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韩国飚
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给中资银行发展带来压力和机遇。
国内第一家引入外资股东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近日捷报频传。
截至去年底,该行实现总资产2200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净资产收益率18.42%。资本充足率达10.4%。不良贷款率为4.99%,比上年降低0.9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同时,在核销历年呆坏账10亿元的前提下,实现税前利润18.15亿元,比上年增长37.19%。
按照该行董事长傅建华的说法,引入外资股东居功甚伟。他说,经过5年多与外资股东的磨合,上海银行在合作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如何作价,外资银行教给中资银行的第一课
1999年3月,时任上海银行行长的傅建华和3位高管来到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在美国华盛顿的总部。在这里,他们将确定国际金融公司入股上海银行5%的价格。
当时双方的谈判是中国模式与国际惯例的激烈碰撞。国际金融公司按照国际惯例,以普华永道的审计结果直接作为计价依据。按照这一评估方法,上海银行的每股净资产只有1.07元。而此前上海银行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计算,所有者权益大概在每股2.1元到2.2元之间。两者要相差一半。和当时中国其他银行一样,上海银行在计算所有者权益时,没有提足拨备,也没有按照五级贷款分类。但国际会计标准对这两项均有严格的要求。按照普华永道的审计,从上海银行35亿元所有者权益中提取了近20亿元的坏账准备。按照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每股净资产,当然一落千丈。在最终谈判前,上海银行作了许多相关准备,谈判时据理力争。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折中确定净资产为1.41元,溢价倍数为1.5倍,交易以每股2.12元成交。
正是此次初试啼声,推动上海银行最终成为一个按国际标准经营的商业银行。这一点从此成为上海银行和外资股东合作的基点。此后,无论是税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还是资产总额,上海银行全部按国际会计标准出具财务报告。按上市公司标准规范年报的编制和信息披露。2003年上海银行净利润境外审计数为15.7亿元,比境内审计数11.4亿元高出4.3亿元,表明上海银行的经营结果越来越做实。
二次引资,年度分红从20%逐步降到10%
国际金融公司入股上海银行后,立即派出一个会说中文的美国人蓝彰德(JohnLonglois)担任上海银行外方董事,兼任上海银行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的主任。国际金融公司的支持,对上海银行在法人制结构完善、经营理念形成、战略发展规划和加强风险控制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傅建华说:“国际金融公司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但毕竟不是一个商业银行,很难借助他们提供业务整合、技术帮助。”初步尝到外资入股甜头的上海银行主动出击,与包括花旗、汇丰、新加坡发展银行在内的数家外资银行接触。2001年12月29日,上海银行与汇丰银行等签署了参股投资协议。根据该协议,汇丰银行投资2.08亿股,占比8%;上海商业银行投资7800万股,占比3%;国际金融公司增持8200万股,加上原有持股数,参股投资占比为7%。由此,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参股占比共达18%。
多元化外资投资结构刚刚建立就给了上海银行不小的震动。上海银行原来的年度分红达到利润的20%。外资股东进入董事会就提出,要综合平衡股东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和“银行发展长期化”的有机结合,年度分红从20%逐步降到10%,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这体现了外方股东长期投资、战略投资的信心和决心。投资不求短期回报,这对中方股东冲击很大。
引入外资,增加银行的资本实力和竞争能力
汇丰入股是外资商业银行进入国内银行的首例,影响更为深远。除了派驻一名董事进董事会,双方还建立了“业务合作联合工作小组”专门协调机构,组织推动具体业务合作。2004年1月,双方合作推出申卡国际信用卡,这是一张完全意义上的国际性信用卡。该卡所有的日常营运均由上海银行按现行申卡信用卡模式操作,汇丰银行负责协助推广并提供海外客户特约安排,使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同时,上海银行还与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及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建立起包括年度业务研讨会、季度例会和三行高层定期会晤在内的经常性合作新机制,在客户融资、外汇业务、住宅及商业楼宇按揭、网上银行、数据处理中心、信息交流与观摩学习、合作形象推广等领域开展探讨合作,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和拳头产品。
目前,上海银行借鉴汇丰银行做法,正着手实施新一轮组织架构再造,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扁平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矩阵式的新型组织体系,实现前中后台的真正分离,突出总行职能部门的核心职能,突出经营单位的服务渠道和营销职能,使各分支行成为提供一致服务的网点,即单纯的销售渠道、柜面服务,并建立客户经理制,成立多个专门的营销中心进行产品营销。
傅建华介绍说,引入外资银行投资参股,目的在于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希望依托国际金融公司和汇丰银行的优势,谋求更加成熟、双赢的合作格局;借鉴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早日将上海银行建成现代金融机构,以适应入世后银行业的全面竞争。
国际标准本土化,合作中要把握“度”
5年多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让上海银行学到了很多经验教训,资本合作正向更高层次发展。
傅建华表示:“我们正逐步摆正和外资银行的关系。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资源互补效应。外资银行需要中资银行的国内网络资源、人民币资金优势和广泛的客户渊源关系;中资银行需要外资银行的国际网络资源、外汇资金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因此,中外银行首先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展开合作,谋求双赢,同时在符合规则的基础上有序竞争。”
比如:国外战略性投资者可能完全照搬国际标准,忽视国内金融发展的特定阶段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具体特点,要求设定太多的限制性条款,可能会制约发展。因此,在借鉴外资金融机构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经营模式时,要通过对他们经验和技术的研究与融合,研发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更适应未来发展的技术、更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使国际标准“本土化”。又如对行业风险控制问题,外资董事认为当时上海银行房产的贷款比重较高,要求控制在15%以下。上海银行表示将分年度压缩。再比如,外资董事认为政府背景的贷款过高,主要是基础设施贷款,要求压到40亿元以内。但是上海银行提出根据中国实际,政府背景贷款质量较好,随着贷款规模的增长,用40亿元来约束不合理,提出用10%的比例来限制。
此外,在进一步的合作中要注意把握“度”,避免这些战略性投资者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掌握更多的客户、资金等资源形成与中资银行的利益竞争,利用中资银行的网络资源进行客户和业务渗透,侵蚀合作基础,对中资银行的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