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5月27日和6月3日,我曾相继在本专栏发过两篇拙文,一篇叫《支付了“学费”之后》,另一篇叫《“煽情”讨不到“同情”》,议论的都是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事。
如上述两文所料,咱们的政府在向“内”而不仅仅是对欧美表达了“强硬姿态”(主要表现为从6月1日起停征81项纺织品出口关税)后,再度回到了务实的立场上来。
本月11日,薄熙来与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达成妥协:在2007年年底前,对中国十类纺织品限定出口基数,按每年8%至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盟的出口数量。而6月初在韩国和北京,薄熙来虽分别与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和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却又表达了“争取在下月化解纠纷”的“共同愿望”。
国人爱面子,国内的媒体也懂得为尊者讳,于是,主流媒体把中欧就纺织品贸易达成妥协称作“双赢”,至于更多的都市类媒体,则只将这件好事作“简讯”处理。事情也好理解,因为对这类媒体而言,妥协结果出来了,再炒作这件事却又缺乏“思想”,显得力不从心矣。
真话总得有人说,既然没人来说,就由我来说,并从“双赢”说开去。
我以为,“双赢”无非是个“面子词”,其作用不过是宽慰一下纺织业界的心,至于国人嘛,也多少捡回点自尊心。事儿明摆着,欧盟当初声称要启动“特保调查”,如果倾销成立则要设限,不就是因为你的出口增长过快么?现在中欧双方达成的出口年增幅限度基本上依了欧盟的心理预期,显然属于中方让步的结果。可见,倘若就事论事地分辨谁输谁赢,妥协结果够不上“双赢”,而是中方“输”了一局。
如此直言不讳,并不是鲁宁不爱国,恰恰相反。因为我在中欧纺织品贸易博弈中,分明体味到了政府在处理纠纷时展现的理性,以及从事“经济外交”时的“成熟度”。道理明摆着,如今的中欧、中日、中美、中俄四对“不等边”的大国关系,是中国最重要、最需谨慎处置的对外关系,从地缘政治和大国关系的角度,为区区纺织品贸易摩擦而损害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这个大局,以至于被其他三方所利用,是经历“大国博弈”锤炼而日趋成熟的中国政府所不希望面对的。
顺着这个思路再作分析,中欧此轮贸易博弈,中方的确也是个赢家。这个所谓的“赢”不是赢于出口份额的增加,而是赢于中方从欧盟那里争取到了“后配额时代”宝贵的三年“过渡期”。
有了这三年“过渡期”,对于国内纺织企业而言,可以“苦练内功”,提升产业能级,懂得尊重、敬畏和学着执行ISO8000标准(全球范围内普适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于政府,则可集中精力调整纺织产业结构,改善劳动执法,逐步建立起正常有序的外贸出口秩序。
之所以提请企业和政府共同珍惜三年“过渡期”,还缘自于我的担心:担心企业和有关机构像过去那样,不懂得“珍惜”,不知该从何处着手去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大家想想,前文所及的“双赢”事实上限定了三年内中国输欧纺织品的数量,若不出所料,下个月或许能实现的中美之间的同类妥协,其结果也大致如此。假如中方再不懂得“珍惜”,那么国内原本就严重过剩的纺织品出口产能将进一步“放大”,此时,国人习惯成自然的“低价竞争”指向,势必指向欧美之外的世界其他市场,果如此,贸易战之蔓延逼迫更多的国家与咱们中国为“敌”,到头来,咱中国人则必须支付更昂贵的“学费”。
(luning@wxjt.com.cn)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过渡期”,共找到
574,775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