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华社记者 丛峰 陈芳 谭浩
春节前,成都市民于亚志被单位评为“突出贡献者”,奖金5000元。然而,他既没有给老婆和孩子买新衣服,也没有换掉家里的那台老电视,而是一分不动地存进了银行。“我不是不想花钱,是不敢花。”于亚志说,“孩子上大学,老母亲又体弱多病,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钱,现在多存点钱才放心。”到底是谁捂住了百姓的“钱袋子”?代表委员纷纷“把脉开方”。
被动消费好似无底洞
近年来,一些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快步进行,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被动消费项目给人以无底洞的感觉。四川代表纪尽善说:“这动摇了人们消费预期,降低了消费信心,成为阻碍扩大消费的‘死结’。”
以教育消费为例,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12万、34万、49万元……一个孩子上学到底要多少钱,没有准确数字,但都是让人生畏的大数字。
医疗费用畸高也是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据调查,四川省有40%的人全年没有去过医院看病,但其中仅有9.3%的人是“没生过病”,其余的皆为“看不起病”或选择“到药店买药”。
越改革花钱越多成怪圈
一些代表形象地将教育、医疗、社保比喻为抑制消费的“三座大山”。他们认为,一些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存在偏差,使本应由政府承担改革成本的社会公共产品服务被推向市场,消费者难以承受,某些领域甚至给人以“越改革花钱越多”的感觉。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易敏利代表说,由于政府公共投入长期不足,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先天贫血”,学费也翻番地往上涨。高等教育费用涨得更厉害,一些贫困家庭甚至“一人上学,全家吃糠”。
再说保险,其险种设计也是利益驱动式的。许多保险公司只青睐年轻人,却排斥55岁以上的人投保。一位大学教授告诉记者,为给80多岁的父亲买保险,他走了几家保险公司,但没有一家肯保。
低收入群体是突破口
贵州代表李万禄说,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应该是突破口。一方面,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更强烈;另一方面,这一群体有着极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如果保障了这部分处于社会底层人群的衣食、医疗、教育、居住等底线,人们的消费信心就会大增。
通过消费补贴来弥补收入差距造成的消费差距过大问题,被认为是营造良好消费氛围的有效途径。张愈代表说,城市低保线要逐年增长,转移支付力度也要加大。同时,可以采取实物发放的形式,按发放低保金的模式程序,定时、定点向低保户发放。这种办法既直接消耗了消费品,也鼓励了低保户将手中的现金消费出去。
背景链接
2004年我国消费率已下降至53.6%,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回落了1.9个百分点;与1978年相比下降了8.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31个百分点。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