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索尼高层换血事件回顾
索尼3月7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其管理层人事调整的消息,一共涉及到“两下三上”共五个人的职位变化。
所谓的“三上”为: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现任索尼公司副董事长兼负责娱乐业务的首席运营官-COO、索尼(美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将担任索尼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他将在纽约和东京同时设有办公室,对索尼集团进行全盘管理。现在担任的娱乐业务负责人及索尼(美国)董事长的职责将继续履行。
中钵良治(现任索尼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兼负责微系统分公司和EMCS的首席运营官-COO)将就任索尼公司总裁及代表董事。在履行索尼公司总裁的日常业务之上,将特别着力于强化电子业务。
井原胜美(现任副总裁兼集团首席战略官CSO和首席财政官-CFO)将担任索尼集团首席财政官-CFO和索尼公司副总裁。在统管财务的同时从经营战略和经营资源分配的角度辅佐斯金格和中钵良治的经营活动。
虽然上面三个人中,井原胜美的职位看上去没有升迁的迹象,还少了一个CSO的头衔,但他仍留在索尼的核心管理层里,其作用不可小觑。
这份名单已在3月7日举行的索尼公司临时董事会上通过,并预定在今年6月22日得到股东大会批准后正式实施。
与“三上”相对应的是“两下”,即索尼现任董事长兼集团CEO出井伸之与现任索尼公司总裁安藤国威在6月22日后将分别作为索尼公司最高顾问和顾问,从集团经营的角度继续支持新成立的管理团队。
对于本次有些突然的领导班子大调整,索尼的解释是:这是为进一步向以电子、娱乐、技术为核心的企业进化。2005年对索尼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新的经营体制将进一步提高效率,使索尼在全球的业务得到更积极、更具战略性地推进。
对于索尼这次启用外国人作为董事长和集团CEO,各方好评如潮。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索尼公司由欧美人挂帅,是日本企业最大胆的行动”,“可以把这一事件看成是继续走创业者盛田昭夫所铺就的道路。”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丰田汽车公司总经理奥田硕称,“如果考虑今后日本的发展,这当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日本官方对此也给予积极评价。日本官房长官细田博之认为,日本企业随着国际化,外国董事将会越来越多。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则表示,“近五年中,作为日本信息技术战略会议的成员,出井伸之为使日本成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出了很多力。非常感谢他。”
索尼高层换血原因
索尼高层调整的原因是作为公司主要支柱业务的电子部门业绩低迷,致使索尼公司连续两年赤字。
在2004财年,占索尼公司销售额60%的电子部门,由于平板电视等消费电子产品不能及时供货等原因,造成公司仍将和2003财年一样出现赤字。尽管近两年,索尼公司放下身段,推出与前竞争对手韩国三星合建大型液晶显示屏工厂和与IBM等联合开发新型微处理器“Cell”等重大改革措施,在信息业界颇有锐意改革的架势,然而这些大型投资并没立即见效,从而影响到公司的业绩,使公司股价长期只跌不涨,索尼的消费电子王牌产品——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则被苹果的i-Pod抢走了很多市场份额。
实际上,索尼危机的表面化,最早起始于2003年春的“索尼冲击波”。2003年4月,索尼2002财政年度公司基本无赢利的财务报表发表后,索尼股票连续2天跌停,并诱发日本股市上高科技股纷纷跳水,带动日经指数大幅下跌,致使日本股市上高科技公司的股票纷纷遭到抛售。新闻媒体称之为“索尼冲击波”。
以2003年为界,业内对出井伸之的评价,前后截然不同。2000年至2002年,索尼执行出井的“软硬件融合”战略克服了信息技术泡沫造成的危机,公司业绩亮丽,从而受到股市的追捧。而在此之后,公司则受到技术开发能力低下的指摘。在此期间,除了多功能游戏机和移动电话,公司产品乏善可陈。
分析家们指出,自1995年出井伸之成为索尼的CEO,索尼的股票丧失了3/4的市值,从巅峰时期的33900日元(2000年3月1日),下降至3920日元(2004年5月24日)。在那期间,索尼公司的市值从1380亿美元跳水至330亿美元。其间在索尼股价最高的2003年3月底,索尼曾将其股票一股拆分为两股,即股值降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2003年春天的“索尼冲击波”使索尼失去了股票市场的信任;在液晶、等离子电视业务方面,索尼也远远落后于对手。作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象征以及“AV世界第一”的索尼,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体制的落后使索尼陷入了困境。
此外,尽管利于销售录像机等视听电器而收购的电影和音乐部门业绩亮丽,并成为公司新的业务支撑部门,然而作为主营的电子部门,其平板电视和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商品开发能力薄弱而坐失了大量市场份额,从而使出井的“软硬件融合”战略一直没能见到成效。
有业内人士指出,出井伸之这次是自己把自己赶下了台,2003年10月他发布“变革60” (Transformation 60)计划时,曾声称要在2006年财政年度将公司利润率提升到10%.如果完不成任务,公司可以换帅。根据目前经营情况,他已经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索尼高层换血之绝对内幕
鲜为人知的是:索尼公司这次高层换血,并非公司内董事主导,而是由公司外董事们决定的。索尼董事会在审查2004年财政年度业绩时,预计将于本月底结束的2004财政年度,公司电子部分将有较大的赤字。公司外董事们提出,索尼公司的经理班子必须彻底更换,从而建立新的经营体制。在日本各大公司经营历史上,由公司外董事决定更换经营者,这是第一次。
索尼公司这次高层换血,其主要依据是2003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商业改进案。这个改进案由日本官方主导,日本公司纷纷仿效美国公司的经营,设立几个专业委员会,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和指导。代替监察董事,各公司设立“指名”、“报酬”和“监查”三个委员会,监督公司的经营和人事任命。在三个委员会中,公司外董事须超过一半,以此来提高公司经营的透明度。公司的日常业务由执行董事进行经营。而董事会则主要起监督作用。此次将索尼公司的经营班子更换,就是由公司外董事为主,审查公司业绩后做出的决定。除索尼公司外,日本还有日立、东芝、奥林克斯等近100家公司引入这种制度。索尼公司的8名公司外董事,为来自日产汽车、三井助友、富士、JFE钢铁等公司和UFJ综合研究所的总裁和研究所所长等人员。
据悉,今年1月20日晚,出井伸之曾把10名公司领导请到家中,召开了史无前例的“亲睦会”。而当天索尼正好发布消息称,公司2004财年的营业利润额达不到原来预期的目标。出井申之在家里举办这次亲睦会的中心议题是:公司业绩低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度时艰。
索尼公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拿不出垄断市场的热门产品和从2003年3月起,公司股价下跌了70%.面对这一困境,公司内部要追究领导班子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局面下,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迈入2005年后,出井和安藤两位领导就开始考虑高层调整的问题,当时来自公司外的独立董事们也发出了“靠目前体制,公司业绩能够恢复吗?”的质疑。在公司领导班子中开始传出“公司领导交接的时刻已经到来”的风声。
2005年2月初,出井等索尼高层提出了他们的人事改革方案:由出井和霍华德·斯丁格俩人共同领导公司,即公司有两个CEO.这一方案一出笼,就遭到了独立董事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分不清经营责任。”部分独立董事主张由久多良木健升任总裁和集团CEO.
当时,索尼内部开始人心浮动。与索尼有贸易关系的公司,发出了“索尼公司怎么好像停止业务了”的疑问。在这种背景下,出井拿出了由斯金格一个人接任CEO的方案征求公司外董事们的意见。可以说,让斯金格独自出任CEO,是阻碍最少的换帅方案。只有这一提案可结束混乱,求得大同。
对于公司总裁的人选,索尼方面曾有过两种意见。一是出类拔萃型的久多良木健,另一是调整型的中钵良治。这时公司外独立董事们的意见一锤定音。他们不希望公司出现经营空白。2月底他们一致赞成目前宣布的高层调整方案。
据知情人士分析,出井先生可能是在压力下被迫接受了目前的调整方案,他之所以提出两个CEO的方案是因为他太想由他主持索尼成立60周年的庆典了。毕竟这个庆典举办的时间已经为时不远。
索尼目前战略分析
高层调整之后的索尼,将由斯金格在美国指挥整个公司的经营,并侧重主管公司内容方面的“软部门”。而中钵将在日本总部侧重主管索尼立命之本的电子部门的运营和经营。
从两人的背景来看,上述分工还算合理,斯金格原是美国三大广播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1997年加入索尼公司,出任索尼美国公司总裁,现主管索尼公司电影、音乐等娱乐部门,他于2004年在美国成功收购了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而由技术人员出身的中钵良治在索尼主管电子部件和产品的制造,为索尼公司以半导体等基本部件为基础,强化索尼公司擅长的音像产品的竞争力,曾立下汗马功劳。
斯金格和中钵两人未来如何协作将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在企业战略方面,索尼目前还未做重大调整,即将于6月22日之后接手索尼新领导班子打算以公司的电子部门为主进行经营改革,尽快恢复公司业绩。而这一改革仍将遵从出井制定的“软硬件融合”和“变革60”计划,可能只是在后者的执行上加速而已。
据了解,“变革60”计划主要是针对索尼的重组,其中包括要在三年内在全球范围内裁员20000人,其中日本裁员7000人。
对于索尼未来的发展,业内专家担心:常住美国、不懂日语的斯丁格接任索尼董事长和集团CEO,能够运营好位于日本的公司吗?对此,索尼方面称,出井伸之和安藤国威仍是公司的最高顾问和顾问,仍将协助公司经营。
还有很多人非常关注久多良木健的动向,因为从4月1日起,他将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可目前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的“Cell”处理器项目,正是由他主持的。索尼采用Cell处理器的新型电视机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之中,同为技术人员出身的中钵良治和久多良木健如何协调,共同振兴索尼电子部门也将成为索尼今后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