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李小千
素以稳健著称的山东企业,近几年靠核心技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跑者,发展速度之快和经济效益之好令人瞩目。
就在3月初,我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0升、12升大功率欧Ⅲ发动机,在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样机试制并将正式投产,实现了我国内燃机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个飞跃。潍柴,一个6年前潜亏3亿元、负债累累的困难国企,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逐步掌握了发动机行业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柴油机制造基地,10升发动机年产量居世界之首。
有了核心技术,才能有核心竞争力,实现“技术领先一步,产品进入无竞争领域”。在山东,一大批像潍柴这样的行业领跑者,凭核心技术推动着山东工业由“山东制造”迈向“山东创造”:今年1月,济南二机床集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000吨自动化重型多工位压力机出口美国,成为国内惟一一家掌握大型多工位制造技术的锻压设备制造商;拥有世界首台万吨挤压机的民营企业山东丛林集团,生产的大截面铝型材不仅广泛运用于国产机车,而且成功进入了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高速列车巨头的生产车间……在人们担心中国会因缺乏核心技术而成为“世界加工厂”时,山东企业的表现令人振奋。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集中科技资源,重点攻关。科技部门每年拿出一半以上的科研经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了制造业信息化、煤化工及能源转换技术、碳纤维、离子交换膜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和装备工业等领域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4年山东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028项,其中有21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获奖项目总数连续12年名列全国各省市前茅。
核心技术的获得,源自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在山东,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目前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近300家,包括4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行业技术中心,在全国首屈一指;全省有60%的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研究开发机构1000多个;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占全省的85%以上,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实现从“山东制造”到“山东创造”跳跃的关键。据统计,山东全省科技工作者达200多万人,居全国首位。该省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创造优良条件,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位于桓台县一个乡镇的东岳化工集团,把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拔尖人才都整合起来,为自己所用,先后与国内2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资本和技术合作关系,吸引了上百名博士、院士和专家,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拥有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是“山东创造”的主体。该省通过实施“三个一批”战略取得显著效果,以“大企业、大品牌、大产业”为特色的山东“群象经济”,显著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全省拥有了一大批在各行业举足轻重的企业集团,如青岛的海尔、海信,济南的浪潮,聊城的时风等。国家统计局去年底公布的全国2692家大企业集团名单中,山东有292家入围,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大企业有研发资金长期投入的保障,能够以创新性的产品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和产品标准。
大量的创新产品不断投放市场,增强了山东工业的竞争优势,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去年,该省企业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超过1万项,投产9000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2000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900亿元,增长55%。2004年,山东GDP突破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是近10年来增速最高的年份。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672.25亿元,近一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连续三年递增两个百分点。
(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