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有关人士指出,提高品质、研发新品是本土企业反击的一个突破口。
近年来,有着雄厚实力的国际资本正大举进军国内调味品行业,加上本土企业间“大鱼吃小鱼”的整合,正在日益加剧这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在这场土洋调味品的“对抗赛”中,本土调味品企业应从哪里突围?
现状:利润丰厚促外资企业进入
近年来,跨国食品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调味品市场。继法国达能收购老蔡酱油后,瑞士雀巢入主豪吉并收购了太太乐。美国亨氏则将广州美味源收归旗下,日本的龟甲万也正式宣布与台湾统一企业共同投资成立酱油酿造厂……这一切都在悄然改写着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格局。
据有关统计表明,目前市场规模已达100亿元的调味品行业,在未来几年内的潜在市场规模为300亿元;而2004年中国调味品制造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等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更是保持10个百分点以上。
冲击:两大弱项成本土企业软肋
事实上,早在中国入世以前,外资对中国调味品行业的冲击已经初露端倪,那时进入中国的国际食品巨头一般都有调味品方面的业务,等到后来本土调味品企业突然意识到这种冲击时,发现已经身陷外资的重重包围。
业内人士认为,“缺乏有影响力、感召力的品牌,这是本土调味品企业的一大弱项,相当多的企业是凭借价格优势去占领市场,而缺乏围绕品牌而进行的整套发展战略设计,从而造成了本土调味品行业“多、小、散”的整体局面。此外,由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形成的品类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是本土调味品行业大而不强的一个根本原因。
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卫祥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标准缺失是制约调味品行业的第二大软肋。他说,相对于发展迅速、种类繁多的调味行业来讲,有标准可依的产品品类可谓少之又少。目前酱油、醋、味精等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鸡精、酱腌菜等有行业标准,而一些新兴的调味料如料酒、牛肉粉调味料等还则无标准可依据,有些甚至连卫生标准也还没有。
突围:研发新品成本土品牌利器
“加强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产品品质以及开发新产品,这是本土调味品企业反击的突破口之一。”上海太太乐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范智敏表示,在日本市场上,仅仅酱油就有200到300个品种,企业不断通过技术开发新的产品。他告诉记者,企业进行研发的出发点应该放在对未来市场预测的判断上,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在这方面,广东调味品企业先走了一步。近日,国内青芥未调料龙头企业———中山嘉豪食品有限公司高调进入鸡粉调味品市场。该公司董事长陈志雄告诉记者,目前外资企业把重点都放在那些大的品类如鸡精、番茄酱、酱油等市场份额和销售量大的产品品类上,而对于过于细分、过于地方化口味的产品则少有顾及,而这部分市场的规模与潜力也很大,应该成为国内企业关注的市场“空当”。
实际上,目前国内调味品的品种已经越来越细化,仅仅酱油和腐乳品种就有数十种。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卫祥云指出,这种细分将并不仅仅拘泥于产品品类的细分上,在包装上的细分化与方便化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因素。他说,随着家庭厨房越来越多采用半成品或者方便食品,无需配制、适合某类特殊食品的调料,以及一次性包装产品,都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 责任编辑:张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