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彻底放弃不可取,建立数量化风险控制系统是关键
□本报记者 闻涛
自营业务就像一个精灵古怪却经常惹祸的孩子,总是让家长又爱又恨。在自营业务上屡遭重创之后,近期不断有券商表示要彻底放弃这把双刃剑,而潜心扮演好中介服务商的角色。一券商投资部负责人认为,券商主动收缩自营规模、恢复本来面目,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但对自营业务由全取到全弃却难免有些矫枉过正。
在目前国内券商增收乏术的情况下,投资业务对业绩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事实上,境外大行对投资业务相当重视。该人士建议,券商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对以往的投资决策机制、运作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当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也有观点认为,基金公司的投资模式值得券商借鉴。
全面放弃不可取
“我们准备彻底退出投资业务,公司以往在这项业务上的确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某券商老总对记者说,虽然放弃了自营业务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但起码可以保证不再出现巨额损失。与这家券商态度相似并采取相同策略的券商不在少数,其中包括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等知名券商。
券商收缩自营业务规模的动作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今年还在继续。海通证券2004年年报显示的自营规模为29亿元,而2003年中报显示的自营规模是56亿元,两相对比可知,该公司在半年时间内自营规模缩小的幅度将近50%。再如申银万国证券,2003年中报显示的自营证券数额为24亿元,到去年年报公布时已经降低到了20亿元,降幅也达到了20%。
券商收缩自营业务不仅仅体现在削减自营规模上,有券商已经开始从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上动刀。记者从一家大型券商了解到,该公司已经撤销了投资管理总部的机构设置,把原来属于这个部门的投资决策权授予即将成立的投资决策委员会。该公司此举目的并不仅仅是投资决策权的转移,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可知,其自营规模在不断缩小,原来的重仓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已经看不到这家券商的身影。
此前业内曾有传言,中信证券(600030)(相关,行情,个股论坛)已经撤销了投资部门,开始收缩自营业务。该公司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真实情况是将自营部门并入了即将成为的资金运营部,把以前分属不同部门行使的资金运营权收归一个部门管理。此举是公司整合资金运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出发点是要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实上就是对公司的资金做头寸管理,统一配置资源。至于自营业务的投入,会根据行情变化作出调整。
闻香需有被扎的准备
虽然国际大型投资银行身处混业经营的行业环境中,收入来源比较多元化,但总体业务收入中投资业务收入的比例还是相当高,比如美林证券2004年资产管理与自营业务合计占净收入的比例为44%,2003年该比例则为49%。一券商投资部负责人表示,现在券商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把投资业务做好,而不是保留或者放弃。
国泰君安研究员梁静认为,在目前券商普遍缺乏有效增收手段的情况下,完全放弃投资业务并不可取。他认为,近期券商收缩自营的行为应该看作是对现有投资中不合理部分的调整。目前国内券商的投资业务在投资决策、投资理念和风控体系上都已明显陈旧,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现在要做的就是对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和修正。
国信证券交易总监钱海章博士认为,很多人将国内券商在投资上的失败归因于近几年股市的连续下跌,其实是投资决策的过程出了问题。梁静也表示,券商以往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英雄人物”拍脑袋的现象相当普遍,风险控制也缺乏数量化的标准。
钱海章分析说,投资决策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能够并且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以及在承担这样的风险后期望获得多少收益,风险和收益保持对称,是投资学最基本的原理。要想获得8%的盈利,就要做好8%亏损的心理准备。只有明确控制投资规模,顷刻崩塌的风险才有可能化解。但单纯的规模控制还远远不够,钱海章建议,国内券商可以借鉴国外投行的通行做法,即通过风险限额来管理总体和业务部门风险。风险限额比规模控制更科学,就在于考虑了不同品种之间的风险差异。
中信证券研究部人士建议说,基金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摸索出成熟的投资模式,值得借鉴。基金公司先进之处在于有完善的投资流程,各部门分工明确,而且基金的投资有严格的契约限制和开放式的信息披露程序,可以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 责任编辑:吴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