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搜狐财经 > 国内财经 > 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 > 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 精彩报道

财经媒体产品 品牌与跨媒体战略对话实录

BUSINESS.SOHU.COM 2005年4月17日11:14 来源:[ 搜狐财经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理财为什么有人富了 而有人不行 银行还款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公有钱 女人就高人一等吗
股票中国股民一定要活下来 托起的千点能走多远 “国九条”成了谁的道具
评论马英九胜利得太窝囊了 中国人应该感激格林斯潘 “买椟还珠”与商品过度包装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5年4月17由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第一财经日报》与《市场观察·媒介》杂志 、和讯网联手打造的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在北京天伦王朝饭店隆重举行。旨 在为财经类媒体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财经类媒体的生存模式和发展 战略;搜狐网作为本次论坛的独家媒体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财经频道为此次高峰论坛提供独家网络直播:

  主持人:

  高总在刚才的讲话当中,也是以第一财经的产品为案例,想听听北京业界的同行和专家的看法,下面就进入本轮议题的讨论阶段。主持人是《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先生,跟他一起展开讨论的是《经济观察报》总编辑何力先生,以及财讯传媒副总裁杨浪先生、和讯网总编刘峻先生和道琼斯中国业务发展总监张延女士。他们演讲的题目是财经媒体产品设计/品牌建设/跨媒体战略。

  刘洲伟: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财媒高论,第一次听到这个简称,说明财经类媒体经过这几年的折腾,已经开始主流化了。已经开始跟都市类媒体、政治类媒体一起进入主流化的阶段。主流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主管部门对财媒的批评和爱护已经上了规模。最近尤其是业界在私下沟通的时候,有些同仁不理解,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像《功夫》里讲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既然主流化了,但我们发现财经媒体主流化刚刚开始,在发展路径上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证明未来还存在多种可能性。对于发展模式上,大家还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正是因为不确定性,才使得今天的论坛变得非常富有价值,也很及时。第一场论坛就探讨一下不确定性,因为我发现我们在座的嘉宾虽然都来自不同的产品组合背景,但有一个共性就是跟财经类日报有关系。高总旗下做财经类日报,正在大做特做。有的眼睁睁看着不敢做的,比如像何力先生。有的是原来跳下去做了,又回来了,像杨总。有的是做了以后发现不对,改头做互联网的,像刘峻。还有做的比较牛,做成偶像的,像我们张总监。

  财经类日报到底能不能做,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种是蛋糕很大,不惜工本的做。第二,可能蛋糕很大,但现在不行。第三,认为蛋糕没有了,因为被互联网拿走了。特别是第三种观点刘峻提的比较早,能不能先从你开始。

  刘峻:

  我在财经类被称为著名的乌鸦嘴。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名字是“中国财经报宿命难逃”。我认为不是时机没有成熟,是永远不会来了。这个理论有点儿偏激。因为本来是财经日报的市场,结果被互联网拿走了。从信息的海量来讲比不过互联网,从速度来讲也比不过互联网。在中国以物流成本来讲,每一个财经日报都有配送、发送的问题,但互联网不存在。财经很大一块是数据库,比如行情等等,日报表现行情有时效的限制,而电视展示的空间又比不上互联网。我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杨浪:

  我对刘峻观点很有情绪,而且比较倾向这一点。回顾在互联网热浪刚刚兴起的时候,我还在《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很多媒体都有讨论,就是互联网对传统纸制媒体的冲击。后来很快网络泡沫就破了,大家比较庆幸的说,纸媒还是有意义的。但最近这几年,我觉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正悄悄的逐渐成长、成熟,越来越壮大,反过来看纸媒出的期刊和发展速率是在减缓,就不得不考虑互联网的冲击。这对纸媒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判断,技术进步对传统纸媒影响是非常大的,67张,80年代后期是1000多张报纸。技术进步对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纸媒的发展是关键性的,90年代之后,东方时空庆祝十周年,就讲93、94年东方时空突然的转变。电视的内容发起,你想是90年代初期彩电质量过关,大量进入家庭,电视人一发力,同时人才团队构成相当大程度上依托纸媒的人,还是依托技术进步。新世纪毫无疑问是互联网,还有博客现在也出来了,你所谓团队一定是采编的系统,就像刘峻说的,采编系统要通过集成作战,但互联网连信息的采集都可以系统解决。所以刘峻的观点有道理,并不是指日报没有日子过了,因为全世界还有这么多的日报日子还在过,也不是做日报的就应该自杀,这方面刘峻说的有点儿绝对,在未来发展中,日报形态一定要严密注意在技术进步当中出现新的机会。

  刘峻:

  杨总说我观念比较绝对,我观念确实比较偏激。现在有些财经日报活得不错,但很多都是社会类和都市报,很多读者群是不上网的,但财经类读者很多都是网民。国外很多财经类的报纸。

  杨浪:

  你的意思是重要不是做什么,而是怎么到达。

  刘峻:

  在美国有一类IT媒体,纸媒或者即将灭亡或者已经灭亡,因为99%的读者群都是网民。像中国计算机报和计算机世界,他们广告额都在大幅度的下滑。这个过程可能到财经媒体有一定的过程,但早晚会来。像华尔街日报,是因为他们先有报纸,然后才有互联网,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而且国外跟国内环境不同,像华尔街的文章别的网站转载非常的困难,自己网站上你要看也要交钱,而中国互联网基本上转载都是零的代价。

  何力: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不仅仅是财经媒体,对纸介媒体有一个基本的困惑,多年来以写作报道为荣耀的新闻工作者,或者媒体人,在数字商业时代是否还能依然处在核心地位,把握话语权的问题。刘峻的观点我是有保留的,比如刘峻刚才讲的例子,中国情况很特殊,中国纸媒发展本身就是很落后的,和日本动则几百万、上千万的报纸读者群,我们有13亿人口,但最大的报纸发行量不过百八十万。本身中国报纸业就没有发展起来,在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就遇到了自然灾害。但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我们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没有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报纸财经媒体带来的变化和帮助。我上一个星期见到瑞士一家公司(柏逊达),是欧洲非常著名的广告代理公司,欧洲很多报纸技术非常的成熟,比如他们对版面技术的研究,他可以很容易的告诉你一个报纸的版面哪一个位置读者最关心,而且把这个位置量化了。比如版心,我们现在有一些广告主希望有些广告放在版心,其实版心是读者最不喜欢的。因为现在很多平面媒体都有电子版,转换技术也非常的简便,实现广告价值二次传播。客户关系管理CRM技术,包括自身中国都市报发展有很多好技术,比如读者的互动、采编软件不断上台阶(远程登陆)、在线销售工具,我们现在拿一个报纸用的是完全在线销售工具呢?我看他的在线销售工具是非常非常好的,包括开发票一系列的销售技术。我认为,认真研究信息技术能够在我们报纸和平面,财经媒体也好还是其他媒体当中的应用,依然能够给我们带来生机和活力。但不能忽略的一个趋势,一个传媒的个性化和互动化的时代,可能会成为越来越大的趋势。但也许有一天非主流,比较边缘化了,但非主流也有非主流的乐趣,因为你不被更多的关注,反而空间很大,很自由,我看也不错。

  主持人:

  我向听听我们道琼斯张总的意见,我们都知道《华尔街日报》是非常有名的报纸,而且在整个中国财经类行业里面,它可以说是指标报纸。在去年的时候,我知道道琼斯连续并购两家比较大的财经类的网站,据说是为了跟MSN和雅虎财经频道进行竞争,张总对这个话题有什么建议?

  张延:

  刚才刘总说的观点,也并不是没有道理。比如他说的美国版权环境跟中国不一样,这是大家都承认的,这对互联网和报纸的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你刚才说《华尔街日报》先有日报,才有互联网,的确是这样,《华尔街日报》推出100多年了,才推出网络版。我们93年就有想法推英文的网络版,在公司内部当时有很多的讨论,当时大家认为是不是有了网络版就冲击纸版的发行量等各方面的收入,在内容上会不会有什么影响,还有怎么控制互联网。最初很多人认为是不可能收费的,但大家经过相当的讨论之后还是决定试一试做,在头一年的时间是免费的,增强量非常的大,后来我们决定收费,一开始可以想象,量下的非常大,最开始只有几千个,或者不到一万个付费的用户,但经过市场推广和跟纸媒打包的服务,大概在一两年之后慢慢又上来了,付费用户的数上的非常快。到今年一月份的时候应该是71万多(全球英文版)。通过我们的经验来看,更多相互是补充的作用。日报每天就是新闻、专栏和分析师的分析。但互联网上有一些不同的内容,除了纸版的内容,还有一些侧重IT类的新闻,或者是跟娱乐产业相关的经济方面的报道。比报纸更新的更快,传递的速度也更快,相互之间有一个补充。根据我们的统计,我们读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是印刷版的用户,也是网络版的用户。如果读者订是印刷版再订网络版会有一个优惠。只定网络版是79美元一年,如果你是印刷版的用户再定网络版就是39美元。像企业的CEO可能读《华尔街日报》比较久,更希望于每天读报纸,在不方便读报纸的时间。

  主持人:

  年轻的读者呢?

  张延: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感觉,因为我自己做BD这一块,经常会见到一些同行或者是从美国回来在华尔街做过投资的一些人士,他们一提到道琼斯就说,《华尔街日报》我非常喜欢读,我是它忠实的读者,他们年龄也不大,基本上都是3、40岁,但他们还是习惯于读这个报纸,在另外的时候希望通过另外的方式读更快的网上信息。现在不仅仅是互联网,也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PDA和其他的下载方式,也可以提供我们的服务,等于是通过各种技术方式覆盖到读者各个方面的需要。刚才你提到我们去年的收购,的确是去年很大的事情。把收购过来之后,对读者分量上有很大的帮助。加上它之后,我们总共有900多万的订户。之后怎么跟华尔街网络版进行整合,这是今年的工作。

  主持人:

  刚才几位嘉宾都讲了对财经类日报的看法,看起来好象没有特别大的把握。我希望给在座的老总一个机会,秦总谈谈作为回应。

  秦朔:

  关于我们《第一财经日报》发展的思考,我是下午谈,既然有这么一个机会,我就简单讲一下。

  首先从三个投资者投资《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其实他们是一个非常好的心态,我们都知道这三个股东有非常强的实力,而且是在经济非常活跃的发达地区。他们是看到了广大的财经需求,但这个需求似乎在商业模式上,日报究竟能不能成立,他们也有一些分析,当时确实买了很多的数据和报告,在目标区域里面有多少目标客户,做过大概有300万到400万之间等等这样的论点。大家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前景,对于我们所作区域里面目标读者相对集中,以及股东有比较好的资源,有的在品牌,有的在网络等等,不是平地起高楼,那钱堆。前几天我遇到朋友,他说你们现在做这么久,是不是已经烧了几千万了吗?我可以坦率的说,这个数字远远没有达到。按照我们今天的影响,在座可以用GOOGLE去搜索一下,我们已经超越了做了很多年财经的报纸,我们全年订户比我们原来想的还要乐观,大家可能都夸大了它投资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儿自我恐惧的味道,当然我想作为像何力来讲,肯定非常的辛苦。但作为投资来讲,过于夸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很多市场的潜力是被激发出来的,我们不能把市场简单的存量规模当成潜在市场规模,如果以这样为判断的话,那么中国现在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商业兴起。在我们所选择的媒体环境里面,我们为什么不能够有一点点理想,一开始就进行自我设限或者自我恐惧,大家在做其他类比的时候,往往都敢说,国外哪一个产业是多么大的规模,是多么大的目标人口,中国将来是多么大的潜力,只有将到财经日报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敢讲《华尔街日报》大家什么样的规模,不敢去类比。几十万份都达不到,可能跟我们自我的限制有关系。

  今天我们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拜投资方强大的影响,以及读者的强大影响。最大的挑战不在于有没有市场的规模,而是在于供给是否绝对优化。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很好解决,一定能够做够这个市场。你在互联网阅读和在纸制媒体阅读感觉是不一样的。像我自己,我每天也是大量上互联网,但我还是觉得不方便,如果要看稍微长的文章还要下载下来才能慢慢的阅读,即便你财经的需求,也是由很多东西组合而成。家里买电视机都不止一个了,为什么你认为财经媒体只能是替代关系,而不是共荣共生的关系呢?在华尔街经验里面,我们最近也刚刚做了调查,很多人看报纸的确从简单信息上如刘峻所说不如互联网海量,相当多的专栏就是建立客户忠诚度很好的平台,日报跟互联网提供简单信息的还是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区别。

  黄升民:

  我想借秦总的观点说一下,任何一个新媒体的起来都会宣告老媒体会死,但事实上不是如此。杂志是很老的媒体,但现在一直很兴旺,广播也是老媒体,但也一直很兴旺。媒体是动态的,自身发展如果固守一个地方会死,但如果跟技术共同进步它就会生存。互联网也是老媒体,不是新媒体。像数字电视、IP电视出来互联网就完蛋,也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看媒体,技术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没有一个壁垒你不能进来。像第一财经已经告诉我们,纸制和电视、互联网都是在一个平台上。

  大家涉及到一个市场空间的问题,要注意到虽然中国的媒体市场,最能够衡量就是发行,纸制媒体发行是很少量的,不要跟日本比,就跟香港比,我们报纸发行空间还是非常大,完全没有到饱和的程度。在国家各种各样的统计中,美国电视是收视最长的,然后是日本,中国是排在后面的,你收视非常的少,这就说明完全没有饱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像广告,大家说饱和了,但我认为完全没有饱和。中国广告市场统计是重复计算的,要减掉这一块,其实完全没有饱和。市场的空间现在不能随意的说它饱和了,其实还有空间,只是我们有很多的事情没有做。

  媒体产业链有几种,光内容来讲,一个是资讯的服务,我提供大量的资讯消息。第二是娱乐,我能够刺激你观感等各方面。第三是观点。三种产品是不一样的。在互联网时代资讯已经让给互联网了,因为互联网是海量的,再怎么报纸版面也没有用,那是自取灭亡。但互联网和报纸、电视最不一样的地方,我同意刚才何力讲的,不一定非争主流,有些主流的代名词是非常热的,现在报纸最有价值的就是提供的观念和思想,思想上任何媒体是偷不掉的,这个媒体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它就会引导资讯和潮流。这个时候是做媒体最高的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它就有品牌,它就可以进入电视和互联网,如果没有观点就光做资讯的话,谁都可以进来,这样就没有优势。

  提问: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财富网的CEO奇石,我们也是财经媒体,目前在国内整个财经网站里面流量排位前三位,我想谈一个观点,刚才和讯网的刘峻和《第一财经日报》秦总讲的,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观点。现在最大的竞争是目前财经网站没有新闻采播权,这是不具备竞争的。包括我们流量非常高,可能远远超过国内财经类的报纸,但我们不允许对新闻进行采播。财经网站目前只是整合的概念,并不是和财经纸制媒体的竞争。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因为我们跟第一财经也有一些合作。我记得当时第一财经采访宝钢老总,晚上8点半就要播放节目,但对很多观众来讲不知道,我们当时在5、6点钟预告说8点半第一财经就要播这个节目,当时很多的编辑和媒体都打电话问我是不是这样。正式还需要他们正式,但我们起到了整合和传统的途径。真正的竞争我看什么时候如果财经网站能够拿到采播权,那时候竞争才真正的到来。

  刘峻:

  我的观点互联网是否进入原创,是成本的问题,网站自己做一些采访,只要不涉及敏感问题,你没有采播权政府也不管你,但你养一个记者成本非常的高,记者一天只能写两三篇文章,而一个编辑可以发200、300篇文章。网络媒体的挑战远远大于传统媒体,互联网去年在掀起创新的革命,以博客为代表新一代网络媒体诞生了,跟第一代网络媒体最大的区别在哪儿?第一是面向机构,而第二代是以个人作为主人。像博客中国,最近股值超过3000万美元。我们和讯也推出了博客,短短几个月就超过了我们和讯,等大家再看可能和讯不再是财经资讯网站,可能是财经博客网站。第一财经最好是往互联网和无线平台发展。感觉互联网真是适应财经媒体表现形式和平台,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悖论,你看一下国内外,越是传统资源雄厚、背景强大的公司他们做互联网成功越小,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像盛大、搜狐、QQ都是在传统没有什么资源。比如很多集团办网站,总是想是否要收费,按照传统的思路做。而没有包袱和资源的网站,一开始就想如何从一穷二白起步,找一种模式最适合互联网发展。而往往只有这种模式才能发展壮大。像张总他们收购的网站,他们以财经网站开办,养了100多个记者,很大的成本,造成他们是美国第一大财经网站,但盈利却少的可怜。

  提问:

  我来自英国金融时报,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和讯网总编辑刘峻先生。和讯网定位是财经网络媒体是吧?我觉得财经媒体面临三方面的竞争,在内容方面,同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相比,您的内容缺乏原创性。第二在内容方面现在有一个公司叫做金融街,现在在纳斯达克上市。从销售方面来说,从门户网站访问量相比,你的访问量可能不够,他们有1万到10万网民,可能你一天也就1000到1万个网民。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刘峻:

  说到原创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在互联网上面原创并不是最关键的,或者说原创不重要。因为在中国你可以以免费的价格拿到其他媒体的内容。第二说到金融街,在我们行业内算是比较成功的公司,但从规模,无论是收入、人员、流量都不能跟和讯网相比,它的成功成功在资本运作上。

  提问:

  我本人是负责金融时报中国网站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同行,你看你还有什么其他好的见解,如何把这个市场做大?

  刘峻:

  建议非常多,咱们私下聊。

  何力:

  我想补充一下,我特别同意黄教授的观点,媒体形态和媒体形态之间是有竞争关系,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要注意第二点,虽然不是彼此一定要替代的关系,但确实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日报非彼日报,我提醒将来无论做财经类日报还是什么类日报,虽然有了互联网财经日报仍然有做的空间,但现在可能产品标准、内容设计等方方面面跟没有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日报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能就面临很多的困惑。我们每天看第一财经日报的时候也会发现它相当一部分资讯其实我昨天晚上就知道了,仅仅从新闻意义上来讲,有一部分我已经知道了。作为周报还好在哪儿呢?我有4、5天可以思考和琢磨,从什么角度写。而对于秦朔来讲时间短,字数少,时间短,还必须有分析,这种情况下要求格外的高,面对的产品标准完全的变革,于是要请最优秀的人,最优秀的人就要有最优秀的人,那么商业模式就会出现问题。这是未来财经日报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提问:

  我想请问的是道琼斯公司的张总,刚才刘总第一个发言的时候说,关于财经日报和未来的发展市场是网络替代了财经媒体的读者市场,刚才何总又讲到了,在各种媒体发展当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请张总用两个数字说明这个问题,道琼斯93年推出华尔街日报电子版一开始是免费,一下子有70多万网民读者看华尔街日报,在这个时间短里面,70多万网民产生的时候,华尔街日报报纸受到影响没有?第二个问题,我们华尔街日报是93年开辟电子版的,到今天为止已经12年了,这12年过去当中,华尔街日报报纸的读者曲线发展是怎样的过程,是下降,还是持平,还是持续增长?

  张延:

  你刚才说有一点儿误差,我们刚开始推出免费不是70多万,70多万是付费的数,那个数我记不清楚了,也应该有几十万的注册用户。你就说对纸媒的影响,我具体数记不清楚了,但没有多大的影响,因为免费的时间非常的短,那个时候不足以反映到数字上。到现在网络版推出十几年来,对于报纸的影响来讲,报纸订户数量一直在稳定的上升。财经读者订户就是那群人,他到一定阶段就稳定在那个数字上,可能会有一些增长,但不会像时政或者大众类的媒体还有那么大的增长,你要看那个国家有多少人群,预期有多大的增长,但财经类不一样,像去菜市场买菜的老太太她不可能去看财经类报纸。我们原有的华尔街日报全球加在一起是260多万订货,当然也包括网络版。

  提问:

  我是《第一财经日报》负责广告的,我想站在我角度谈一下财经类日报发展的观点。我非常同意秦总刚才说的话,市场增量是被激发出来的,我做了一个统计,2004年财经类纸制媒体的广告市场和都市类广告市场相比,比例大概是3:100,或者4:100。说明财经类纸制媒体非常非常小,但我并不认为《第一财经日报》诞生以后,大家是在争夺4%的市场,而是共同激发财经媒体的增量。就刚才刘总说到的,我们逐渐被称为主流,这个主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地位的主流,一个是发行的主流,我们现在影响力逐渐已经出来了,订户的发展情况也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可以告诉各位的是广告情况发展的非常良好,也超出我们的预期,我对《第一财经日报》广告发行充满了信心。

  刘洲伟:

  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我觉得这个讨论还是蛮有价值的,可能在今后几年我们会通过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这场论坛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

( 责任编辑:任宁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热点排行】【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
  • 陈剑峰:财经媒体“成事不足 败事有余”(04/17 09:42)
  • 图: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 搜狐直播台(04/17 09:23)
  • 图: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 主席台(04/17 09:21)
  • 图: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 背景板(04/17 09:16)
  • 中国财经媒体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在线访谈实录(04/04 16:34)
  • 2005中国财经媒体运营高峰论坛在线访谈预告(04/01 17:50)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网站建设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2726113或62726112
    Copyright©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短信内容:
    手 机
    自写包月5分钱/条 更多>>
    搜狐天气为你抢先报! 魔力占卜姻缘一线牵!
    金币不是赚的是抢的! 爱情玄机任由你游戏!
    猪八戒这样泡到紫霞! 帅哥一定要看的宝典!
    你受哪颗星星的庇护? 萨达姆最新关押照片!
    精彩彩信
    [和弦]两极 一分钟追悔
    Forever Love
    [音效]天下无贼主题曲
    GoodFeel铃声
    [原唱歌曲] 夏日恰恰恰
    桃花流水 一直很安静
    [热门排行] 要爽由自己
    向左走向右走 飘移
    精彩短信
    [和弦]快乐崇拜 江南
    [音效]情人 猪(搞笑版)



    搜狐商城
    vip9.5折免运费
    暑期特惠总动员
    爱车清洁用品大检阅
    小家电低价促销
    哈利波特现货发售
    玉兰油超低惊爆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