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春城大酒店不过是赤峰市闹市区的一家普通酒店,但从门前经过,一眼就可以看见停着的一溜轿车来自四面八方——十多辆车上就挂着山西、新疆等6个省区的牌照。当地百姓告诉记者,这些外地牌照的主人多半跟矿的生意有些关系。
在最近的两年中,内蒙古已成为西部省区中矿产勘查投入最大的一个。政府主动投入带来的是投资者的蜂拥而至,但内蒙古更期待来自中央的支持信号。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得到的消息称,中国科学院杨遵仪等7位院士近期向国务院提出,只要切实加大矿产勘查和开发力度,内蒙古完全能够成为中国21世纪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
几经努力,记者采访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厅长未能成行。办公室宋副主任告诉记者,原厅长、党组书记黄·阿拉腾别立格刚在几天前调往自治区政府——此前的4月1日,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地质学会联合,首次召开内蒙古矿产资源勘查靶区优选暨项目年度汇报会(以下简称汇报会),会上以厅长身份发言的黄·阿拉腾别立格提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着眼于建设21世纪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的长远目标……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上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内蒙古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3万元,首次超过一直位居第一位的新疆,成了西部12个省区中的“新科状元”。内蒙古去年GDP中第二产业占49.1%,其中同比增长三至六成的6个“推动器”中,有三个——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冶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冶金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跟矿相关。
西部“基地”之争
据悉,杨遵仪等院士向国务院呈报的建议主要立论在于,东北三省和沿海地区的矿产资源由于开发较早,许多地方出现枯竭或即将枯竭,而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条件极为有限,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战略转化。内蒙古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拥有距离首都近、交通便利等区位优势。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建议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做好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勘查,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振兴内蒙古的经济都十分重要。”
类似的提法并非没有出现过。2003年前后,就曾有过至少三拨专家学者力挺内蒙古。然而,这样的一个推断并不能必然地确保内蒙古的压倒性优势。
事实上,西部各省区的条件都有可以自傲的地方。从《中国国土资源报》引自国家西部开发办公室的信息来看,重庆市锶矿储量全国第一,岩盐为我国最大矿区之一,锰矿探明储量居第二,钒、钼、钡探明储量为全国第三;四川省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的矿种有钛、钒等8种,居第二位的有11种;云南不但种类多、品种全,而且超大型矿床所占储量比重大,富矿、优质矿储量所占比重较大;陕西省煤炭探明储量第三位,2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三位;连面积较小的宁夏,也有诱人的卖点——1/6的国土面积储存有煤。
然而,西部省区面前有一个共同的瓶颈——矿产资源勘查。以西藏为例,其勘查矿区在可供勘查矿区中所占比例不到10%。内蒙古也是同样的问题,到目前为止,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刚刚完成;1:20万区域重力测量仅完成应测面积的40%;1:5万区域矿产调查只完成全区面积的1/12;重要成矿带详查程度不到1/10。
“大家为什么都希望引起国家的重视?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争取尽可能多的支持,投入到本地的勘查中去,”西部一位国土资源厅官员深有感慨。
3亿投入撬动良性循环
4月1日的汇报会上,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张华底气十足,“根据我们的了解,在周边的省市中,剔除中央政府投资,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对地勘的投入是最多的”。2004年,新疆安排了5000万元,河北3000万,山西3600万,陕西2000万,宁夏没有专门安排资金(来源全部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专项收入),而内蒙古是3个亿。
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告诉记者,内蒙古今年预期勘查投入20亿元,不能确定这个数字是否如一些专家所说那样排在国内首位,但肯定是相当大的一个数额。
一年多前的2003年,内蒙古不敢说这样的话。此前的5年中,内蒙古对地勘的投入仅限于中央财政的投入补助,自治区政府自身的投入几乎为零。2003年开始,“自治区政府多次召开主席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确定了内蒙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2004-2005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重点,决定将全区地质勘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黄·阿拉腾别立格说。
4月11日,镶黄旗国土资源局的宝贵拉告诉记者,该旗内前阵子挂牌的石匠山大盆煤田探矿权尽管要求不低——要求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资金证明等证明文件,资质审查合格后还要预交履约保证金200万元,但还是很快地在不低的价位上被来自大同的一位买家接手。
在内蒙古逐步实现矿业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以蛋养鸡”之后,类似石匠山大盆煤田探矿权这样的矿权收入,成了除地方财政、国家投入以外,本地加大勘查力度的第三个资金来源。
2004年政府支持的矿产勘查费用中,自治区财政安排1个亿,又争取到国家地质勘查近4114万元的地勘经费,大头还是来自从自治区本级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收入中安排的2个亿。这些资金投入带来的矿产资料明晰化,带来的是16.9亿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勘查中。
记者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从3月底开始,自治区决定,今后除自治区重大资源转化项目的资源配置可采取协议方式出让矿权外,其它都要通过招拍挂形式有偿取得矿权。去年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实现价款3.74亿元,今年矿业权有偿出让价款目标定在5亿元,获得的有偿出让资金放在专户,全部用于自治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如果情况好的话,超过5亿也是有可能的”。
对这套机制运行起很大作用的是去年拟定的《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对资金安排的原则、使用范围、资金投入方式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在项目运作、资金分配机制和资金拨付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引入了项目专家评审制和社会公示制度以及项目库管理制度,充分保证了项目事前科学论证,资金合理分配和资金使用效益。
“种植”资源型产业集群
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带动矿产的勘查,然后使更充沛的资源导向工业,推动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煤多,电就多,电多我就不发愁”,浙江一位商人的逻辑简单,却很有说服力。他在浙江和江苏都有工厂,但去年年底其他两个工厂时不时卡电时,他在内蒙古的工厂却运转比较正常。据内蒙古电力公司公布的信息,该公司售电量今年有望达到500亿千瓦时。后期的电力储备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例如规划为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的锡林郭勒盟,已探明煤炭储量722亿吨,预测储量1882.8亿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对西部省区的情况有很深的研究。魏后凯认为,内蒙古人均GDP西部头把交椅的位置跟两个因素有关系:人口基数较小,以及地方政府利用好本地的资源优势,并下大力气抓招商引资。
除了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高低成了内蒙古许多领导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据记者从通辽了解到的信息,月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杨晶刚刚来视察过通辽。在视察煤化工企业时,最让杨晶感兴趣的就是这些企业正在走出“采矿—选矿—卖矿”的老路子,“领导最在意的是,煤矿企业要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加强对煤的深加工,提高煤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后劲。”
“内蒙古在与俄罗斯的边界搞5个基地,做资源的深加工”,魏后凯告诉记者。
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开的“西部地区10项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在去年的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率上,内蒙古以40%的增长排在西部第一位,同时排在第一位的增长率还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基金)。
内蒙古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1.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3%,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当地的分析是“工业生产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内蒙古主要能源、原材料及畜加工产品需求较旺和一批工业项目投产带动效应显著”。
2003年6月开始,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资源型企业集中的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进行调研,副院长秦志宏在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内蒙古成长得好的企业或产业是因为背靠在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上。通过对包头稀土产业的研究,秦概括出三种路线:技术化路线、集群化路线和资本化成长路线。
秦志宏认为,建构产业集群有根植性与嵌入性之分,西部的充沛资源使得“根植”有潜力,而更好的结果是同时基于市场拉动,利用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把价值链的环节“嵌入”到内蒙古。过去这种思路比较多地运用在与矿相关的产业上,目前内蒙古已逐渐推广到农牧业等许多方面。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