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特约作者 林华 发自广州
四川长虹最近公告显示,2004年度预计亏损37亿元左右,四川长虹的资产负债率也可能达到50%以上!四川长虹巨亏的一个罪魁祸首,即是在美国遭受代理商高达42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欠款。
从近日召开的“国际贸易中商账管理与信用建设研讨会”上获悉,中国快速步入世界贸易大国行列的同时,迄今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并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1000亿美元规模
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历史性地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同时,一大批原来没有出口权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也获得了出口权,这些富有活力的企业成为出口快速增长的新力军。
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国人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至少在5%以上。换言之,2004年我国新增加250亿美元左右的海外欠账。如此巨额的海外欠账犹如一颗定时炸弹,让人不能安宁。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表示,中国企业逾期未收回的海外应收账款究竟有多少,到目前为止并无一个权威的官方统计公布出来。外界提到的数据有高有低,而且都是估算。
根据梅新育了解的情况看,中国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总规模“应该很大”。两年多前,他在做有关课题研究时,曾接触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记录的不良资产。当时,这些不良资产是从中国银行剥离出来的。而中国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内地的外经贸企业。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记录中,相当一部分是外经贸企业因海外欠款无法如期收回而形成的不良资产。
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韩家平提供了一个估算的数据:我国目前约有海外应收账款10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会新增150亿美元左右。韩家平承认,资料的统计收集相当困难。不过,“1000亿美元”的数据虽是估算,“但这是有根据的”。
韩家平强调,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财务制度十分不严格。在发达国家,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期限一般是3至6个月,超过这个期限就作为坏账处理。而在国内企业,应收账款超过两年还未收回的非常普遍,并且这种信息一般不对外公布。只有上市公司才规定,应收账款超过两年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也正因为如此,长虹被美国一家公司拖欠款项累积到42亿元人民币之多,才被外界所知晓。
据介绍,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其坏账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而且我国企业的海外欠款时间较长。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拖欠3年以上的占10%,1年至3年的占30%,半年至1年的占25%,半年以内的占35%。
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还在以年均150亿美元的净值增加。从地域来看,出现海外欠账的地区范围也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国内发案地区由以前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经济特区,转而向内地省份、中小城市以及缺乏外贸经验的地区和公司转移。拖欠我国货款的不但有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卷入其中。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贸易中商账管理与信用建设研讨会”上,中国信用专业委员会会长邹向群提出,国内企业大量的境外欠款无法追回,将会抵消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实际效率和效益。
冒进心态作祟
专家指出,在竞争激烈的世界商海中搏击,缺乏信用监控体系常常是发生海外欠账的导火线。据商务部一项研究报告统计,中国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自己的信用监管体系,而这11%当中又有93%是具有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大家也都懂得信用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公司却往往忽略了对对方的信用调查。
中国企业存在贪大而忽视求稳的冒进心态。在卖方市场的苛刻现实中,在迈出国门的虚幻荣耀中,中国企业大多采用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一般把签得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视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
另外,中国企业在追讨上的不积极造成了追讨困难。其实,中国企业出口中遭遇海外欠账,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设套”,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姑息养奸。很多国内企业本来同意海外客户30天放账期,但客户却总是在90、1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付款。而中国企业内部或没有应收账款管理政策,或有政策却无人执行,或有人却无管理经验。自然而然,海外客户就会养成延迟付款的习惯。
国内出口企业还存在一种怪现象: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人员更替时,由于继任者害怕追不回逾期账款而变为坏账,影响其业绩,对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宁愿将其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也不愿意去积极追收。而恰恰在处理逾期应收账款方面,最忌讳的就是拖延,很多本来能够收回的账款,随着时间的流逝变为坏账。经过多任领导的积累,企业逾期账款越来越多,逾期时间也愈来愈长,收回来的可能性也就愈来愈小。
据美国商法联盟调查数据显示,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追账成功率为93.8%,当逾期半年时,成功率急降到57.8%,而当逾期两年左右时,成功率只能达到13.5%。
堵住黑洞
专家表示,若谈海外欠账而色变,也大可不必。只要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都会有应收账款。有应收账款,就有逾期未收回的风险。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大量逾期应收账款。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应收账款难题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建立全面准确的信用系统是防止海外欠账发生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商务部门都会对注册企业进行完善、及时、精确、透明的信用评估。如果企业在评估系统中处于“低信用”阶段,商务部门会发出警告并定期公布。因此,国外企业一般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信用,否则就会失去许多生意机会。为了防止海外欠账的发生,国内企业应该通过对方国家的商务部门查询该公司的信用情况。如果发现对方是“低信用”企业,就应该提高警惕性,尽量降低发生海外欠账的机率。
在对待回收货款的问题上,中国的企业应该及时脱离认识误区。中国企业在出口后,无论是L/C方式还是D/P(付款交单,属于商业信用范畴)方式,都会等到最后的付款期才到银行办理收款业务。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担心一旦对客户追得太紧,会使客户厌烦,从而影响生意的往来。恰恰相反的是,国外公司强调落袋为安,为避免在付款期到来之前出现意外情况,即使需要向银行缴纳一定数量的贴现费,他们也愿意在拿到所需单据后立即通知银行办理收款。
据称,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提出了适合中国企业的“3+1”信用管理模式。“3”是指企业内部应建立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经过多年实践,这套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对24家国内企业的调查显示,实施这套管理模式后的第一年,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就从14%下降到9%;赊销额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3.6个百分点;销售未清账期平均缩短37天,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
专家还指出,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是出口企业降低信用风险的有效方式。而出口信用险是国家为了鼓励并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为众多出口企业承担由于进口国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外汇管制、进口管制等)和进口商商业风险(包括破产、拖欠和拒收)而引起的收汇损失的政策性险种。
此外,企业一旦遭遇“海外欠款”还可采取以下措施补救:委托专业信用管理公司追账;通过仲裁,形成具有制约力的裁定;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等。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