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先来看两条新闻。
日前某媒体一则报道称,京城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自3月底开始就陆续暂停了各自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发售,原因据称是“要对市场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还有一条新闻是出自搜狐网站的。搜狐近来和一些媒体共同举办了一个名为“理财中国”的评选活动。结果发现,各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受普通投资者欢迎,搜狐网的数据称,去年年底各行人民币理财累计销售已达300亿元人民币,产品结构更是层出不穷,今年大有“存款大挪移”的势头。
银行进退两难
为什么一边是迫不及待地有人等着要买人民币理财产品,一边又“欲说还休”地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这样的市场供求关系显然异乎寻常。
据悉,当初央行和银监会同意商业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本意在于减少存款流失,为客户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监管层批准之意也更多在于支持金融创新,希望商业银行开展更多不耗费资本、低风险的中间业务。但问题是双方的美好愿望能否达成呢?如今的诸多事实表明,人民币理财的发展已偏离原本的设计轨道,向我们担心的方向发展。
与定期储蓄相比,人民币理财收益曾高高在上,近来有银行甚至把一年期产品最高收益推高到3.17%,比央行规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高出将近一个百分点,更令投资者喜出望外的是,人民币理财产品不用缴纳利息税。
不过,有调查表明,认购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往往以中年人群居多,这类人群因为受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人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似乎被很多人忘记了:银行拿了你的钱,答应你3%的收益,那么银行拿这些钱去做什么?银行给你3%收益,银行又怎么赚钱?
风险理当重视
根据银监会的有关规定,目前中国央行票据、国债和金融债恰恰是各家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人民币理财产品,从而将筹集来的资金进行银行间市场投资的主要去向。各家银行以往靠建立债券池来获取收益,再把部分收益转给投资者,而如今债券池的整体收益大幅下降,各商业银行显然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才有了本文开头两篇看似互相矛盾的新闻报道。
另一方面,央行在3月17日把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原来的1.62%下调到0.99%。超额准备金简单说即商业银行在央行存一笔钱用来支付银行间的清算,而央行同时按上述利率支付利息。显然,央行最新利率政策的改变对商业银行的收入造成影响。
根据央行《200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1万亿元,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达5.25%,这就意味着金融机构在央行有1.265万亿元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货币市场的资金量非常充裕,这也必然会立即影响到货币市场中央行票据、金融债等其他品种的利率水平。
“银行怎么会做赔本买卖?一些银行现在把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利率推得很高,万一遇上较大幅度的加息,显然到时无法满足客户的预期收益,进而还会造成金融局面的不稳定。”一位研究银行板块的分析师向笔者坦言其对人民币理财产品未来走向的担忧。
有一家大型中资商业银行提供调查数据表明,在银行存款占居民金融资产95%以上的情况下,人民币理财能增加的新存款空间有限,而相对于进入“地下金融体系”的资金的高收益,人民币理财所能提供的收益率也没有吸引力,这样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人民币理财所能带来的正面影响很轻微。
这家中资银行的调查结果最后总结说,目前人民币理财业务主要是银行间和银行自身存款存量结构的调整,据此,调查认为这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受到一定负面影响。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在大多数银行尚未建立起风险约束机制、仍以规模扩张为战略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用不断上升的预期收益率去吸引客户并导致整个行业的资金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这时,部分银行可能将接受不断下降的收益,而有些银行可能为更高收益而加大高风险贷款的投放,最终导致高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热销也表明实际利率为负时储蓄存款追求更高收益的趋势。而长远来看,随着新的更具投资价值的产品(如信托、企业债券等)日益丰富,银行必然面临储蓄存款的分流,存款利率管制将不断受到挑战,传统的利差业务利润率将受到影响。对此,银行业必须加快开拓新的盈利模式,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必须在1至2年内建立自己在细分市场的独特优势,否则未来必将面临发展困境。
好在一些承诺保底收益,变相揽储,甚至破坏同业间“游戏规则”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机构的重视。有消息说,自3月底以来暂停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恰是因为监管部门希望在近期有所整治,规范“游戏规则”,保护投资者利益。
中国的证券业已经因为“国债回购”等理财问题而“千疮百孔”,我们不希望中国的银行业再在“人民币理财收益”问题上出现“翻船”。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