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随着“涨价71.5%”、“每吨再加7.5美元至10美元”、“威胁放弃长期合同”等刺眼的字句频频见诸报端,铁矿石问题一下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业内反应平静
从中国大部分中小钢厂去年所消耗的贸易矿价格来看,其价格其实早已超过目前涨价的水平,所以新一轮铁矿石涨价对于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作为铁矿石贸易的业内资深人士,中钢贸易公司副总经理王青谈到此次涨价时的反应颇为平静。
他向记者回顾起数月前的情景时表示,2月22日,新日铁率先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了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达71.5%的协议,为国际铁矿石市场新的年度价格确立了标杆,随后,新日铁一鼓作气与澳大利亚Hamersley公司也达成了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协议,这无疑给钢铁产业带来了震撼性冲击,面对这种形势,尽管代表中国市场参与铁矿石年度价格谈判的宝钢公开表示反对,“但最终我们还是很无奈地接受了这一结果,如此大的涨幅,史无前例。”
据记者了解,中钢贸易公司是一家经营铁矿石进口、镁砂、萤石、稀土出口的专业公司,进口铁矿石是其核心商品之一,该集团除了每年从恰那铁矿获得1000万吨协议资源外,还从印度、巴西、南非采购大量铁矿石资源,2004年经营的进口铁矿石达1500万吨。
不过,在王青看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首先认为,71.5%的涨幅并非偶然,也遵循了价值规律,是由全球范围内供求关系决定的,由于大部分的需求增长来源于中国,这种强劲需求说明:中国市场整体上其实是有一定的能力接受这一涨价幅度的。
而从钢铁产业链整体来看,这两年钢铁生产环节利润相对较高,而采矿环节的盈利虽然比前几年已有很大程度增长,但利润仍相对较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导致钢铁生产环节相对稍高的利润向其他环节适当转移一小部分,也是整个产业链健康发展的保证。
此外,从中国大部分中小钢厂去年所消耗的贸易矿价格来看,其价格其实早已超过目前涨价的水平,所以新一轮矿石涨价对于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铁矿石的价格高涨或许也是促使钢铁业与下游产业调整格局的一剂良药,不仅可能促进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能促使国内钢铁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减少矿石成本上升对企业的影响。
因此,王青的结论是:“尽管我们也坚持认为2005年铁矿石年度价格71.5%的涨幅实在太高,但冷静客观分析,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忧患意识,考虑将来如何办,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并非全是坏消息
新一轮进口矿降价大战有可能重演,矿石市场再度变为买方市场,这种局面有可能提前到年内上演
由于铁矿石需求大增,目前中国的很多贫矿也加入了被开采之列,由此而可能引发的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问题,或许很快将是行业协会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在4月11日召开的第三届远东钢铁会议上,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表示,目前,在国内钢材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价格波动,这主要是由于恐慌心理所造成。他告诉记者,中国有能力解决铁矿石涨价问题,钢铁公司不必过度担心。
戚向东指出,进口铁矿石涨价71.5%,对钢铁生产成本是有影响的,但影响是有限的,并非像一些人想象得那么严重。
事实上,涨价的铁矿石是签订长期供矿协议的那部分,中国的进口量约为8000万吨,占进口铁矿石总量的1/3,每吨铁矿石价格上涨18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元,总计增加成本120亿元。而按照今年产钢3亿吨计算,实际上每吨钢成本上升是有限的。
戚向东指出,国内企业要吸取去年4、5月份钢材价格大起大落的教训,克服恐慌心理,稳定钢材市场价格,保持钢材市场的平稳运行。戚向东强调,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也防止钢材市场的大起大落。钢材市场大起大落,不仅对钢铁行业是有害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是不利的。
而对国内的铁矿石生产商来说,铁矿石涨价似乎也是个好消息。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对此持肯定态度。
邹健谈起4月份进口矿价格上涨71.5%的影响时表示:矿石价格双轨制的差别将大幅度减少;将会刺激国内铁矿石产量进一步提高;短期内推动铁矿石市场价格有限度的提高;国内部分钢厂面临原料价格上升与钢材价格下降的挤压,将难以生存;国内钢产量和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幅将迅速下降;海运费价格将大幅下降,进口矿到岸价将不会大幅提高;国外铁矿石产量下半年将大量增加,有可能导致积压。
邹健认为,新一轮进口矿降价大战有可能重演,矿石市场再度变为买方市场,这种局面有可能提前到年内上演。
记者获悉,国际铁矿石涨价,迅速激发了国内铁矿石生产企业的热情与产量:今年1至2月,中国自产铁矿石增加了700万吨,预计今年全年可增产4000万至5000万吨。
邹健表示,由于铁矿石需求大增,目前中国的很多贫矿也加入了被开采之列。分析人士称,由此而可能引发的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问题,或许很快将是行业协会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