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搜狐财经特约评论员、卓尔传媒时代首席策划 侯宁
该是总结的时候了。因为中国股市发展到今天,的确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头。有人说,中国股市已经崩盘,但在我看来,中国股市还在,它又70%的筹码不能流通,它不会崩盘,它有的,只是信心的灰飞烟灭!但毋庸置疑,对中国股市,对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体系,甚至对中国政府的信用而言,信心的死掉无疑便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了。
而在这灾难徐徐降临的日日夜夜里,我经常思忖的一个问题便是,到底谁是中国股市真正的赢家呢?
有人说,真正的赢家是那些靠"权钱交易"发达了的人;有人说,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成功圈钱了的上市公司;还有人告诉我,目前的场外资金便是真正的赢家,因为这些资金大可以逢低介入,从容建仓了。但我依然觉得这理由不太充分,因为在我看来,钱财的聚拢或只是大浪淘沙、潮起潮落的事,而真正的赢家应该是那些钱财以外具有大智慧的人!
"古今多少事",你大可以"都付笑谈中",但不变的,却是时过境迁之后,有英雄气依然能驰骋纵横!
如此审视下来,我蓦然发现,原来中国股市十余年来只有两个真正的赢家--吴敬琏和许小年。
断言只有两个或许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有些人逍遥世外,虽睿智却并不为人所知,因此,愚昧若我,便只看到了这两张同样瘦削冷峻的脸!
不是么?他们的"泡沫论"批评和"千点论"预言如今都已实现,他们不是赢家,谁又会是赢家呢?
"枪手"的胜利?
其实,就像我在前面所述,其他表面上的赢家也有!
比如,面对如今整体低落的股价,便有社保、保险、游资等场外热钱在"不断进场"捡拾廉价筹码,但是,他们是赢家么?不好说。因为最终的得失还需要时间来考验。在我看来,他们其实也是在赌博。信心足么?未必!为何?盖因我们的股市中有太多政府"特赦"进来的"政策股",有太多"王小石""高勇"们"放马"进来的"关系股"。如此,这些热钱捡拾"可靠"筹码的回旋余地又有多大呢?场内老基金们都不得不"抱团取暖",新入场又当如何呢?充其量再"炒"一把而已!
此外,在监管层、券商、基金、咨询机构和广大中小投资者愁云密布的脸庞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些貌似赢家的"张扬"面孔。这便是依然在电视上眉飞色舞或者咬牙切齿地要"为您介绍一档牛股"的股评家们。他们好像也很牛气,也是赢家,否则,上电视的风光、西装革履的行头又如何来的呢?
是的,他们中的部分人是赚了钱的,因此也算是小小的赢家。但其实,你只要仔细琢磨一下便知道,赚钱更多的是他们的老板,股评家们分到的,往往只是最后一小杯羹而已!我还知道,眉飞色舞的股评家们其实是哭的心都有的,因为一来他挖掘的"牛股"未必会涨,甚至可能暴跌,会使其信誉受损;二来即便顾钱不顾脸,那么在这样的市道下"拉活"也注定是不容易的。
思来想去,我有时倒是会可怜这些股评家,为他们的"铤而走险"惋惜,也为他们的"百折不挠"感动。毕竟,券商营业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时候,还就剩他们能告诉人们:中国股市还活着!
可在我为股评家们唏嘘的时候又有人提醒我,也大可不必那么"感动"的。因为他们也是老板们的"枪",是为了混口饭吃或些许虚荣才"奔"上电视的。而一般来看,这做"枪手"自然是算不上高尚的!
这一点我当然知道。南雷北赵的,不都栽在这上面了么?
但有时我又想,人生在世,谁有能摆脱"枪手"的命运呢?诸葛亮厉害,也不过是刘备的"枪手";刘备"老到",也常充当孙权的"枪手",而孙权睿智,也不得不当几回曹操的"枪手"。即便老奸巨猾、大智大勇、才华横溢的曹操,不也最终当了司马懿的"枪手",为司马王朝扫清了一个又一个路障么?
所以,渺小如股评家们,做"枪手"总是难免的。因为即便如吴敬琏和许小年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不也经常被人怀疑为什么集团的"枪手"么?否则,当年怎么会有那么多"名家",那么多"股民"都和他俩过不去呢?
记得吴敬琏有"舌战群儒"的典故,为的是他的股市"泡沫论"。但那时,他的"泡沫论"却是那么"不得人心",以至于五大经济学家要和他来个"公堂对决"!他到底作了谁的"枪手"呢?
也记得许小年有"惊动老母"的典故,为的是他的股市"千点论"。但那时,他的"千点论"更是不得人心得"一塌糊涂",以至于有人放言要威胁他的人身安全!许小年是否也做了谁的"枪手"?
追问之下有人发现,吴敬琏做过中金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而许小年当时则身为中金国际研究部的总经理,于是他们二人便不约而同地成了人们眼里中金的"枪手"。而中金的股东里有摩根斯坦利,于是吴、许二位便成了"买办资本"的代言人!
猜测是有道理的。一来"卢布"的确可以让许多人"垂眉折腰",二来,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历来也鲜有独立人格。当此之时,吴、许二位先生又如何能特立独行呢?
怀疑也是难免的。在"经济为中心"的财富中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行为逻辑的确已经拥有了它的市场。为此,一大批贪官"糊涂"了,一大批经济学家"混沌"了,更有甚者,还有不少原本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转而做了不折不扣的资本的鹰犬……
"独立声音"的胜利
随着中国股市的持续走低,"枪手之辩"仍在继续,但2004年以来,这种情形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一年,国内爆发了著名的"郎顾之争",而这场大辩论的意义,正在于它以各方不留情面地"激辩"方式,把原来尚且羞羞答答的"世态炎凉"完完整整地昭示在国人面前。
原来,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学界,我们的学者当中,的确有真正的"枪手",但他们,不叫吴敬琏,也不叫许小年。因为"左"和"右"的分野已经明了,而他们二人却依然冷峻地独立于"第三方"的"小块地"上,依然在冷峻地抨击着"赌场"和"浮躁"!
事实上,几年过去,我国的改革内容已接近于"核心资产",而核心的银行改革更被行长们公开断言为"革命",股市也已在一落千丈后"水落石出"。那么,我们此时看到了什么呢?
我们看到的是,不管当年吴、许二人被怀疑为什么,但他们的断言却毫无例外地成了现实。
吴敬琏先生作为一个尖刻的批评家和敏锐的观察家做出的"泡沫论"、"赌场论"判断,已经被铁的事实证明其为真理;而许小年作为一个有洞察力的经济学家和证券分析师所做出的"千点论"预言,也已经完全以K线走势的方式摆在了我们面前。
此时,我们能说什么呢?
或许,我们只能说,即便是"枪手",他们也是弹无虚发的神枪手,而如果不是"枪手",那么他们便是恪守作为学者的良知而能有智慧和勇气道出真理的人!
其实,一个学者是否"枪手",关键并不在于他的话语是否迎合了世俗的多数或者刺痛了某一方的神经,而在于他能不能发出"独立的声音"。
"独立的声音"有时或许是错的,但即便错,也并不能抹煞它"公平"的价值。
所以,吴敬琏和许小年是否"独立",便显得异常重要了。
众所周知,在没有"领袖""先贤"指引的日子里,独立的判断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判断,但正确的判断却必须是独立的判断。在这一点,吴、许二位先生做到了"中国股市中的正确"。他们的断言都已经被事实证明,已经没什么可以争辩的了。但他们是否独立呢?
一个独立的心是伟大的,譬如顾准,譬如张志新,譬如遇罗克……但有时,在红尘中穿行,我们对于心的独立性的把握却是很难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借助某种参照物去获取一个相对正确的判断。
首先,我们不妨听听两种有代表性的评论。
业界素以大胆和挑剔闻名的经济学家梁小民说,他欣赏的人不多,吴老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吴老是那种有"使命感"的人。这算是正面评价。
而另一个似乎不欣赏吴敬琏的"杂家"高小勇则认为,虽然吴敬琏"缺乏"获得诺贝尔奖的"知识",也没有创造什么"知识",甚至对现实经济所发表的看法也大多是"负面的",但不管怎样,这位先生至少承认,吴敬琏的"贞节旗帜"却是一直"孤独"地飘扬着……
或正或反,两种意见似乎都能表明,吴敬琏是独立的,他即便"知识"匮乏,但却至少也是一个肩负使命,冷峻独行的学者!更何况,他的声音经常被证明是正确的。
事实上,吴敬琏就股市发出"独立的声音"是很早的事了。早在1994年,吴敬琏先生对中国股市"股灾"的降临表示了担忧,并发起了"寻求中国证券市场大智慧"的讨论,而事隔七年,他又因为特立独行的"泡沫论"宣言和五位经济学家"对簿公堂"!
不仅如此,吴敬琏还对业已泛滥的"权贵资本主义"给予了猛烈抨击,并毫不客气地把中国股市斥为"赌场"!"赌场论"是难听的,但如果我们的投资者当年听信了吴老的观点并抽身股市之外,又焉能有哭诉无门的今天?
这就像许小年2001年8月甚至更早时候提出的"千点论"一样,炒作者恨之有加后悔之莫及,但他的信奉者和追随者呢?
让智者告诉未来
其实,许小年的"千点论"虽然兑现了,但对于许小年的风骨,却似乎还没有吴老那般硬气的旁证,更何况他还是一个典型的"海归"。这便是一度时期内许小年更加"难过"的原因。
甚至,他离开曾服务过的中金出任中欧国际教授,也被怀疑是因其"千点论""伤害"了中金的形象。
但许小年的一段表白我们还是应该记住的,因为这段表白理当为所有公司型知识分子所铭记,否则,所与欧在公司内工作的知识分子便没有任何独立人格可言。
他说:"知识分子做研究应该是独立的。在投资银行里面,起码从法律上,从监管上,要保证研究部的独立的声音,规定业务部门不得影响研究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所以尽管有来自客户的影响,我觉得我基本上还是能够有足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空间。"
这段话可以被看作是许的一种自我表白,但如果结合他发表"千点论"时曾遇到中金客户威胁的事实看,许小年的"千点论"便是他的"研究结果"了。这是许小年的"独立的声音",而这种声音,恰恰被事实证明是极其英明的预言。
而对我国大多数"吃老板俸禄"的研究人员而言,这种独立精神却实在的稀有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众多的"托儿",众多的股评家,而不是真正的"证券分析师"!尽管国产的券商或咨询机构研究人员都已经忌讳
被称为"股评家",都改名叫"证券分析师",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分析师"独立性还远远不够。甚至,许多人都奢谈"独立",甘当混饭吃的"托儿"!而且,我们的"领导们"似乎也并不希望研究部门的特立独行,有的甚至干脆砍掉了研发中心。但数年后我们便看到,如此运转的后果便是券商的大面积伤亡!券商的沦落原因很多,但没有一个独立的能沉心研究并敢说真话的研究部门,肯定是原因之一!
而这一点关于"独立性"的启示,理应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投资和投资者。比如,对于投资股票的人而言,人云亦云的跟风是致命的,沉迷于"内幕消息"的投机是难以长久的,而盲目相信所谓"专家"的"牛股"更是愚蠢的。
事实上,对许多经济学家、证券分析师以及投资者而言,重要的也并非是盲目欣赏吴敬琏和许小年今天的"胜利",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他们为何能中国股市"大跃进"的"热潮"中,在股指2100点以上的"快乐喧嚣"中保持冷静和客观,从而看透中国股市的本质?这一点,对我们遇见中国股市的未来至关重要也最有帮助。
当然,如前所述,我们首先需要的是独立精神。但谁都知道,仅有独立是不够的。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坷德一向"独立",但他想做英雄的冲动和浮躁,最终让他选择了"风车"这样可笑的敌人。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的第二项品质便是,要摒弃浮躁。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财富时代,但这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浮躁时代。其间,有太多的诱惑在考验我们的定力,而诱惑的背后除了美酒鲜花,还有陷阱。这是我们不能不加以警惕的生活常态。普通人如此,名家也不例外。
"我总是感觉到我们太浮躁,静不下心来去研究、去思考一些关于资本市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原理。"许小年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许小年说的是别人,但无疑它也在审视他自己。审视的结果使他静下心来,写出了那份著名的报告。在那份报告中,他"被逼"无奈地预言了中国股市的悲惨结局。
"我从来就没有讲过中国的股市一定要跌倒1000点。我当时就是写了一份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我已经很谨慎了。我讲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股票估值水平实际上不具备可比性。但是你一定要我比的话,按照国际估值标准来衡量中国股市,那就意味着中国股市的价格起码要跌掉一半,当时是在2100多点吧。"
在此,许小年虽然拿出"各国各地区股票股指水平的不可比拟性"来否定他的"千点论"名言,但"千点论"还是实现了。所以我们需要注意的已经不是他的结果,而是他得出结果的依据--"国际估值标准"!无疑,正是这种在成熟市场中磨练出来的国际视野,使他能够在更广泛的视野内以更冷静的心态审视中国2001前后的股市。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当时的许多研究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沉溺于股指的起伏跌宕,醉心于炒作的悲欢离合,热衷于圈钱的得心应手,或者窃喜于寻租的多寡厚薄,是当年我国股市参与者的普遍心态。彼时彼刻,又有几个人能以独立的精神、冷静的心态和全球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股市呢?
但时至今日,如果还不能具备这些基本的素养,我们便依然无法摆脱"雾里看花"的可悲宿命,我们的投资便依然是赌博,是投机,是小聪明,是撞大运!
吴敬琏和许小年胜利了,他们的胜利给了我们提出了许多不得不沉思的课题。但愿这只是他们取得的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也是中国股市大多数投资者一个阶段性的失败。
"未来"前的现实期待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了吴、许二人的胜利带给我们的起码的启示,但我想我不得不补充的是,吴、许二位先生在摈弃浮躁、思考学问而后做出判断时,他们想必早已洞察了王小石、高勇们"迟早要圈钱"的腐败逻辑。对此,我们也不能不依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就像如今的股市一样,虽然"分置视点"宣称破题了,但后续的措施却迟迟未出。这能说明什么呢?是"阴谋"?是无奈?还是别的什么?总之,这又让我想起了许小年教授那个针对"政策市"的比喻:"这个市场实际上不怕坏消息,而是怕不知道坏消息,不知道这个坏消息什么时候出来。于是,我用了一个相声的比喻,就是说,你把一只靴子脱下去了,楼下睡觉的人还在等着另外一只靴子扔下来,结果你老不扔下来,他就一夜都没睡!所以说,与其你脱掉一只靴子,倒不如把两只靴子一下全脱掉,那样楼下的人可以睡一个很好的觉。"
那么,我们监管层的另一只靴子还是才能扔下来,我们何时才能睡一个踏实的好觉呢?这个问题在当下,或许比"我们也成为胜利者"更重要!
就此而论,我们的确还浮躁着。但又是谁制造了我们的浮躁呢?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2726101。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