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报道
太过短暂的纺织品自由贸易之春
这只是市场完全放开最初期出现的“井喷”,绝不是末日来临
4月8日中午,在布鲁塞尔临近欧盟理事会的一个公园广场内,100万只气球腾空而起。这不是庆祝活动,而是欧洲纺织品制造工业联合组织的一场反对进口中国纺织品的抗议活动。热气球上垂下的条幅上写着——“拒绝中国纺织品”。
100万只气球,象征着有100万名欧洲工人因为中国纺织品出口而失业。
两天前,欧盟委员会出台了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特保措施”的“实施纲要”。4月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生产的棉织衬衫及上衣、棉质长裤、棉质和人造纤维内衣3大类出口纺织品发起为期90天的调查,以便确认这些产品是否扰乱美国市场。
几乎在同时,巴西外贸委员宣称,应巴西纺织服装企业的请求,将效仿美国、阿根廷等国的做法,研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特保措施。
“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争取在6月前交货,赶在‘特保’措施开始前把货送走。”江阴红星服装有限公司销售科的朱栋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是出口激增,还是贸易保护
这距离中国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仅仅才4个月。对于刚刚脱离了“配额牢笼”的中国纺织业来说,自由贸易的春天实在太短了。
“其实,美欧等国采取这样的举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今年的出口额很大。”上海拓欧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出口的张先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海关的统计资料表明,今年2月中国对美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147%,达6.5亿美元;对欧盟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88%,达7.83亿美元。
但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更为惊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棉布衬衫为8448万件,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258%,棉布裤子7899万条,比去年增长了1521%。其他各种纺织产品的美国市场份额也都成倍增长。
中国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美欧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准备进行限制的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失业问题。”
美国全国纺织业协会副主席米西·布兰森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美国50万个工作机会危在旦夕,全国1300家纺织服装工厂有倒闭的危险。今年1月1日以来,美国已经有17家纺织厂倒闭。工作机会流失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
但梅新育认为,其实这归根结底还是贸易保护主义作祟,数据不过是台面上的证据而已。
乌拉圭回合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协定谈判代表李月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某种程度上,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数量的激增源于欧美等进口国本身。
“以前这些国家的纺织品市场对中国纺织品限制太多,门关得过死,所有放开后才会有‘井喷’效应。如同一个以前关得太死的阀门,一旦打开,巨大的水流当然一泻而出。但这只是市场完全放开最初才会出现的增长,过段时间自然就会平稳下来。”因此,他建议,政府在同相关国家进行谈判时,应该强调这个特殊的原因。
并非末日来临
梅新育解释说,美欧“特保措施”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这项条款规定,自中国“入世“之日起12年内,如果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对其他缔约方的国内生产者造成市场扰乱,或者存在造成市场扰乱的威胁,该缔约方可以对该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
一些中国出口企业对此非常担忧。4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美纺织品贸易研讨会上,广州市纺织工业联合进出口公司副总辛捷表示,“中国产品一旦被挡在美欧门外,辛苦打下的天下将拱手让于其他国家,可能五六年都未必能进去。”
但李月印认为,从“特保”的定义和本质上分析,其实并不意味着“末日到来”。
首先,把某个产品定性为“市场扰乱”,必须符合几个条件:出口的产品价格低到有倾销的嫌疑,短期内出口到该国的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出口产品对进口国同类产品有较大的杀伤力,上述出口产品有官方的干预。
“其中,前两条的价格高低和数量多少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没有可比性,第三条最为重要,但想要得出这个结论,必须有足够的损害进口国利益的证据。”李月印说。
而且,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政府参与、支持了中国纺织品低价大量出口的事实。相反,中国政府今年年初还出台了两个对进口国有利的策略:一个是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税,一个是对某些产品的出口实行政府监管。所以对方举证是比较困难的。
其次,“特保”具有过渡性。按照规定,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为止,所有的纺织品“特保”都将取消。而且,对某个采取特保的产品的期限也有规定,即最长不能超出12个月。如果超过一年,必须重新申请。
再者,从“特保”的数量限制看,企业也有回旋的空间。一般进口国会把“扰乱市场”产品的进口增长率控制在7.5%之内。
“打个比方说,就是指将犯人(某些纺织品)关一年,但不是完全关在牢房里,也让其有活动空间。比如去年出口100万打袜子,今年的12个月内限制在107.5万打,限制在7.5%的增长率。”李月印说。
因此,他认为,对中国一些企业来说,根本不用担心产品无法出口。毕竟,从100万到107.5万,数字还是在增长,这只是在已经增长后的数字上再加一个上升的有限空间。“在配额体制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纺织产品的增长率超过2%或3%。”李月印说。
“特保”仅是起步阶段
或许,来自欧美市场的“封杀”仅是起步阶段,更多的“大棒”还在后面。所以,梅新育表示,从长远来看,企业有必要进行协调,避免生产能力和出口增长过快。
前几年,一些纺织服装企业为了抢占后配额时代的市场份额,全力以赴扩充产能,甚至在国家有关部门明文限制该行业投资增长的时候,有些大企业还顶风而上。
梅新育认为,目前美欧尚未成为现实的限制行动。如果我们未来3个月能减缓出口速度,可能有助于消除他们采取实际措施的依据。
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企业对此事的反应是进一步加快生产和出口,希望赶在6月之前完成订单并交货——来逃脱美欧的限制,二来扩大本企业出口基数,以便在日后国内再次对纺织服装实施数量限制时争取到更多的配额,因为配额是以企业出口数量为基数确定的。
“作为个体,他们的决策都是理性的,结果却形成了集体的非理性。”梅新育说。因为企业的这种反应可能进一步加强中国企业“扰乱市场”的证据。
李月印则提醒出口企业,在和进口商签订合同时,必须写清楚如果由对方国家政策改变所造成的损失,应该有对方赔付。“这个要在合同里写清楚,很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不敢在合同里主张自己的权利”。
此外,梅新育还建议,应该在主要进口国建立起广泛的反贸易保护主义阵线,特别是争取一些跨国零售商和品牌商,因为他们在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获利丰厚,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开展政治游说,维护市场开放格局。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