放步子迈得小,起点也不高。外资被允许进入的产业重点主要集中于软件、IT产业以及外包等服务业。这虽然使印度在上述领域有了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由高端产业开始的外资政策,使外资对本国经济的推动力和辐射效应明显不如中国。虽然与中国同时实施开放政策,但1998年以来,印度利用外资的平均规模为30亿美元左右,仅为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的118。
实际上,印度与中国相同,其最大资源是非熟练的劳动力,10多亿人口中,有14的人口还处于赤贫。而早期政府制定的外资政策,只是开发了印度部分的人力资源———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些人,并未顾及低素质的非熟练劳动力资源。而后一种资源的特性就是:如不及时开发利用,就会失去甚至成为社会负担。
印度政府可能意识到其外资政策上的偏差,颁布了外资新政,其目的就是要借鉴中国在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增长的经验,促动印度经济快速增长。
预测:对中国特别是长三角的冲击有多大?
印度外资新政可能的结果是:中国和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竞争。
从竞争优势看,各有长短。在市场规模、出口便利性、政府优惠政策、成本结构、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形势方面,中国有优势;而在高教育水平劳动力、管理人才、法律法规、透明度、文化接近度和监管环境方面,印度有优势。
对于一般制造业,由于印度加入,会对中国继续吸引国外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投资产生直接竞争。因为印度走的是由高到低的外资路线,在高科技领域聚集了大量的、有丰富经验的并具有英语天赋的人力资源,这对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欧美制造业而言,具有吸引力。而丰富、廉价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也会对外资继续投资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生影响。当然,中国也会对在印度具有相对优势的IT产业、软件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对印度这一领域的优势产生冲击。
印度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以及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吸引力,会对中国的外资利用产生较大影响:前项优势会对沿海,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下一轮外资引进造成竞争;后项优势会对中西部地区利用借鉴沿海地区、接受沿海地区外资转移来推动经济增长发展模式产生影响。
当然,这种竞争不是今天或明天就会发生的事,而是一个逐步的转化过程。短期内,受制于基础设施不足,印度在引进外资制造业方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但随着外资新政逐步到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中国成本优势的慢慢失去,一些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外资,会逐步从中国转移出去。
外资转移或分流是早晚的事。在市场规模属于同一层面、且经济发展阶段接近的中印两个大国,为了成为全球最佳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而展开竞争也属正常。
从投资环境的政策优势看,印度的外资新政必定会对中国特别是长三角今后几年的外资引进产生影响,但会有一个逐步显现的过渡期。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外资最钟情的时期,外资对中国的投资还会有一个上升期,今年1月外资呈现两位数的增长就是证明。
提醒:长三角要鼓励民企提升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核心地区,是利用外资成功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的样板,目前的外资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为了吸引更多外资进入,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投巨资建设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这对前来投资的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根据商务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未来3年里,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首选地”,有47%的受访者选择了长三角经济圈。
但是,外国投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期靠外资投入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一定会有那么一天,外资增长会减速,甚至出现负增长。因此,长三角地区各级地方政府要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适时地鼓励各种民间资本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旦外资移出成为事实趋势,已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会弥补外资留下的产业空缺,保持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