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钢铁、铜、钨等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加大,加之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矿产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加
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两会”代表委员对当前一些地方借发展经济之名,无序开采、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给予了抨击。矿业弊病不除,社会的和谐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挑战。
钨矿出口与收益的巨大落差
储量世界第一、生产量世界第一、贸易量世界第一、消费量世界第一——我国的钢铁、铜、钨等矿业行业,占据了这四项世界第一中的几项甚至全部。然而,这些世界第一并非都如人所愿地成为行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国人自豪的亮点,有些反而成为集约型经济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沉重翅膀,如果现状不加以改善,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从长远看将远大于收获。
钨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被称为“工业牙齿”,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航空航天业、信息产业及制造业。本刊记者从设在南昌的中国钨业协会了解到,在世界钨总储量中,排位第一的中国占35.5%,加拿大、俄罗斯各占13%左右,美国约占7%。据2004年10月国际钨协公布,全球钨消费总量中国占37%,欧洲约27%,美国15%,日本11%。从1997年至2004年,我国钨国内消费量翻了一番以上,成为全球最大的钨消费国。同时,中国的钨生产量和贸易量均居世界首位。
依据中国钨业协会提供的近年我国钨行业年报分析对比,结果惊人。我国钨资源消耗在世界上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大高于占世界储量的比例。中国钨业协会副会长孔昭庆分析说,1949年至1985年我国钨精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0%,但1985年至2002年这个比例上升至68%,其中近十年达到80%以上。目前世界钨工业消耗的钨资源80%至90%都来自中国。除去我国国内消费的1.7万吨钨外(折合成钨金属量计算),其它国家消费的3.8万吨钨中有2.9万吨由中国出口提供。可以说,我们是用占世界不到40%的钨矿产资源满足了全球80%多的钨需求。而实际上,除中国、俄罗斯钨精矿开采较多外,美国近年没有或很少开采国内的钨精矿,美、日均对钨精矿实行战略储备。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我国钨品供应可能提价时,美国就抛出储备,打压钨价。这不是拿着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轻而易举地拱手与人吗?我们究竟在为谁大量消耗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既然宝贵的资源拱手与人了,就至少要有可观的经济利益。然而,我国钨的加工制成品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出口附加值低,储量世界第一的资源优势没有完全在经济上体现出来,反而成就了国外依靠中国的廉价成品半成品和本国的高新技术加工高精尖产品再返销中国抢夺中国市场的机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几组对比鲜明的数据:
——2004年中国钨业年报统计,2003年我国钨品出口2.9万吨,出口额2.2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量的约4/5。2004年中国照明协会年报统计,2003年我国出口灯泡66亿支,出口额2亿美元。灯泡生产最关键的材料是钨丝,生产一只灯泡需要钨丝0.8米~1米,1亿米钨丝合计3.5吨钨,66亿只灯泡需钨200吨。也就是说,2.9万吨钨半成品与200吨钨的制成品出口价值相当。——2003年,中国进口钨丝76.8吨,进口价每吨超过19.9万美元。同年出口钨丝703.9吨,出口价每吨2.8万美元,仅为进口价的1/7。
——200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钨品2943吨,占美国钨供应量的1/3,出口额2560万美元。同年,美国肯纳公司利用进口钨品加工硬质合金的销售收入达到20亿美元。这一年,我国整个钨行业销售收入为100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硬质合金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但销售收入只占1.5%,而外国公司的高精度硬质合金、高效精密刀具等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份额已占到25%。
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是我国许多行业对外贸易的致命弱点。宝贵的资源消耗了,但产品附加值却不够高,而我们进口的一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往往又是在我们的初级产品基础上加工生产出来的。
国内资源枯竭被迫依赖进口
2003年我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不到4%,但我国消耗的石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钢材占27%,煤炭占31%,水泥占40%。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依赖大规模消耗资源,国内如不够就必须大量进口,我们的石油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1/3、铁矿及铁粉占47%、氧化铝占48%、铜矿占58%。
记者在中国最大的铜工业生产基地江西铜业集团公司采访了解到,2002年,我国铜消费250万吨,占世界铜总量1520万吨的16.4%,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但去年我国铜自产量只有158万吨,进口铜133万吨。近10年来我国铜消费平均增长率是世界铜消费平均增长率的2.4倍,近两年平均每年增加35万吨消费量,增幅高达38.9%。2002年,国内企业生产的158万吨铜中,靠国内矿产资源冶炼产出的只有1/3。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采,目前国内可利用的铜储量只有280余处,保有金属储量700余万吨,开采程度已经超过50%,新储量增加极为有限。
在金属材料工业2004年发展论坛上,一些院士和钢铁专家接受采访时称,我国钢材消费量从2001年起就以每年新增3000万吨以上的速度增加。2003年我国钢材消费约为2.5亿吨。国家统计局统计快报显示,2003年1~11月,我国累计产钢20019.7万吨,比2002年增长21.53%,月平均产量比2000年多500万吨。目前我国钢材消费居世界第一,超过美国和日本钢材消费的总和,并因此出现了钢铁工业发展中的行政性重复建设,导致布局失衡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专家同时预测,到2010年,我国原铁矿产量将达到3.3亿吨,可支撑生铁产量1.054亿吨。这与2010年我国钢铁产能达到3亿多吨后产生的需求极不匹配。在本世纪头三年,我国每年进口的铁矿石以20%以上幅度增长。2003年铁矿石进口量大约为1.4亿吨,相当于2000年进口量的一倍。而国际铁矿每年的自由贸易量约为2.4亿吨。如果以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即使全世界每年销售的铁矿都提供给中国,也喂不饱我国钢铁行业的巨大需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大量消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资源消费量世界第一的排位,使我们陷入了本国资源过度开采濒临枯竭、对国外资源依存度增加的被动局面。它同时说明,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增长,这也是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之一。在新型工业化的含义中,资源消耗要少、环境污染要小正是其中的两大特征。
盲目重复建设导致无序开采
无论是去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钢铁行业,还是钨、煤炭等矿产行业,盲目重复建设和无序开采是行业通病,且常常出现整治——泛滥——再整治的反复过程。以钨行业为例,在目前钨产品冶炼加工一半以上的产能闲置的背景下,一些钨矿区仍在大上选矿、冶炼加工企业,2004年新上马的冶炼钨最低端产品仲钨酸铵生产线的企业就有9家,产能再度扩大约30%。中国钨业协会表示,前几年曾得到整治的全国钨行业无序开采重又抬头,盲目重复建设使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钨资源被大量消耗,如果任由这种势头蔓延,我国钨资源优势将迅速变为劣势。
20世纪90年代,国内钨矿乱采滥挖现象严重,生产总量过剩,经国务院重拳整治这种局面一度得到治理。但由于近两年来全球钨产品需求增加,市场价格上扬,无序开采重复建设势头又死灰复燃。
中国钨业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到2002年底,我国钨精矿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而2004年钨精矿实际产量已达到8万吨,大量民营资本进入钨矿开采领域。从2002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下达给全国115座主要矿山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连年超标,2003年全国钨精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43660吨,但当年实际产量超过60%以上;2004年的国家控制指标为5.2万吨,但前三个季度产量已达5.7万吨,全年产量突破8万吨。中国钨协调查发现,全国主要矿山普遍超产20%,其余上万吨的产量则是非法矿山、矿点违法开采的,大部分小型钨矿追求短期利益,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掠夺性开采现象普遍严重存在。1949年至1985年我国钨精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40%,但1985年至2002年这个比例上升至68.6%,其中近十年达到80%以上。
钨精矿大量开采源于中下游企业对钨的需求。今年以来,一些钨矿主产区不满足当地只有采矿场的现状,纷纷兴建钨品冶炼加工企业,这种势头尤以钨制品的初级产品仲钨酸铵为甚。仲钨酸铵是制造钨粉、硬质合金的最低端产品。据中国钨协介绍,目前全国36户企业仲钨酸铵产能已经达到10.8万吨,2003年仲钨酸铵国内市场需求4.65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43%。但目前全国各地仍然在大上仲钨酸铵生产线,兴建和扩建的项目主要位于江西、湖南、云南等地的钨矿主产区。据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管理办公室介绍,目前江西省仲钨酸铵、三氧化钨、钨粉、碳化钨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近年实际产量均在生产能力的50%以下。但去年江西九江、新余、赣州等地正在筹建的仲钨酸铵生产线产能不下万吨;去年湖南益阳市、衡阳市新上了两条共计1.3万吨的仲钨酸铵生产线;云南去年开工建设了一条年产3000吨的仲钨酸铵生产线;福建的莆田、宁化等地新建了两条年产总量超过5000吨的仲钨酸铵生产线。中国钨协预计,今年全国仲钨酸铵总产能将达14万吨,而市场需求量保持在4.8万吨左右,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同样蔓延至钨粉、钨铁、硬质合金产品等下游产品的生产。以硬质合金为例,目前全国硬质合金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59%,全国400户硬质合金企业除两家企业产能在2500吨以上外,其余大部分企业投资在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年产量仅为数十吨,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档硬质合金产品。中国钨协副秘书长祝修盛称,仅一个湖南株洲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硬质合金企业就有上百家。
据中国钨协会估计,目前国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仲钨酸铵、钨粉、钨铁、硬质合金等项目投资超过20亿元,而我国钨行业的年销售收入只有100亿元。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以仲钨酸铵为例,上一条1000吨的生产线需要投资上千万元,而其附加值较低,投资回收期长。中国钨协副会长孔昭庆说,目前钨价较高,产能过剩的投资风险暂时被掩盖,一旦钨价走低,企业经营将面临巨大的风险。钨协硬质合金分会会长林伯颖说,低端产品产能产量急剧膨胀,必然导致行业整体效益下滑。目前中国硬质合金出口量占国际市场流通量的20%,但销售收入却只占1.5%。
由于产能过剩,一些地方目前对钨矿流通采取了限制措施。赣州市于都县为保证辖区内钨企业的满负荷生产,今年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对钨精矿实行宽进严出,矿产管理局有权进行协调,保证钨精矿优先供给县内钨品冶炼加工企业。祝修盛说,地方政府出于局部利益无端干预钨矿的国内大流通,直接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无序开采还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据中国钨协介绍,湖南香花岭矿区周边有多家集体、个人开采的小矿,他们将所采的废石和尾砂全部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倒入河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附近一条10多公里的河床近年抬高了3米~7米。
钨矿是不可再生的紧缺战略资源,超规模无序开采钨精矿,使国内钨储量下降,资源优势逐步减弱。我国钨资源储量由原来占全世界储量的66%,下降到目前的40%左右。中国钨协会会长周菊秋等钨业专家估计,如果国内钨矿超采的局面不加以控制,采选回收率低的乱采滥挖得不到根治,我国现有钨储量和基础储量的静态保证开采年限仅有12年和23年,钨战略安全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钨行业只是矿产行业重复建设、无序开采的典型之一。记者在中国最大的铜工业基地江西铜业集团采访了解到,尽管目前国内铜矿资源不足,但同样存在铜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目前我国铜矿产能为60万吨,熔炼能力为121万吨,精炼铜能力为160万吨,加工能力为258万吨,下游层面大于上游一倍。国内现有铜生产企业2500多家,其中冶炼企业400家,但有1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的冶炼厂只有4家,江铜集团虽有40万吨年生产能力,但与世界排名第一的智利国营铜公司的153万吨能力相差甚远。
因此,无论是钢铁工业还是铜工业,抑或是钨等其它矿产资源利用型行业,必须统筹行业内布局结构的问题,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合理占用了资源,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行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矿产资源开采因何失控
为抑制国内钨业无序发展,保护紧缺资源,国土资源部2002年起就向全国钨矿下达了钨精矿开采的“总量控制指标”。但近两年来国内钨精矿开采一再超标,冶炼加工企业未批先建,生产规模屡屡扩大。记者调查发现,投资者注重眼前利益、地方政府追求片面政绩、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查处乏力等原因,使这个总量控制指标成了一纸空文。
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下文将钨、锡、锑、离子型稀土4类矿产列为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此后原外经贸部、原经贸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又先后下发十多个文件综合治理钨业发展的混乱局面。2002年起,国土资源部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钨矿资源,实施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明确要求各采矿人必须按批准的生产规模进行开采,不得超采,超产的钨矿禁止进入市场。但近两年来,钨业生产经营的混乱局面再度现身。中国钨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国115座主要矿山钨精矿开采控制指标分别为43740吨、43660吨和52000万吨,但这3年国内钨精矿实际产量均超过控制指标60%以上。
总量控制指标为何起不到控制效果?
原因一:投资者看重眼前短期利益,不惜资源浪费,“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
由于近年全球钨需求增加,钨精矿价格从最低谷的每吨不足2万元上扬至2003年的2.3万元,2004年底涨至3.5万元,截至今年3月份,每吨钨精矿的价格已经超过5万元。据江西省有色金属行业管理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饶振华介绍,民营企业每吨钨精矿开采成本一般在1.8万元左右,国有钨矿负担较重,每吨成本一般在2.3万元左右。巨大的利润驱动钨矿加大开采力度,频频超采。另一方面,由于钨价走高,品位较低、开采难度大的钨矿现在有了盈利空间,一些社会资本开始向新的矿山投入。据中国钨协介绍,目前全国主要矿山普遍超产20%,其余超标产量则是非法矿山、矿点违法开采的。
原因二:地方政府出于局部经济利益变红灯为绿灯。
据介绍,湖南新田岭矿区是我国第三大白钨矿矿区,资源储量占全国白钨矿储量的7.76%。从2003年开始,当地一些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这一矿区进行掠夺性开采。因国家目前已停止审批办理钨矿开采许可证,当地政府就为矿主办理采铋矿的许可证,变相开采钨矿,预计明年此地钨的开采量将达到5000吨。
2001年,国土资源部就要求全国各地关闭没有生产矿山的独立小型钨矿选矿企业,但一些地方政府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真正治理到位。目前江西省赣州市就还有10家此类钨矿选矿企业,赣州南康市钨矿储量只有几百吨,但这里的钨精矿年交易量却达到8000吨,成为全国闻名的钨矿集散地。原来,当地一些独立选矿场采取了在交易中不开票的办法,使得钨矿供应商得以逃缴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浙江临安地区钨矿产量在800吨以上,但矿山报表上体现出的产量只有200多吨。有专家指出,地方政府放任没有生产矿山的独立选矿场从事钨矿收购,为非法开采和来源不明的钨矿交易提供了温床,也助长了各地矿山超采之风。
原因三:国家有关部门没有严格监督总量控制指标的执行,对近年超产企业也缺乏实质性的处罚措施。
在国土资源部下达的总量控制文件中,提出要对超额生产的企业给予处罚,并相应减少下年度生产指标,但这两年来全国115座主要矿山普遍存在超产的问题,却没有一家受到过相关部门的严厉处罚,就连通报批评都没有,控制指标成了空头指标。
另外,钨行业主管机构发生变化也是监管空白的因素之一。按原国家经贸委文件,所有在建的钨项目必须经过国务院有色金属行业主管部门审批,但由于有色行业管理体制和机构的变迁,这一审批流程基本被省略。
业内专家认为,从眼前和地方局部利益看,矿业和矿业产品的超规模开采、生产对地方经济一时发展确有贡献,但从长远和全局利益看,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资源配置的区域经济,必将引起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也有业内人士提出,除了下达开采的总量控制计划指标,还应采取其他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矿业行业的宏观调控。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