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会儿说银监会三道令牌叫停,一会儿说商业银行全面停售人民币理财产品等等,自人民币理财产品问世以来,记者已多次听到类似的声音。
人民币理财并没有停止发售 但收益已经下降
4月5日,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获悉,人民币理财产品目前并没有停售,而且工行正准备推出一款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即使有些银行停止发售,也只是存在近段时间不适合推出新的理财产品的可能。”
记者电询招商银行西单支行,得到的情况是其人民币理财产品宣传牌在大厅摆放,产品有三种:三个月的收益率为1.8%,6个月的为2.0%,12个月的为2.2%。其中,注明手续费为0.1%。并且“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仍然受到一部分投资者的欢迎。”
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月份和3月份工行都推出了理财产品,但第三期什么时候推出还没有确定,但并不表示今后就不推出了。民生银行一位负责人解释,并不是停办理财业务,只是4月份没有推出新的产品,银行并没有规定必须每月或两个月就要推出一款理财产品。因为银行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要考虑风险、收益和市场行情。
光大银行个人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人民币理财产品仍然在销售,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一年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仅为2.2%,比同期存款仅高0.22个百分点,收益率已经大幅度下降。
三道令暴露产品同质化软肋
一个银行产品的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监管层面不触红线,在这点上,各商业银行似乎有些欠妥。
建设银行个人金融部王中其告诉记者,正当人民币理财市场的价格升级战已经“白热化”的时候,银监会的三道令给其泼了一瓢冷水。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银监会向各大银行下发的一份内部通报中明确提出了“产品收益率不能盲目攀比”、“人民币理财产品不能搭售存款”、“明确风险提示”三方面要求。因为,从2004年10月光大银行首先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之后,该产品的收益率就一路攀升;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加盟更是让人民币理财市场硝烟弥漫。光大最初推出产品的一年期产品年收益为2.88%,现在市场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可达到的税后最高收益率在2.8%-3.09%之间,银行承诺的预期综合收益率则更高,如民生银行“保得理财”二期3年期产品的预期综合收益率税前更是达到了3.737%。
有银行理财师坦言,由于银行监管部门的限制,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局限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无信用风险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而由于目前有包括货币市场基金、保险资金等大量资金云集其中,导致收益空间缩小,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日渐走低。在缺乏更好投资渠道的情况下,3%的年收益率已接近银行的成本收益线。
“实际上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并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银行争夺储蓄存款的手段而已。” 工行北京分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产品同质化问题。银行理财产品还是无法改变揽储手段的命运”,这对于占据居民储蓄绝对份额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是守住市场份额的坚盾,对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抢夺储蓄市场份额的利矛。
“正是由于股份制银行在人民币理财市场上攻城掠地,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构成直接威胁,才促成了四大行理财产品的出世”,交通银行一位高管向记者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消化的大多是现有的储蓄存款,只是从此家银行转到彼家银行罢了。而且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中,超过70%的理财产品是由本行储蓄存款直接转化而来。“为防止储蓄客户外流推出理财产品,银行是不得已而为之”,该人士无奈地说。
但有银行人士担心,由于理财产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对整个银行业来说,总资金成本将会提高,对银行业的盈利水平造成负面影响。显然,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按照平均收益率为3%计算,该部分资金成本要比2.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得多。
高风险让银行有苦难言
高收益的背后隐藏的必然是高风险。四大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都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高信用级人民币债券含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其他债券等。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据收益率在3.2%左右,国债、金融债的年收益率在3%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以收益率为推销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卖点,运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只会愈加突出,最后的结果就是不能对投资者兑现先前的高收益。
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都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上的高信用级人民币债券,这种投资风险一般比较小,但收益率也不可能太高。“而且央行的票据利率近期有走低的趋势,又减少了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无疑给各家银行保持高收益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现在很多股份制银行都把收益率打到了3%以上,而一味比拼高收益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银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利润了。
( 责任编辑:骆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