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房子是庄户人家的脸面,农民辛辛苦苦挣的钱,刨去必须的开支,基本都垒在房子上了。一代代都这样。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财富迅速增加,农民建房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房子是越建越高级,从外面看,许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可是,具体感受一下,“高级”就大打折扣。农村的生活习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上厕所照样要到户外去,室内没有上下水,刷牙洗脸都不方便,更别说淋浴、暖气、煤气管道什么的了。城里那套,想也甭想。因此,小洋楼归小洋楼,生火做饭、养鸡养猪,以前怎么着,现在还怎么着。有人形象地说,富裕起来的农民,是“抱着柴禾进楼房”。
抱着柴禾进楼房,幸福之中有无奈。老爷爷老大伯笑得合不拢嘴,怎么也没想到会住得这么敞亮、这么气派!而小辈人已经开始做“城里人”的梦,他们更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方式。可是,公共设施跟不上,很让人苦恼。没有自来水,没有垃圾场,没有公交车……这些看起来是细节上的问题,可是每一项反映出的城乡差距都大着呢!
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急不得,恼不得。可是,只要开动脑筋,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余地的。比方说,一些农户在建房时,就想到要装太阳能热水器;在北方,一些农村住宅,扩大采光面、增加隔温层,想方设法利用光能,到了冬天,再烧上土暖气,屋子里很舒适;还有一些农村,发动大伙搞沼气,人畜粪便化作清洁的能源,每家每户搞起了“循环经济”,再也不用“抱着柴禾进楼房”了。可见,只要科学设计,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农村人也可以过得更舒适。算总账,无需更多的开销,说不定还节约呢,何乐而不为?
现在的问题是,农民自己缺乏系统的知识和经验,他们需要帮助。然而,当前关心这件事情的人,实在少得可怜。笔者打听过建设主管部门和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得到的答案几乎相同,他们顾不上农村,也没兴趣搞农房设计和村镇规划问题。原因很简单,见不着经济效益,也出不了像样的作品。因此,现在大多数农村建房,就凭瓦工头脑子里的那张图纸,几十年不变,基础永固,挡风遮雨就足矣。
真的到了认真关心村镇建设的时候了!农民建房的冲动不可阻挡。如果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就可能节地、节材、节能,还可以减少推倒重来的频率,那该减轻多少资源压力?全国9亿农民,要算这笔账,数字肯定大得惊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和谐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村镇建设都是大事。出几张图纸、派几名指导人员,改变乡村面貌就会事半功倍。尤其是对于基层政府来说,这样的政绩,一准儿领导高兴,群众欢迎。
( 责任编辑:胡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