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4点,江苏昆山市昆山宾馆,王正标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几名调研人员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交流。
谈话的核心是国家一类新药硫酸依替米星的生产成本问题。
王此前曾担任江苏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于去年离职。今年3月底,他给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寄去了一份举报材料,披露该公司生产的“创成”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悬殊太大,并建议降价40%。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家发改委正准备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有关方案预计将在6月出台。
此前,发改委价格司曾召集全国各地物价部门医药价格处负责人,进行了新一轮药品降价方案的讨论,并召集了有关仿制药品单独定价的生产(经销)企业,通报近期药品降价工作情况并听取意见。一份基本成熟的方案已经上报至国务院并等待批复。
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透露,这次药品降价最高降幅达90%,平均降幅达60%,最低降幅为20%,其中专利药将降价30%。如果获准通过,将是历次药品降价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朱长浩说:“已经讨论了22种拟降价的药品,包括16种高档抗感染类药品和6种新进医保目录的药品。讨论名单中有硫酸依替米星,但目前还在调整之中,降幅没有最后确定。”
流通环节的暴利
就在发改委紧锣密鼓确定降价方案的同时,5月24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外宣布,卫生部决心彻底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探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案。卫生部已经就降低药价、取消医院药品加价等措施与有关部门确定了基本方案,拟送国务院审批。
“两个部门的互动,手段不一,但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问题。”朱长浩这样评价发改委和卫生部正在酝酿中的药品降价风暴。
正如朱长浩所言,发改委这一轮大幅度降价,意图很清楚,就是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的费用,并遏制抗生素的滥用。从降价所涉及的22个品种来看,以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为主,都是临床使用量非常大的药品。
王正标的举报材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寄到了发改委价格司,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
王正标给记者透露了个中内幕。按照他的计算,常州方圆生产的2ml:100mg的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价格是这样层层加上去的:生产成本每支3.8元;厂家以14元的出厂价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以48元的招标价通过医药公司送进医院;最后医院以国家规定的64.40元的零售价卖给患者。
但发改委到方圆公司调查的结果却与王的计算有很大出入。据记者掌握的材料,他们查出的账面成本合20.73元/支,其中包括制造成本6.99元和生产费用13.74元,而出厂价(不含税)为29.05元。
发改委调研人员为此找王正标核实,王认为,账面上多列支了不属于该产品的其它费用。
一直代理常州方圆的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的四川成都的一位化名黄安的药品经销商,印证了王的说法。据黄安介绍,常州方圆的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每支出厂价为12至15元,销售地区不同,定价也不一样,他拿到的价格是13元。
经销商以13元买进,以48元转手卖出,这么高的利润让人难以置信。而黄安的解释是,他每月销量约一万支,每支利润只有3至5元。
剩下的高额利润到哪去了?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黄安透露了个中实情。据他介绍,他的药品中标价是每支48元,扣除医药公司2元的利润,给厂家实际打款46元;厂家减去13元的出厂价,剩下的即为提成,扣税后每支将近30元;这笔提成再回到经销商手里,由经销商送给处方医生并打通周围环节。“我通过医药代表执行的临床回扣为25至30元,其中给处方医生20元,周围打点4至5元,而医药代表本人还从中挣1.5元。”黄说。
在记者拿到的一份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与山东办事处签定的《2004年销售政策暨营销目标责任书》上,则明确规定该产品在山东地区的临床费(回扣的通用说法)为每支12至13元,并要求销售人员严格按标准执行。
药企面临困境?
在现有的药品营销体制下,谁来为这一轮减价买单?
作为地区经销商,黄安认为自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他说:“这次降价,就硫酸依替米星而言,听说仅降20%,对我们影响不大。”他这样说的理由是厂家很有可能调低出厂价,由13元降至9元。
看来板子又要落到制药企业身上了。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23户医药行业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12.9亿元,增长11.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12.1个百分点。而其中的龙头企业如哈药集团、华北制药、新华制药2004年盈利均出现严重下滑,另一家抗生素龙头企业鲁抗医药也陷入了亏损境地。
这一次,他们还能照价买单吗?
如果王正标的计算无误,以硫酸依替米星为例,零售价即使下降40%,仍然可以正常销售,厂家也有利可图。当然,他的设想是以“损害”医生的高额回扣为基础的。
这一点显然不太现实。黄安说,经销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临床回扣也从最初的5元、6元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越抬越高。“现在抗生素的回扣行情不少于30%,低于这个价,人家就不理你,即使进得了医院也进不了科室。”他说。
而一名曾在常州方圆销售公司担任要职的管理人员却是另一种说法。在他看来,硫酸依替米星既是国家一类新药,又有自主知识产权,套用有关政策,很可能只降20%,与其它降幅较大的抗生素相比,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这样一来,在其它药品退出后,这个品种的操作空间更大,降价不但无害,反而有利。”他说。
据这位管理人员透露,上次降价时,硫酸依替米星就从68元调到64.4元,象征性地降了一点,赢得了很好的市场位置。
当然,并不是所有药品都有这么好的运气。据记者了解,市面上的药品大致可分成普药和新药两类。像青霉素这类普通药品利润很薄,根本没有降价空间,一降就死;而需要靠促销来推广的新药一般都有很高的利润,相互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操作空间更大。
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是关键
看来,医院是现有药品营销体系中的最大受益者,拿走了超过半数以上的药品利润。
这里面包括两块:一块是医生的灰色收入,这在医生的个人收入里占了很大比重;另一块是医院的药品加价,这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国家规定药品可以加价15%,作为医院的收入。
目前,医院的正常运营就建立在“以药养医”的基础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估计,以北京为例,大医院的药品收入至少占45%,中小医院则达到60%。而这次卫生部下决心要取消的,就是这块占了医院全部经营收入半壁江山的药品加价。
取消药品加价,黄安对这一说法并不乐观。“这牵涉到整个医疗层面。毕竟,这一块养了很多人,利益分配上很难协调。”他说。
对此,周超凡也很谨慎,他说:“医药分离,政府应该有些拨款给予支持才行,医疗卫生毕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全部商业化肯定不行。”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卫生部取消药品加成,还是发改委旨在挤压中间环节高额流通费用的降价风暴,在现有医疗体制下,都无法对高额回扣这一灰色领地造成致命的打击。
有关人士认为,药价虚高的问题最终还得从医疗体制层面上的改革来解决。
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流通体制这三项改革中,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医药流通现在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但80%的医疗资源还集中在公立大医院里,相对于药品生产者、经销商和消费者而言,他们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强势地位,完全有条件牟取超额利润。
此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曾透露,国家将进一步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形成政府办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等多种所有制医院并存,公平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格局。
中央党校研究室的赵杰博士说,只有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是充分的,药品价格的“虚高”部分才会被最终需求方的理性行为挤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