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 新闻周报2005年3月22日报道) 联想集团斥巨资收购IBM个人电脑的全球业务、TCL集团并购法国阿尔卡特公司,2004年的两例中国企业并购行动震惊中外。中国企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同时,也发出了一个讯号:跨国并购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式之一,可是跨国并购并非“时尚”,万万不可“跟风赶潮”。中国企业有自己的特点,跨国并购也要按照自己的步调行事。
企业成熟是跨国并购的前提
据国家商务部对200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显示,企业以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5.1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18%。通过比较近两年的企业对外投资数据,他们还得出一个结论: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企业对外投资战略的调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新变化,对欧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跨国并购出现增长新势头。
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任邢厚媛指出,中国企业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新变化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一个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的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按照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占43%,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私营企业等等分别都占有相当份额,其中民营企业也在对外投资中异军突起。在2003年一年中,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0.42亿美元,占全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1.5%。她还强调,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与所投入的产业领域、地区市场和对外的投资时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虽然中国已经被联合国称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国家,但中国毕竟不是一个资本输出国,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采取的是以设备和技术为主、以现汇资金为辅的多样化方式。
商务部合作司的刘力处长认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对外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成熟发展为跨国并购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介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从最早的以贸易为主扩展到目前的资源开发、加工制造、农业、旅游、咨询服务、研发等种种新兴行业在内的很多领域。其中,在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领域的投资最为突出。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热门行业。2003年,IT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07.6亿美元,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2%。
另外,对外贸易是中国企业扩展国际市场的传统方式,在境外设立贸易性分支机构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主要做法。截至2003年底,批发、零售、贸易代表处等商业分销领域的对外投资达到了65.3亿美元,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9.7%。其他行业如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生产等行业的投资数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
而在投资地区分布方面,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是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亚洲的投资总额是265.5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81%。目前,中国香港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达到246.3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4%。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地区。中国在拉美的投资总额达到46.2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14%。其中,英国的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作为全球“自由港”,集中了中国企业42.2亿美元的投资金额。
对外投资取决于企业需求
然而,对于刘力处长提到的投资目标国家制度方面的软环境,很多企业表示并没有感受到。他们认为,国外很多国家吸引外资时并没有设置很多优惠政策,有些国家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优惠,在税收、融资、关税等方面基本上对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一视同仁。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障碍。
对此,英国威尔士发展局大中华区的代表马成思先生表示很难理解。他认为,投资目标国家的优惠政策对投资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相信每一个渴望吸引外资的国家都不会忽视这一点,而关键问题出在投资者与被投资者之间的沟通环节上。一些对外投资的企业往往不知道从什么渠道来获取投资信息,以致不能把优惠政策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造成了资源浪费。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与当地官方联系、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未来的市场以及人文环境要做出准确判断。
对于这一点,邢厚媛主任表示认同:“这些也正说明一些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表现出了盲目性。”她举了个例子,前年有家企业在没有弄明白自己要什么、对外投资的目的是什么的情况下,把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到海外市场,结果血本无归。事后该企业老总振振有词地认为,企业的损失应该由国家来承担,理由是当初对外投资是响应了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邢厚媛告诫企业,对外投资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千万不能“打肿脸充胖子,”结果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企业在高端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项对中国企业投资意向的调查中,有近50%的企业表示近两年内有在境外进行投资的打算。其中,打算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占所调查的102家企业的近20%;1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之间的最多,占企业总数的42%。
尽管跨国并购是目前国际投资领域中的时尚代名词,但跨国并购涉及的资金规模还是让一些渴望发展国外市场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据这项中国企业投资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打算以跨国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企业只占被调查102家企业的34%。据了解,这项调查是中国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13个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企业中进行的。被调查的102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各种所有制形式,行业遍布农业、医药、家电、电子、建筑等13个行业,其中软件、电子和医药生物技术行业比例最多。大约70%以上的被调查企业是大型企业,30%是小型企业。
邢厚媛主任指出,在对这些企业投资意向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是以开辟、巩固或者扩大市场为目的,而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办法仍然被很多企业所忽视。但值得肯定的是,一些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不再局限于短期经济利益,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自身长远的发展方向。许多中国企业为了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通过发展技术类投资购买或者兼并国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或者为了获得最新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型技术,通过建立合资、合作企业,主动参与先进技术的研发、消化和吸收。
刘力处长补充说,在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上,近70%的企业还是选择设立办事处、代表处等非生产类分支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尝试的初级阶段。另外,企业青睐合资多于独资或合作,这些企业主要考虑合资能充分发挥各投资方在技术、原材料、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并且容易取得优惠待遇、减少投资风险。此外,在经营上还能尽量少地受到各种限制。
其中,有45%的家电制造业和医药生物制造企业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这两个产业都是目前中国在全球比较有优势的产业,实力比较强、规模比较大,展开并购的可能性也较大。而且,家电制造业有绝大多数企业计划在最近两年开展投资,是短期投资欲望最强烈的行业。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投资目标国制度等方面的软环境比起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资料等方面的硬环境状况更重要。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仍然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表示担忧。有人认为,虽然日本企业大规模地涌向欧洲市场,在掀起了欧洲投资热潮的同时极大刺激了欧洲本地市场。但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与日本有着本质区别,日本企业的赢利是靠它的高附加值来实现的;而从中国企业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能否出现像日本投资欧洲那样的热潮还很难说。
英国威尔士发展局亚太区执行副总裁戴威士认为,30年前欧洲的投资环境以及中国的现状与当时的日本相比虽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却不能同日而语。当时的日本经济增长率只有8%左右,而且与现在的中国相比经济总体规模不同。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并且根据有关预测,中国在2020年GDP有望翻两番,因此有着巨大的对外投资潜力。除此之外,当时的日本企业在欧洲主要从事附加值较低的小型制造业生产,而中国企业进入欧洲之前已经具备相当的技术含量,可以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提高生产附加值,投资潜力与当时的日本大不相同。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已经在欧洲的研发行业等高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 责任编辑:谢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