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下篇:国际化攻略轮廓
或许,陈永开终于可以稍稍松口气了。
不久前,执掌大连机床帅印的陈永开刚刚主持完整个集团由老厂区向双D港工业区整体的搬迁工作。颇为引人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工作地点转换,通过搬迁,陈永开缔造了两个国家级数控产品产业化王国——高水平的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和高起点、大批量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
关于这两大基地肩挑的重担,在大连机床一份内部资料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建立两个基地,由国内名企向国际强企迈进。这应该是件令大连机床想起来就弥足兴奋的事情。同样,这也几乎是每一个国内机床企业现阶段的梦想。
至此,也许有些业内人士对大连机床这两大基地的组织结构产生了兴趣。据资料显示,有关高水平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主要由三大类产品组成,分别为高效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高性能立卧式加工中心和龙门五面体加工中心、及高性能数控车床和车铣中心;而高起点、大批量数控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则包括数控机床高速移动导轨防护及排屑装置、加工中心刀库和电动刀台、电主轴及机械主轴、数控系统和伺服驱动、滚珠丝杠和直线导轨等几大类主要产品。
专家分析,在拥有以上产品作为铺垫后,大连机床的一只脚就已经跨进高手林立的国际机床上流社会的门槛了。
而此后,每当陈永开间或在他崭新的背后靠山、前方面海的办公室内鸟瞰承载着“大连机床装备世界”梦想的产业王国时,心中也许会暗自得意。
借跨国并购化蛹成蝶
目光再次聚焦在大连机床近几年跨国并购上。
2002年,大连机床在国内机床业率先走出国门,成功并购了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2003年,大连机床再次出击,将美国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揽入怀中;2004年,已经有了两次并购经验大连机床又将德国兹默曼公司一举拿下。
“我们这三个海外公司,一年一个,一个一样,企业三年跨越了三大步。”关于这三次跨国并购,大连机床国际业务负责人如是说。
显然,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一个完成企业某种战略部署的若干环节。据了解,除了上述业界共知的大连机床三次典型的国外并购案外,还有另外一宗国内合资建厂同样值得人们关注:2004年4月,大连机床与日本OKK公司缔结联盟,以70%的股份在大连建立的合资企业中再次居于主导地位。
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事实要被提起。在大连机床若干次的海外并购中,掌握控股权已经成为一种共性。针对此现象,大连机床国际业务负责人强调:“自从2001年,完成与德国因代克斯公司的合资以后,随着自身实力的提高,控股已成为大连机床合资的第一条件。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里,双方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只有控股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有控制力。否则,很可能会出现局面失控的险象。”
然而,这似乎又不足以构成大连机床下定决心的惟一因素。
有一些观点也许会为寻找大连机床坚持控股的真正原因提供一些帮助。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收购和控股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协作和迅速把自己做强做大的现实选择。”而另外一位对中国产业经济有着多年研究的专家则指出:“中国机床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不外乎如下三点:一是解决高端大型机床的技术来源;二是跟踪先进的管理经验;三是打通对外销售网络。”
仔细研究大连机床的三次跨国并购和一次国内合资,明眼人可以发现:这四家企业其中有两家地处美国,另外两家则分别居于德国和日本。大多数机床界的人士都知道:德国是世界机床第一大生产国,日本位居第二,美国则兼具生产与消费大国的双重身份;同样,这三个国家的机床技术世界领先,按实力排序依次为德国、美国、日本。
我们无法不对陈永开的“英明”表示出由衷的敬佩,专家分析:“大连机床借助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区域平台,通过建立分支机构对重点市场进行布点和开发,就可以构建起全球化网络和国际化运营体系。最终可能形成:以美国、巴西为中心向南美辐射;以中国、日本为中心向亚洲各国辐射,以德国为中心向欧共体辐射的整体战略布局。”
现实中的数据已经印证了陈永开这一做法的有效性:截止到2004年,大连机床的国外市场已经高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搭建起来的市场网络,更令陈永开欣慰的恐怕就是本文开篇中提及的产业王国的缔造。
按照并购后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大连机床凭借机床企业具备的先天优势,产品与收购企业产品的类似性及中国市场便宜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可以给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其二,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大连机床对中国市场更为熟悉,而中国又是国外机床厂商一个重要的市场;其三,大连机床借助收购企业的销售等服务体系、平台、本土化人才、职业经理人,可以实现创造DMTG世界名牌的梦想。
种种迹象表明,借助外力,大连机床已接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化蛹成蝶的完美蜕变。
市场竞争难局
然而,早在1999年初,大连机床却还是另一番景象。
也就是那一年,陈永开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年38岁的他开始接管已有50年历史的大连机床。对于还不到40岁的陈永开来说这应该算是一次升迁,然而,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次临危受命。
彼时的大连机床,正处在机床全行业的冰河期。而大连机床自身的状况也不尽如人意,“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确切地说,直到2000年,大连机床才完成脱困任务进入发展的新时期。”知情人士如此袒露。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悄悄算起了这样一笔帐:就是算上2005年,大连机床满打满算加在一起也仅有6年的发展时间;而在2000年前,根据以往的历史资料描述,中国的整个机床产业还停留在普及型数控机床的水平。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国家早在九五期间开始启动的经济型数控机床攻关项目,一转眼已经10年过去,还是没有突破性进展。
不仅大连机床,包括国内所有机床企业都在面对这样一种残酷现实:数控机床已成为机床工业的代名词。而在这一方面,尽管国产数控机床在主观上从来没有放弃过自身的努力,但是在世界机床市场的舞台上仍然缺少发言权。
如此被动的局面产生的结果是数控机床产品的大量进口。权威数据表明:在2004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总额将超过80亿美元,其中进口超过50亿美元,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首位机床进口大国。
在中国机床产业堪忧的背后,却是中国机床市场的旺盛期。中国机床工具协会的一位人士曾经这样形容市场的火爆:“2003年,中国机床行业没有不热的产品,也没有不火的企业,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近几年来发展态势最好的一年,发展速度超出预料。”
更令陈永开等所有国内有志于机床产业人士欢欣的是,自2002中国首次跃居全球机床消费第一后,这项纪录直到2004年仍然保持着。而且,更令人鼓舞的是,近三年间,中国机床消费金额年均增长高达20%以上。其中,数控机床是中国机床市场消费的主流,近三年消费额累计增长一倍以上,高出机床消费额增长幅度20多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中国机床市场潜在的巨大能量的爆发还远远没有结束。据统计资料分析,目前我国机床消费有200多亿元的贸易逆差和供需缺口,在未来3~5年,我国机床行业产值仍将保持年均15%左右的高增长。
这些机遇,成为中国机床企业大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同时,也成为诱惑国外机床企业的美食。由此不难想像,中国机床企业面对的是一种何等艰难的局势:一方面,国内机床企业间竞争惨烈;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国际竞争激烈。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中国机床面临的局面似乎再贴切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由于国外企业的强势进入中国机床企业缺少机会;在低端市场,国内同行间又是相煎太急。而海外,由于机床厂家与客户间的合作联盟,中国机床企业不论从技术水平上还是人脉关系上同样缺乏优势。”
针对中国机床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专家把脉:我国机床行业现有企业的机制、开发手段、营销手段、经营管理结构、生产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严重落后,这成为制约我国机床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落后是真实的,竞争是客观的,但是对于任何想有所作为同样也兼具战略眼光的企业而言,任何竞争同样也是机会。希冀凤凰涅磐的大连机床显然不会因为浴火而拒绝重生。更何况,在过去的一年,大连机床的国际战略已经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而对于未来,陈永开似乎也早有打算。
国际化攻略
如果用胆量与如履薄冰来形容2005年以前陈永开率领大连机床开拓未来的心境,那么从2005年开始,陈永开心中涌动的应该是更多的理性与激情。
2003年,大连机床进入世界机床行业排行榜的23名。况且,如今陈永开的手上又多了几张世界机床领域中的王牌。借助英格索尔、兹默曼、日本OKK在世界机床界的盛誉和主要客户,无疑是大连机床走向世界机床神坛的犀利之剑。
光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就已经向绝大多数重要的汽车和柴油发动机制造商提供过设备和整线工程,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兰德·柔佛/宝马、戴姆勒克莱斯勒、约翰·迪尔、凯特皮勒、康明斯发动机、依维柯和国际卡车和发动机等。而兹默曼公司作为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汽车、模具制造业所需的大型龙门五面铣床制造商,拥有的客户也同样令人艳羡:美国福特、通用和波音公司、德国大众、日本丰田及中国的一汽、沈飞、成飞、哈飞等均罗列其中。
光这些市场资源似乎就足以博得陈永开会心一笑。然而,有一种现象似乎被多数人忽略了。在各机床企业热情涌动的背后,是世界机床市场萧条的严酷事实。
相关人士指出:“机床工具行业的重点用户主要可以归纳为四大产业,即汽车产业、传统机械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军工产业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这些产业,由于国外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定的技术,因此相关企业对于机床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同时,这些产业,除了航空航天,由于中国市场劳动力的低成本及诺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已经有大部分向中国市场转移。”
那么,在大连机床加快国际化进程的舞步时,作为该企业的最高决策者,陈永开似乎没有道理不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因为,并购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行动。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在国际市场萧条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却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但是,所有的中国机床企业领导层似乎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如今,任何一个市场的竞争都是全球市场的竞争,显然,即使抢滩中国市场,凭借现有的实力也是远远不够的。
专家分析:“中国的机床产业与汽车产业在本质上多有类似之处,尤其是高端产品,比如核心技术来自国外,辅助部分由本企业或国内其他产业提供。数控机床的功能部件的成本占整机成本60%左右,而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就必须采用这些先进的功能部件,但目前这些部件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导致成本较高,严重降低了国产数控机床的竞争力。”
从解决核心技术这一方面来考虑,陈永开的国际化战略不无道理,因为德国、美国、日本机床技术世界闻名。
但是,这似乎并不是惟一的理由。除此之外,陈永开还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有业界人士认为,“中国机床市场尚不成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行业重组力度不够,企业众多,却缺少有杀伤力和竞争力的航母企业。国内机床产业整合是必然之事。”
有人猜想,行事果断而又眼光长远的陈永开,也许会借助并购企业的产品优势及品牌影响,返身杀个回马枪,形成大连机床在中国机床市场的竞争力,这似乎也应该是意料之举。[来源于:中国机电工业]
( 责任编辑:李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