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上海机床业猜想
  时间:2005年04月04日11:25      作者:杨晓玉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刊记者 杨晓玉 上海报道

  曾经辉煌的上海机床产业,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调整后,会重新“名震江湖”吗﹖他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去接近既定的目标?

  作为局外人,很难猜测身为掌管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电气)偌大家业的董事长——王成明在2005年来临之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如果说上一年集团改制取得的成绩令他足以感到欣慰;那么,去年末,上海市市委关于《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的最终敲定,也许令他在欢喜之余又略带些许忧虑。

  知情者透露:“上海电气身为典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上海市市委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显然为其今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作为提升制造业水平、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工业加工母机——机床装备则是上海电气现今一触即痛的软肋。”

  但是,事实似乎也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般堪忧。

  “尽管关于机床产业的发展方向,上海电气现阶段对外还没有一致公开的说法,然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甚至追溯到数年前,上海电气从未间断过对该产业的思索与运作。”一位接近消息源的人士如此客观地表述。

  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上海电气在机床产业领域的操刀改革早已悄然进行。

  积蓄能量

  细节是印证事实的最好依据。

  早在2001年,国内某财经类大报就曾对上海的机床产业情况作过报道,记得文中采访了一位在该行业工作了20年的并有所成就的人士,他对当时的机床产业改革曾有过这样十分痛心的描述:“一遍遍的机构改革重组过程中,上海的机床企业被整合成了上海机床工具集团。重组一次诞生一个董事长,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董事长是谁。市场是无形的,靠政府的手怎么可能驾驭得好。这么多年的分分拆拆、合合并并我从没见过哪一家办不下去的企业被关掉,包袱当然越来越重。”

  或许,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改革只是一种简单的形而上主义,然而对于亲历上海机床发展、变革的人士来说:“这就是事实。”

  其实,“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历经1992年后全行业6年负增长和5年全行业亏损冰河期的上海机床业,能在历史的磨难中对其发展进行思索就已经是一种进步。有时,失败的教训也是未来成功的经验。”业内专家十分平静地表示,“如果没有这段历史的铺垫,也许就不会有现在上海电气对机床产业变革的新思路。”

  今天,上海电气对旗下多家机床企业实施改革的第一步仍是整合,只不过这一次没有像以往那样心慈手软。

  据悉,“目前,上海电气主要精力仍是放在内部资源整合上。这次整合,除了集中集团内所有的机床企业资源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将所有的优势资源聚集在一起,形成整个产业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另一区别于以往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多年亏损的、产权不明晰的、无竞争力的企业有效地剥离出去,彻底改变以前小、散、弱的现实状况。”

  资料显示,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的发源地。因此,在几十年的历史沉淀中,上海保留了一批机床企业。如始建于1940年代的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在1950年代曾被誉为我国机床行业的“两颗明珠”之一;诞生于1920年代的明精机器厂,在1960年至1988年期间曾经历四次大规模扩建改造,并被列入机电部重点企业,"明精机床"一度成为国内外市场的畅销货;此外还有上海机床工具厂等一批曾经十分优秀的企业。

  只是岁月无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国内机床江湖早已是新人辈出。目前,提起机床厂家,业内人士脱口而出的是:“沈阳机床,大连机床”。

  面对行业地位座次的重新排定,也曾辉煌的上海机床产业或许滋生了几分失落的情愫;然而,无数的事实似乎又在提醒着人们:上海机床产业将重新找回在历史进程中被埋没的自我。

  消息灵通人士称:“整合内部资源,将现有的机床产业优势转换成现实的竞争力,就是上海电气对机床产业改革使出的第一剑,并且围绕这一战略步骤,上海电气制定了周密的事前准备。”

  人员调整

  也许,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的很多职工仍然无法忘记一年前那个春末夏初的温暖时节。2004年6月,依然沉浸在两个月前成功收购德国车床业巨头沃伦贝格喜悦之中的人们怎么也没想到,刚刚完成土地置换不久并指日就可率领整个公司在闵行新区开始新生活的核心领导层突然间就发生了人事变动。

  调整后的结果是: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总经理分别调离现任职务;上海电气原企改处处长顾承宇调任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外部的“空降兵”袁建平则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此番领导层的调整不代表是非功过,这只是上海电气发展机床产业的既定步骤,让年轻并有能力的人担任新的领导层是上海电气今后纳士的主要标准。”

  基于同样的原因,是年5月,上海机床工具集团也来了一位年轻的总经理——徐斌。据了解,这位年轻的当家人尚不到40岁。

  虽然,作为为机床整机配套强力后盾上海工具厂领导层未有变更,但是从客观了解的情况表明:该公司的总经理夏斯成本身就符合上海电气“选秀”的标准。

  此外,作为首期17家优质资产进入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的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现任总经理缪颖也是刚刚步入不惑之年。该公司办公室主任介绍:“缪是该公司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是派往国外学成归来的‘MBM’,对于数控机床的战略发展很有一些想法。”

  盘点起上海机床产业重新任命的领军人物,似乎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年轻、有知识、有见识。

  在上海机床产业改革的诸多人事变动中,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承宇似乎尤为引人关注。经多方了解,“这位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MBA’班的高材生,除了担任明精公司董事长一职,上海电气资产管理公司一部总经理、上海电气去年末收购的日本池贝公司董事也都是其公开的对外身份;此外,此人在上海电气总部还曾担任多年的企改处处长职务。”

  熟悉上海电气内部组织结构的一位局内人士分析:“现在的资产管理公司一部,就是以前的机床机械事业部,由于印刷机械已经被分离出去,随着整合的推进,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的剥离,实质上,管理一部所管辖的范围已经明确到真正的机床板块;而对顾承宇一人身兼数职的任命,无非是考虑到改革顺利推进的便利性,上海电气对一中层干部如此地委以重任,可见上海电气对于想做好机床这一块产业是多么在意。”

  资金不是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国企改革的本质问题在于体制、机制的转换。虽然这二者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一个企业的领导人更加重要。因为现阶段,能将企业产品、技术转化为财富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企业家,另一类是职业经理人。”

  看来上海电气早已是深谙此道,一上手就抓住了改革的关键。然而,不容乐观的是这并不能说此后的改革就会一帆风顺。一位擅长企业运作的资深人士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即使有了合理的人员安排及一定的发展构想,作为国企长年累月累积的包袱大都很沉重,企业改革发展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

  对此,一位对国企改革有着多年研究的管理学家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民营企业没包袱、没债务,但是同样没有资源,所以才会有其疯狂并购扩张发展的‘饥渴症’,抢占资源的过程是大量消耗成本的;国有企业虽然有包袱,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同时拥有一大批没有成本的资源。很多人一提到国企似乎就满脑子的包袱、债务,殊不知变现现金流大可以从盘活企业的存量开始。”

  不知道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不是上海电气一贯的作法?但是,这一次肯定是。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电气积累机床业发展资金的首要步骤正是“对旗下多家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盘活”。

  上海一家正处在改革中并已初见成效的机床企业高管十分开心地介绍:“去年一年,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到年末实现了40%的增长。”

  另外,多家企业的年终利润增长数据也证明了上海电气这一做法的有效性。

  其实,能够支撑上海机床产业发展的资金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后备力量,这也早已是业内人所共知的事实。2004年3月,新组建的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6大股东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高达90.1亿元人民币。此外,在业界还有一种盛传已久的说法,2005年4月,上海电气将携四大核心产业在香港上市。

  大量事实表明,上海电气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机床产业这一块要做大似乎就只剩下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难的问题:如何凭借自身的实力,吸引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投资。

  晨曦中微露曙光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剥离与整合,上海电气旗下已经形成了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

  在上海机床产业圈子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判断:整合后的上海明精机床有限公司、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最终将由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打包收购,然后再与以优质资产身份率先进入的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组合,成立上海电气机床集团,使其成为上海机电一体化的核心产业;然后,再借助外界投资力量发展壮大。

  在中西合璧中涅磐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摆在上海机床产业面前的只剩下最后一道题:如何在中外机床名流云集的中国机床“江湖”立足并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业内人所共知,在中国机床市场不仅有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秦川机床等一批有实力、并逐步加快国际化发展的实力派企业;同时,国外的机床企业也在逐步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如韩国大宇机床、德国吉迈持、意大利的利雅路集团公司、日本的牧野铣床制作所、德国的贺端??尔碧格公司等分别以各自擅长的方式来分得中国机床市场这块诱人的“美味蛋糕”。

  强手如云,使得上海机床业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又不得不另寻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途径。

  “在形成自己的内部资源优势后,上海机床产业也将奉行‘走出去’这一时下流行的产业运作模式对国外合适的机床企业进行收购;借助国外机床厂的优势与自身优势互动共同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形成上海电气的竞争力。”一位上海电气的中层领导不无自信地表示,“这一块的工作我们已经着手,而且至今已卓见成效。”

  翻阅2004年的机床行业新闻报道就不难发现,该人士所指的“已经着手和卓见成效”就是上海电气分别于是年4月和10月并购的德国沃伦贝格和日本池贝国际著名的两大机床企业。

  也许是上海人一贯的精明,在两次收购中都是耗费资金有限但收效可观。

  据了解,收购沃伦贝格,上海电气共出资50万欧元。但是,截止到去年末,收购前沃伦贝格的经营性亏损已经扭亏为盈。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国际并购上明精公司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通过国外名牌的国内化和国产品牌的国际化构筑两大发展平台,并促进两个平台互动,从而加快国际并购优势的形成。

  沃伦贝格并购及经营的成功,更加奠定了上海电气向国外进军的信心。10月,上海电气以1500万美元取得池贝65%的股权,从而成为池贝第一大股东。据介绍,池贝是一家创建于1889年的日本老牌机床厂商,曾制造出日本第一台车床。

  对于收购后池贝公司的管理,上海电气目前有这样一种设想:将该公司的成熟产品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加大国外产品国产化力度,形成国产化、规模化,从而提高上海机床的竞争力;而日本池贝公司本部的目标是向国外一流的机床企业和技术看齐。这样,双方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各上一步台阶,从而形成完整的产品链条。

  看到这里,明眼人可能已经发现:通过内部整合与跨国并购,上海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机床产业集群。[来源于:中国机电工业]

( 责任编辑:李淑琴 )

( 责任编辑:李淑琴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