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皮海洲
大冶特钢的业绩出现“变脸”了!日前,该公司发布《关于2003年、2002年及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提示性公告》显示,大冶特钢(000708)新聘任的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冶特钢2004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大会计差错,将导致其2002年、2003年年度亏损,2004年年初累计净亏损约7亿元。其中主要包括2002年、2003年及以前年度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的坏账准备少计提、存货成本高估等。据大冶特钢历史资料显示,其2002年度应收账款8.66亿元,坏账准备5743.71万元,其他应收款1.48亿元,净利润4556.64万元;2003年度应收账款6.55亿元,坏账准备8610.37万元,其他应收款7847.47万元,净利润2483.02万元。
或许是因为自己与大冶特钢同处一城之中的缘故吧,大冶特钢的事情总是能牵到我的思维神经,这一次大冶特钢业绩“变脸”的事情同样也不例外。虽然根据大冶特钢的公告,此次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将只是导致其2002年、2003年年度亏损,2004年年初累计净亏损约为7亿元,同时,该公司还强调,2004年度业绩仍会盈利,所以不会按照深交所有关规定,因此次重大会计差错调整而导致股票被实施特别处理。但在笔者看来,大冶特钢的此番业绩“变脸”同样令笔者感到“蹊跷”。
实际上,作为同城的投资者来说,不少投资者对大冶特钢此次业绩的“变脸”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关于大冶特钢业绩“变脸”的传闻早就在同城的投资者中间有所流传。而据知情人士介绍,早在春节之前的时候,大冶特钢就在就此次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一事与政府部门“讨价还价”。但尽管如此,作为同城的投资者来说,笔者还是对大冶特钢此次重大会计差错追溯调整充满了疑问。
要说大冶特钢2002年、2003年有意隐瞒亏损的事实(有文章称“大冶特钢因重大会计差错隐瞒了两年亏损的事实”),笔者以为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因为我们看到,大冶特钢2002年、2003年的所谓亏损,只不过是由于加大了计提的力度后出现的。虽然笔者也从大冶特钢2003年的年报里看到,大冶特钢在坏帐计提方面确定有一种保守的现象,计提的比例不高。如帐龄在1年以内的提取3%,1-2年的提取比例为10%,2-3年的提取比例为30%,3-4年的提取比例为50%,4-5年的提取比例为80%,5年以上的提取比例为100%。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由于大冶特钢在黄石市所处的重要地位,这一提取比例的确定显然不是大冶特钢本身就能够独立确定下来的,是得到了地方政府部门或财政部门的批准的。而且,这一计提标准也是每年在年报里都有披露的,因此,根本就谈不上“隐瞒”问题。
而且笔者也发现,隐瞒亏损的事实不论是对于大冶特钢还是其前任董事长朱宪国来说,都并没有什么好处。可以说,隐瞒亏损对于大冶特钢来说是缺少动机的。隐瞒其实是一种造假行为,而造假是要有目的性的。但对于大冶特钢,我们却很难找到其造假的目的在哪里。首先,通常说来,上市公司造假的目的是为了圈钱的需要,但查阅大冶特钢上市后的历史,该公司自1998年之后就一直没有向股市里进行再融资了,而既然不是为了再融资,那么该公司有必要隐瞒什么呢?其次,从朱宪国本人来说,隐瞒亏损更是不符合其个人利益。因为很多的黄石人特别是该企业的职工都知道,朱宪国本人是很希望能够收购冶钢集团的。而从MBO通常的途径来看,从报表上做亏上市公司,降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这对于管理层收购来说,似乎更加有利。相反,隐瞒亏损,虚增利润是不利于管理层收购的,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进行收购是需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出来,相信作为朱宪国来说,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的。因此,作为董事长的朱宪国有隐瞒亏损的必要吗?
让笔者感到不解的是,大冶特钢这次业绩突然变脸的背后到底隐瞒着什么?因为作为一家钢铁企业来说,实际对于股市上的很多上市公司来说,如果为了某种需要而突然加大计提比例的话,那么,这家企业“扭盈为亏”显然不是什么难事。而大冶特钢的业绩变脸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问题,而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中信泰富成功入注大冶特钢之后。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因为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中信泰富虽然名义上成了大冶特钢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控股人,但实际上,中信泰富所收购的大冶特钢厂国有股至今还并未获得管理部门的批准。而且,从国资委方面对待国有股转让的态度来看,中信泰富对大冶特钢国有股的收购似乎也很难得到批准。因为去年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下属两家公司通过司法拍卖受让了冶钢集团所持有的公司1.75亿股国有股时,当时的拍卖价格为每股2.29元。而大冶特钢2004年3季报显示,截至2004年9月30日,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为3.728元。可见,中信泰富收购大冶特钢国有股的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信泰富的收购又如何能够获得管理层的批准呢?而通过这次业绩“变脸”,通过加大计提力度,通过重大会计差错的追溯调整,却似乎为收购的批准创造了条件。因为计提7个亿的亏损出来后,按该公司44940.85万股的总股本计算,每股将减少净资产1.56元,大冶特钢的每股净资产将下降到每股2.20元附近,如此一来,大冶特钢国有股贱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难怪有媒体就此事发表文章时认为,此举有利于中信泰富完成国有股权的最终变更。
笔者很难断言这就是大冶特钢业绩“变脸”的真相所在。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却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至少这种动机是存在的。如果事情果真如此,那么,它不仅严重地损害了股市上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至4月25日,该股票已经因此而出现了三个跌停板,而且它还是国有资产的一次重大流失行为。因此,大冶特钢的此番业绩“变脸”显然与其他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变脸”有着很大的不同,作为管理层来说,绝对不应对其等闲视之。
( 责任编辑:duchaohu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