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科健重组 产业理性与资本理性的混战 |
|
BUSINESS.SOHU.COM 2005年3月31日18:00
[ 王石岩 ] 来源:[ 《南方周末》 ]
|
|
|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关于中科健重组最近的消息是,福建阳光集团与科健集团基本达成意向性协议,拟出资1亿元受让科健集团持有的中科健29.01%股份。尽管此事似乎已是波澜不起顺流直下,但是此时回头来看中科健走过的路倒也并非不合时宜之举,兴许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点意料之外的启示。
在中科健的发展史上,一直充斥着资本理性与产业理性的矛盾斗争。在资本理性不断走向胜利的时候,手机行业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本单方面的胜利从而变得空洞甚至危机四伏。市场总是不会留给不遵守产业规则的资本太多的时间。眼下要观察中科健重组的走势,还是要紧紧抓住资本理性与产业理性的冲突这条线。
回头看去,2001年无疑是决定中科健兴衰最重要的时刻。从产业的角度看,那是资本与产业携手的最佳时机。可惜的是,中科健没能抓住。
当时,中科健手握GSM和CDMA两块手机牌照,以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身份傲视群雄。与此同时,与中科健一样是中科院下属企业的联想希望借合并科健进入快速增长的手机市场。可以合理地假设,如果合并成功,借助联想的实力和科健的领先优势,今日的手机市场格局很可能要发生重大的变革。具体到两个主体而言,联想和中科健的整体发展之路甚至也可能因此改变。
事实上,假设只能是假设而已。因为从资本的角度看,这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一次合并。因为中科院在1998年为挽救亏损的中科健而引入了郝建学。虽然此后中科院仍然是中科健的第一大股东,但郝建学作为成功生意人和资本玩家的强硬作风使得他成了中科健真正的控制人。如果放联想进来,那么郝建学对中科健的控制权将不得不被剥夺,在新格局中他只能成为一个迟早要退出的股东,作为内部控制者郝建学所苦心经营着的中科健采购和分销肥缺也必将丧失。
其间郝建学给中科院进万言书的故事至今仍历历在目。无疑,万言书背后正是郝建学的资本理性和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人的特殊利益逻辑。正是它们,对手机业爆发的前景、对家电巨头即将介入手机行业的压力与对参与竞争需要更大资本投入的产业理性采取了视而不见的姿态。
最终,联想的收购未能如愿。值得重视的是,在收购前的调查中,联想已经看到了中科健隐藏的债务担保等危险。这些危险最终伴随着股市的低迷和手机行业的洗牌演化成了今日的债务危机。
联想退出之后,中科健在郝建学手中走出了一条MBO色彩浓厚的产权改革不归路。去年年初,中科健终于获得了国资委的批准,由身份不明的南京合纵受让了由中科院所持的近30%中科健股权。让人不解的是,股权过户不久又传出了南京合纵要再次转让中科健股权的消息。直到去年12月仓促引进广州海纳,这个过程才告一段落。
此时,中科健的各种债务已经开始不断被曝光,总量高达10亿元以上。银行开始催债,一些银行甚至将其送上了法庭。从此,资本运作的故事变成了债务重组的故事。资本理性与产业理性混战的结果是荒谬的,当双方愿意携手也必须携手的时候,携手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
重组的成功此时无疑系于手机业的环境。然而,产业的逻辑却是这样无情。首先是中科健的行业领先地位一去不复返。从2002年开始的国产手机暴涨行情开始与中科健渐行渐远,TCL、康佳等家电巨头迅速赶上,并将中科健远远甩在了身后,科健在两年之内迅速跌出了销量的前10名。去年上半年更是传出了科健手机销量同比下滑了51%的消息。
其次,国产手机的黄金期在2003年初就迅速宣告结束了。在2002年攻下的半壁江山又很快沦陷了许多。外资手机在公司架构、销售模式与产品策略等方面已经完成了本土化的过程,国产手机产商拥有的竞争优势已经少之又少。由于中移动等运营商采取服务捆绑策略,国产手机更是被排除在了这一越来越主流的销售模式之外。据统计,国产手机2004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仍为50%,但到了6月以后,市场占有率只剩下38%。国产手机的寒冬无疑已经来临了。
再者,整个手机业的增长也开始显示出了疲态。2004年国内手机销量总规模约7300万台,仅比上年增长了8%;而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却分别增长了51.9%、35.8%和18.1%。市场的饱和同样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和行业洗牌的开始。
至于遥不可及的3G前景,也很难说能与国产手机生产商发生多少紧密联系。在3G手机的市场上,华为、中兴等设备商无疑将成为强有力的新竞争者。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故事的结局或许在开篇之时就已注定。显然,这既是一个未完的国产手机品牌的故事,也是一个国有上市公司的故事;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故事,也是一个资本市场的故事;是一个产业发展的故事,也是一个资本理性与产业理性冲突的故事。
( 责任编辑:张雪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