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大量无照直销企业将对有照经营构成巨大冲击
“参照直销业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直销法规出台后,直销业还将经历一个短暂的阵痛期。”对于目前直销业界流行的几种变通渠道,中国直销传播网CEO、直销研究专家王万军认为,由于中国直销市场将会采取逐步开放的方式,预测前期能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只是少数。
最新的消息透露,即将出台的直销法将力挺单层次直销,那么原来90%的多层次直销企业将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王万军认为,由此滋生出的“灰色经营”将可能使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陷于不公平竞争的境地。此外,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地下销售网络的出现。这将是直销立法后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面临的新挑战,要在心理上对此做好长期准备。
九成直销企业多层次计酬
有关“单层次”与“多层次”之争,已成为中国直销立法过程中争论的一个焦点。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运作的直销公司,除了安利、完美、玫琳凯、如新、南方李锦记等企业外,初步估计,有2000家企业都已或明或暗地在从事直销业,并且90%以上的企业采用多层次计酬制度。这些企业均拥有庞大的业务人员队伍,大的企业每家有几十万人或者更多,小的企业也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人之多。
对此,王万军认为,一旦限制多层次计酬方式,正规经营的企业将会按照国家的政策对其奖励制度进行变更,但大量已经开展直销运作的企业绝不会甘心退出舞台。他们会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转入地下,而这类企业的数量将远远超过能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数量。
无牌企业反而更具竞争力?
王万军担心的是,“灰色经营”问题的存在将使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陷于不公平竞争的境地。他举例说,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为了符合国家政策,其奖励制度的吸引力将会降低,业务拓展难度会加大。按照目前透露出来的国家直销开放政策,正规直销企业如不采取多层次计酬方式将丧失其核心竞争力,企业将无法利用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去开展业务,也无法让推销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
王万军分析,采取“灰色经营”的企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逃避了直销法规的严厉监管,反而会获得更大的经营上的便利。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扬言,由于自己没有拿到直销牌照,将不会被纳入直销企业的监管范围,反倒会获得更大的“灰色”空间。这将导致大量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的业务人员回流到这些“灰色经营”企业中去,使拿到直销牌照的企业面临不公平竞争。
对准直销企业应进行疏导
接近商务部的资深人士、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忠认为,经验证明,限制多层次计酬方式而只开放单层次直销,并不能解决非法传销的毒瘤。回顾中国直销的历史,1997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了《传销管理办法》,该规定还进一步以销售过程中直销商的层数来划分单层直销和多层直销的概念。单层直销被认为是简单的、可管理的,因而是允许的;而多层直销被认为是锁链式销售的一种,会导致价格的增加,因而肯定有问题。
刘忠说,根据这个划分方式,中央政府将单层直销颁发营业执照的权力下放给了省级工商局,并且希望通过不再增发多层直销的营业执照来控制欺诈行为。然而,这种关于单层直销和多层直销的划分标准以及经营权批准权力的下放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更加混乱。金字塔骗术的操作者们马上意识到,他们可以打着单层的旗号,从而拿到合法的传销营业执照,继续进行其欺诈行为。结果,在中国一下子冒出了600多家单层直销公司。
刘忠认为,尽管现在中国直销市场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规模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当年的非法传销现象出现,但可以预见,同样会有大量非法公司会打着“单层次直销”的旗号到市场上进行诈骗活动,并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对此,刘建议,是不是可以出台《准直销企业办法》,给未达到政府设定的要求,而第一批拿不到牌照,但是有望在以后拿到牌照的企业一个缓冲期。比如,对于准直销企业设置一定的门槛,如建立注册资金、保证金制度等,对直销行业的监管模式像国外一样采用备案制,企业在各方面达到政府设定的要求后可对其放行。
来源:[中国直销传播网]
( 责任编辑:魏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