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去年以来,菜价几乎翻了一番。”2005年4月4日,来自东北的菜贩小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几年前开始,小王就在上海市普陀区宜昌路555号龙泉农贸市场租了个摊位,专做蔬菜生意,“菜价贵了,大家买得少了,生意也不好做了。以前销售100元有10元的利润,现在只剩下5元。”
与菜价上涨同步的,是粮价的上涨。当小王把买来的蔬菜卖掉,用赚来的钞票购买大米、鸡蛋和肉类食品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知咋整的,物价都在上涨。我们赚的钱倒没怎么增多。”小王有些不明白。
不管小王明白不明白,他周围的世界在迅速而真实地变化着,物价也丝毫没有落后。2005年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或许能更清楚地描述这一“变化”: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9%,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4.5%。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6%,油脂价格下降1.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4.9%,鲜蛋价格上涨16.3%,水产品价格上涨15.9%,鲜菜价格上涨13.1%。
“我们正处在通货膨胀中。”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对这些表现断言。
征兆隐现
这拨全面上涨始自2003年底,领头羊是粮食。
2004年9月24日,当记者在上海十六铺粮油食品交易市场碰到在一家面粉公司工作的家庭主妇陈英时,她正在给摊主发货。“今年一来,什么都在涨。与蔬菜相比,粮食还不算厉害,昨天去买米苋,1元钱很小一把。肉涨了近一倍,10元一斤;‘洋鸡蛋’从2元一斤涨到3.8元。”她抱怨说:“什么都在涨,再这样下去真吃不消了。”
在陈英不远处一个卖豆类的摊位前,批发者李金榜在摊前一边挑挑拣拣,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你这红豆又涨价了!”“我也没办法,进价贵。”摊主答。“那我今天就少买点。”李自言自语。
当陈英觉得粮价上涨与蔬菜稍有差距时,中国的粮食价格其实已经在悄悄地开动马力向上“窜”。自2003年下半年麦收开始,粮食市场走出自1998年以来长达6年的低迷态势,价格出现全面上涨。首先在粮食产区,很快传递到粮食销区,引发全国范围内包括玉米、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全面上扬。
尽管2004年粮食丰收减缓了价格上涨幅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粮食价格还是比2003年上涨了26.4%。2005年初,粮食价格仍保持稳中略升的态势。据2005年3月31日央行研究局专题课题组发布的《当前价格形势与未来走势分析》,2月份粳稻和小麦价格比1月份上涨0.8%,与2004年同期相比,粳稻上涨22.5%,小麦16.9%。目前粮食价格接近1996年的历史高位。
除了粮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的价格也在上涨。2004年7月1日起,上海市调高排水费收费标准,被列入排污重点监测对象的用户,每立方米调高0.7元达到1.4元;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排水户分别调高至每立方米1.1元和1.2元;居民每户每月用水量基数为15立方米,排水量按用水量的90%计算,基数以内每立方米排水费从原先的0.7元调整为0.9元,超出基数的部分则调整为1元。
与之相应,北京居民自2004年8月1日起每立方米调高0.8元,广东、厦门、深圳等地也分别作了调整或拟调整。2005年3月30日,郑州市物价局宣布水价自3月1日起涨价,凡居民自己出资进行旧表改造,成为一户一表的居民,水价按1.95元/立方米收取,其他的用户按2.25元/立方米收取。
2004年6月17日,发改委表示同意北京、天津等7省市分别上调居民生活电价。与此同时,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四大电网同时公布了涨价方案,每度平均调高2.2分钱。
从原材料到下游产品,更多的涨价消息接踵而至:
2004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一路上扬,上涨9.7%,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有9个城市的房价涨幅超过10%。
2004年全国土地交易价格上涨10.1%,在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5个大中城市中,土地交易价格涨幅超过10%的有7个。
2005年初,原油价格一改2004年底的回落态势,一路攀升。3月9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WTI原油期货4月合约一度上探55.65美元/桶的近期新高,与去年10月25日创下的55.67美元/桶历史高价仅差2美分。3月31日,高盛发布报告称原油价未来几年可涨至105美元/桶。
2005年4月1日起,进口铁矿石价格提高71.5%,比如通常被作为世界价格指标的巴西铁精粉价格从每吨21.79美元上升到37.36美元;截至2005年3月中旬,以秦皇岛价格为参照,煤炭价格自年初以来上涨2.5%左右。
并且,专家分析,水、电、煤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在2005年将面临更大的涨价压力。
通胀之辩
事实上,早在2003年末粮价上涨那阵儿,关于是否通胀的话题就开始出现。2003年10月30日,《上海证券报》发表张永军的署名文章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领头羊”,“粮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胀的前兆?”
“我国历次发生的通货膨胀,都与农产品价格的走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在1994年中国高通货膨胀启动因素中,首当其冲就是农产品价格。1994年农产品上升对零售物价变动的影响达70%;1995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33%,在零售物价提高中占12.7个百分点。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基础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成本冲击型通货膨胀是当年通胀的主要特征。
提出通货膨胀,人们担忧的是中国经济的全盘过热。2003年的中国,就投资热、开发区热等,人们开展了是否经济过热的讨论。其结果是,2003年底2004年初,中央政府开始进行宏观调控。
“早在2002年底2003年初,我们就写文章呼吁注意通货膨胀,但没人听。”仲大军证实说,“结果,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
相比仲大军,央行用了“压力”这个带有趋势性的温和词汇。3月21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受原材料价格、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升趋势,以及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传导等诸方面因素影响,全年物价上升的压力仍在加大。
3月24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5年第一季度例会也认为,尽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经济运行中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基础依然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尚未根本缓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月27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在2005年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说,目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在短期内还不能传导到居民消费品价格上,2005年物价将基本保持稳定,CPI上涨不超过4%。
3月31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机械制造业发展论坛上说,2005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比央行更乐观。2004年12月6日,在博鳌财富论坛上,他认为,2005年物价上涨不会超过3%。在全世界已经进入通货紧缩时期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通货膨胀思维中摆脱出来,中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物价问题不大。”当2月份3.9%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字公布后,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施发启博士和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分别如是表示。他们认为,原油、铁矿石等生产资料涨价对能源、动力、原材料购进价格肯定会有影响,进而也会影响到CPI,但对CPI的影响不会很大。
CPI指数是判断是否通货膨胀的依据。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徐宏源透露,从过去20多年的五轮经济增长周期来看,5%的CPI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数字。CPI在5%以内比较正常,是绿灯区;CPI在5%到9%之间,算作温和通胀,是黄灯区;9%以上属于严重的通胀,是红灯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CPI指数上涨3.9%,2005年1、2两个月,则分别上涨1.9%和3.9%。自然,据此判断,我国离通货膨胀尚有一段距离。
“官方一般都说是压力,压力也只是一个合适的说法。况且,CPI并不能反映真实的通货膨胀。像去年,原材料涨价远高于3%,而CPI只有3%。中国出现通货膨胀已经不容置疑。”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金三林博士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发达国家认为,不超过3%的物价上涨属于温性通胀,对于经济运行没有什么危害。国内普遍认为,中国的温和通胀上限应该比发达国家要高。而笔者通过对21年(1983-2003)、252个月的CPI数据分析后的结论是,5%是我国温和通胀的上限。”
仲大军也对CPI的权威性表示怀疑,“国内的通胀,不是一时半会,是个长期状况,而国内的指标反映不出来。CPI居然不把房地产价格算到里面。而这几年居民支出最大的就是房价。这是很不合理的。”
据了解,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确实没有房地产。
巴曙松也赞同这一说法:CPI作为一个滞后性的统计指标,在过去一年不但没有有效地传导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由于其选择参考的商品篮子没有透明度,使得CPI本身信息含量十分有限,无法用这个指标准确衡量当前以及未来的物价走势。
“CPI不能完全作为衡量中国通货膨胀率的指标。在中国,讨论是否通过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应该考虑更多的指标。”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郎咸平认为。
另有学者认为,中国真实的通货膨胀率高于公布的水平,理由是煤、电、油、运等“瓶颈”部门的价格受国家管制或干预,而非市场决定。目前煤、电、油、运“瓶颈”的压力并未得到缓解,CPI数据显然低估了真正的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