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中国金融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专家年会于2005年3月20日至21日在京隆重举行。本届年会由搜狐财经、中国金融网联合主办,邀请政界官员、银行家、企业家、著名学者对2005年中国金融形势做全面精辟的分析与展望。年会对六个主题进行形势预测、分析与展望,分别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下面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的精彩发言。
主持人:谢谢吴行长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演讲,也给介绍了2005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趋势,以及改革的背景。可能各位都可以理解我们,为什么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吴行长占这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GDP也就是13多万亿,我们的货币也就是20多万亿,更多的经济运行,了解货币政策和银行业对中国经济会有一个认识。
有的嘉宾让吴行长多讲一点,我们的时间,这个专题就一个小时。等会我们再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魏加宁研究员简单讲几个观点。我想留下一点点时间,我们互动讨论。在互动讨论中间,我们要更加客观、准确的判断和把握2005年的经济走势。下面我们欢迎魏加宁博士给我们做一个简短的发言。
魏加宁: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会议组织者和主持人给我提供这么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原来以为几位领导会讲完了以后,我再一点补充,所以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我现在讲的都是个人的观点,与本人所在的单位没有任何的关系。而且今天是跟金融界的领导进行探讨,所以不是针对媒体,媒体也帮我把把关。
首先是对2004年如何看待,有一次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他们说04年是空前改革的一年。我认为是“凸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一年”。一个方面就是投资主体的约束恐怕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这一次突然的反应出来地方政府作为一个事实上的投融资主体,对他们的约束好像现在看来十分的薄弱。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比如说这一轮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当中,还有一个话题——就是经济由谁来拉动。我问了很多的金融部门和专家,到底我们的贷款有多少到了地方政府下面,有多少到了民营企业里面去,没有人可以给我一个准确的答复。另外一个方面,暴露出来我们这套宏观调控本身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
我曾经写过一篇东西,很多媒体都登出来了。很有意思,每个媒体都刊登一段。其实上我是对整个宏观调控体系的反思,而不是针对任何部门,更不是针对任何的领导。我认为这些部门和领导都很辛苦,经验也丰富。我是把宏观调控分为事先、事中、事后来分析。
首先是事先,就是统计制度。孙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专家,他在去世之前,跟中央领导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我就想不通这个事,后来发现确实有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在各级行政长官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数据报的时候,有很多的主观数据。我提出来能不能增加垂直性、独立性等问题。中央决策都是中央部门在做。
比如说我们研究地方是否可以发债,我们到了日本。日本的大藏省是权力最大的一个部门,后来我们去的时候发现他们只管中央财政,并不管地方财政。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更多是管地方财政,而不像我们还是计划经济,更多是管地方政府的审批项目。其实项目该不该上,地方政府比中央的部门更清楚。
事中阶段,我想强调两个或者三个因素。宏观调控的主角和计划经济应该有所区别,市场条件下,越来越多应该是中央频繁为主角。如果发挥作用,我们80年代有很多的学者认为,如果市场经济框架建立起来以后,国家计委应当是一个只管中长期规划、超脱于各个部门之上的非常超脱的部门。结果,现在是一边管宏观调控,一边管项目审批,我觉得这是一个利益冲突。
第二个利益冲突就是改革和发展。往往改革的任务是能拖就拖,但是发展比较急一点。 再一个冲突,改革是市场化的曲线,存在一些利益冲突之后,再好的领导到那儿会不知不觉的走偏。宏观调控银行应该起一个很大的作用。刚才吴行长讲的,应该增加透明度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在国外,他们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美联储是五年之后,日本是十年之后才公布。因为怕压力太大。过一段时间公布之后是让学者、公众做评判。
我们现在这方面还不规范。尤其是独立性,我们在93年加强宏观调控和后来分行的改革,我们解决了地方政府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直接干预。但是从这一轮宏观调控来看,明显感觉到中央部门对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干预,应该严重出现。比如说,央行最近的措施,宏观调控走了一圈之后,又回到最开始了。一个是针对房地产的信贷,一个是市场化。一开始央行发信号的时候很形成的针对了房地产的信贷,很快由于其他部门表态之后,业界对我讲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们这次实际上不仅仅收紧了银根、地根,也收紧了环保(标准)。我们把宏观调控和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似乎是搅在一起了。比如说宏观调控收紧银根的时候,环保上来了。一旦它下去,为了把经济刺激起来,又把标准降下来。这样的话,监管目标永远会达不到,而且会出现对企业不公。还要加强中央政府在法律方面的作用,对宏观调控整体需要反思。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