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自去年7月光大银行人民币理财计划在京城牛刀小试后,迄今有六七家中小银行在全国范围推出了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并且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累计销售规模估计已达到300亿元之多,用银行的说法是“卖疯了”。不过,让人民币理财产品备受关注的不仅仅是它的热卖,也包括来自坊间的置疑以及监管部门的几道“令牌”。比如,有人认为其涉嫌“高息揽存”;也有人认为不断攀升的高收益率会造成银行的恶性竞争;监管部门则要求银行向客户提示风险,并禁止其承诺“保本保息”……
    然而,种种议论尚未平息,市场不断释放出来的理财需求再次推动银行理财热的升温。刚一进入2005年,兴业银行便率先发动又一回合“攻势”,推出“万利宝”人民币系列理财产品,将人民币理财市场竞争引入新一轮高潮。其中1年期预期收益率达到3.15%,且不须配比任何储蓄存款。时隔几天,光大银行发布了首个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阳光理财E计划”,其“金状元成长方案”最长累加投资期为4.5年,持满后累计收益率可达18.58%,同时赋予客户提前终止权。紧接着,民生银行(行情,论坛)也加入进来,推出“保得理财二期”产品,不仅预期综合收益率比一期有所提高,还增加了3个月和3年期品种。这边小银行“你方唱罢”,那边四大银行已经摩拳擦掌准备“登场”。有消息称,面对中小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分流,大行早就坐不住了,一俟监管部门批准,很快就将杀入理财市场。可以想见,届时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对此,人们不禁再次发出同样的疑问---任何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是有上限的,银行如果迫于竞争压力盲目“加价”,会不会加到最后无利可图?这不免让人联想到前些年,一些发卡银行为争市场份额竞相降低商户手续费率,以致落了个“赔本赚吆喝”的惨痛教训。针对这种说法,银行方面却不以为然。民生银行(行情,论坛)有关负责人表示,即使四大银行进入理财市场,也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局面。因为每一家银行都会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盲目拼价格只会让银行得不偿失。的确,目前理财产品主要投向银行间债券市场,而后者年收益率大约在3%至3.5%之间,除去银行耗费的人工成本,当前一些银行开出的价格已经逼近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上限,银行再想在价格上做文章已经不太可能。而且,银行热衷人民币理财,从短期看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通过配比一定的定期存款达到“吸存”的目的;二是借细分市场之机争夺高端客户。如果单纯从直接收益上看,与储蓄存款相比,银行开办人民币理财实际上付出了更高的成本,并且将本来归己所有的利润让渡给了客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另一方面,如果银行能因此争取或挽留住高端客户,在今后的理财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加大中间业务的份额,那么其带来的利益则很难用一两个百分点来衡量。也正是因为这一理由,有分析人士指出,四大银行进入人民币理财市场,应着眼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有效防止中小银行对其存款的分流,特别是高端客户的流失,而不能一味地以价格应战。
    在记者看来,招商银行(行情,论坛)在此次人民币理财大战中的做法就颇值得称道。据了解,该行理财产品在很多大城市只针对贵宾客户发售,其目的无非是抓牢大客户,与此同时,他们推出了“财富账户”这一理财平台,依靠这些新型金融服务的“含金量”吸引住更多的中小客户,在成本与收益间找到了平衡点。而民生银行(行情,论坛)在其二期理财产品的设计上,也并没有一味强调高收益率,而是在品种、期限、流动性和付息方式上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以满足其对理财产品的不同偏好。据说,该行对一期产品的销售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客户变动因素、产品收益性以及销售渠道的有效性等等,二期产品是在此基础上经进一步完善后方才推出的。可以说,对成本利润的考核让银行学会了精打细算,价格战已不再是银行竞争的惟一手段。至于理财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民生银行(行情,论坛)副行长洪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还比较大众化,今后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加,会逐步向个性化方向转变,市场也将进一步细分。他认为,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银行将根据自身定位,开发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实际上,这种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此次光大银行推出的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理财产品,就很有代表性。它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望子成龙、为子女储备学费的父母们,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更加细致和“以人为本”,如产品的期限与学期吻合,到期日刚好在开学前,同时分别为初级、中级甚至留学教育设计了不同品种与期限。据称,子女教育主题仅仅是个开始,该行日后还将推出养老理财等一系列产品。看来,他们是准备将理财计划进行到底了。我们可以期待,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面对人民币理财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银行终将跳出低水平价格战的陷阱,走上理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