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季风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在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错误的态度和做法,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出现这种复杂的局面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情况越是复杂,我们越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改革开放的大局和我国的总体战略出发,克服各种困难,维护和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下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相反,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日本对中国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30多年来,中日两国进行了全方位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双边贸易、直接投资以及政府间资金合作构成了中日经济合作的三大支柱。
第一,双边贸易。中日双边贸易额,1972年仅为10亿美元,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更高达1679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167倍。2004年我国对日贸易与2003年同比增长25.7%。其中对日出口735.1亿美元,增长23.7%;自日进口943.7亿美元,增长27.3%。2004年,对欧盟、对美、对日贸易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4%、14.7%和14.5%,可见,欧、美、日三足鼎立,日本占其一。与此同时,日本对华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也已经达到16.5%。进入2005年以来,对日贸易仍然持续增长,前两个月中日贸易总额达24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其中对日出口为113.3亿美元,增幅达21.0%。据有关部门预测,2005年中日贸易额可望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
第二,直接投资。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仅为1400万美元。此后形成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80年代初对经济特区的投资;第二个高潮出现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投资波及到整个沿海一带;第三个高潮出现在2000年以后,其背景是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4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54.5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吸收外资总量的9%。到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达461亿美元,约占我国引进外资总量的9%左右,超过欧盟25国对华累计直接投资的总和。另外,中日在生产领域分工合作进展也非常迅速,这种进展不仅体现于数量上的变化,也体现于质量上的变化。80年代以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开始向电器、电子和机械行业发展,现在又扩展到信息通信产业和汽车产业。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三九”集团和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开始向日本国内进行直接投资,在日本设立了销售公司。中国对日直接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投资额也很小,但这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政府间资金合作。亦即日本对华ODA,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规模最大,从1979年到现在,累计总额已超过3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日元贷款援建项目均为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基础项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本政府的ODA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对华ODA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
综观30多年来的中日双边经济合作的历史,虽然也出现了“东芝事件”、“两商社事件”、日方对华个别农产品设限,以及日方抱怨中国相关法律、规章变化无常、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投资环境不稳定等各种摩擦和困难,但主流是好的。
二、中日经济合作的互补性
迄今为止,中日经济合作之所以取得了如此顺利的发展,当然有多种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中日经济合作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而且在互补性的基础上,两国长期的经济合作已经进入市场化轨道,并且形成了贸易、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第一,中日经贸合作的互补性。中日之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日本经济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但缺少资源和市场,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高;而中国正处于发展和上升阶段,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特别是拥有广阔的市场,但缺少资金和技术。中日之间存在着更多的互补性,只是在少数领域存在竞争。通过对美国市场上中日两国出口工业产品的相互重叠程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美国市场上,虽然中国与日本存在竞争关系的产品品种正在增多,但从金额上来看,也只有20%左右。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产品大路货(附加价值较低)产品较多、而且出口产品中的进口零部件较多等因素,两国的竞争度仅为10%左右。
第二,双边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市场轨道。中日经过30多年的经济合作,双方的业务部门已经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发挥重要作用,而经济外因素对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之内。这也正是在“政冷”的情况下,“经热”得以长期存续的理由之一。
第三,中日经贸合作的内在互动机制。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中,形成了“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的内在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机制有效地促进了迄今为止中日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在中日之间的互动机制中,90年代以前日本因素的作用大一些,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因素的作用开始增强。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
三、中日经济合作的双赢性
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给中日双方都带来了巨大利益,是互惠和双赢的。
首先,中日双边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最高年份高达20%左右。对日贸易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中日贸易对日本经济复苏的作用也非常明显。从1990年到2003年日本出口增加值的44%来自中国,如果加上香港达到56%。中国经济的增长不会给日本带来威胁,而只能带来好处,这种认识已经在日本各界基本达成共识。
第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扩大。这不仅为中国带来资金,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提升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大量引进日本技术设备促进了我国产业装备的现代化和技术进步,而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输出,则延长了日本产品技术的生命周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第三,日本在中国大量投资设厂。这给日本国内过剩资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中国的就业和居民收入。目前,在日资(包括中日合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已经超过100万人,与这些企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流通企业就业人员则更多。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90年代以来,外资企业的出口贡献率一直很高,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2004年占57.4%。估计2万多家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也至少有5成以上出口,不仅返销日本,同时也出口到欧美地区。这带来了双重效果:其一是日本通过中国“迂回”扩大对美、对欧贸易;其二是我国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扩大了对美、对欧出口。可以说,现在的中日经济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两国的范围,对双边,乃至多边经济合作都将产生连带效应。
第五,中国质优价廉的大众消费品大量出口日本,对缓解日本经济萧条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特别是1998年以后失业率不断攀升,失业人口已经超过300万人,致使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急剧增加。中国的廉价商品进入日本市场,大大减轻了无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对于他们度过难关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日本市场上的中低档服装、相当多的家用电器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当然,“中国造”的日本品牌商品在中国市场也比比皆是。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各国经济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已经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绝大多数“日货”当中,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国货”成分。因为大多数“日货”,如汽车、家电等是由中日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当中既有日本的技术,也包含中国员工的智慧和辛勤汗水。即使是从日本进口的纯“日货”,其原材料、或零部件也可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甚至有许多“国货”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也可能利用了日本的技术。从这种意义上说,纯粹的“日货”几乎不存在。抵制“日货”,将会使日本经济遭受损失,但同时我国经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把握机遇,继续加强中日经济合作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中日经济合作具有双赢效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双方的利益交融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维护它,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更应当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继续发展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和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最终将取决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理所当然,中日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最终解决,也将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众所周知,日本经历了90年代以来的长期经济萧条期,目前正在走向复苏。日本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方面优势并没有丧失。日本的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第一金融大国、债权大国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日本个人金融资产1400万亿日元,外汇储备8500多亿美元,为世界之最。而且,日本拥有从应用技术到高端技术的各种层次的先进技术,制造业技术在世界上仍遥遥领先。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双方比较优势并存,互补关系将长期存在。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近因来看,最大问题是需求不足。日本经济早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个人消费和公共需求都开始进入停滞状态。在未开发出足以引起消费革命的人气商品的情况下,扩大个人消费的可能性极小。而越来越深刻的少子、老龄化又将进一步阻碍个人消费的扩大。目前,通过财政手段、金融手段来刺激经济的余地越来越小。因此,扩大对外出口成为维持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现在,中国(含香港)已经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从长期着眼,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是巨大的,而且还是长期的。日本为保持持续复苏势头,必然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未来中日贸易的持续扩大不可避免。
从日本企业来看,由于经济长期萧条、市场疲软,使企业投资和发展受到空间限制,在国内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不得不向海外转移。目前,日本制造业在海外的生产据点的销售额仅占制造业销售总额的12%,与美国的25%相比相差甚远。对华直接投资,近几年发展虽然很快,但仅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的10%左右,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可为日本企业施展能力提供巨大空间。连续几年以来,日本希望向海外投资的大企业中,70%以上首选中国,这种趋势恐怕今后只能越来越强烈。日本对华投资的前景,十分广阔。另外,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步放松“禁入”规制,包括日本证券商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正在跃跃欲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日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将会出现突破性进展。
党的16大已经明确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亲善的睦邻环境,加强中日经济合作对于确保和延长我国战略机遇期、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日本的合作,而日本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的合作。日本经济早已进入成熟期,充其量也只能处于低速“巡航”状态,而我国仍正处于发展阶段,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假如说中日经贸合作将给双方带来同样的实际利益,那么从边际效益来看,中国的利益将远大于日方所获利益。目前,中国经济对日本经济的持续复苏的促进作用正在日益增大,日本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大。我们应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加强对日经济合作,特别是要加强两国在高端技术和节能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来促进政治、外交以及国民感情等方面矛盾的缓解。
( 责任编辑: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