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今年上半年,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普查,发现17583家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有15526家,占88.3%。在一些食品加工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小作坊所占比例更大,有的市占95%以上。
调查发现,家庭作坊式食品加工生产点多处于城乡接合部、农贸市场、偏僻街巷,多租用民居或旧厂房,生产条件简陋、卫生状况较差。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体检,也未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极易造成食品二次污染。
目击 面包店布帘掩着厕所
经过去年一场大雨,达州市通达西路的几家面包店装修后又开张了。
一家名为“康师傅”的面包房相对比较小,制作间仅有10多平方米,摆放着各类制作工具和机械。两位工人正紧张地忙碌着,将面揉成小块,放上配料,倒进事先准备好的盒子里;角落里有个大木柜,摆着一盘盘碎面包块,也有包装好的蛋糕。老板解释:“这里放着刚做好的面包和过期的面包,碎面包也会留在这里,每天有人来收。”“这么多面包,不会混淆吗?”记者询问。“一般是不可能的,我们每天都会清理。”
然而,拉开制作间角落的布帘,一个狭仄的厕所出现在眼前。从另一个角落进去,则是厨房,案板上堆满蔬菜和肉。地上的积水因为很少清洗,留下黑黑的痕迹。角落里趴着两只小猫,看见人来了也不动弹,懒懒地眨了下眼皮。
目击 豆腐作坊案板上扑满苍蝇
接近中午,强烈的阳光将人影缩成短短的一束。达县南外工商所的执法人员边敲打着卷帘门,边抹去额头的汗水,但里面却久久没有回应。
难道今天豆腐坊没有开工?细心的执法人员转入后面的小巷,顺着一排低矮的民房,推开了豆腐坊的后门。
记者的到来,让赤着半身的四个工人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其中一人上前招呼,“老板不在,我们也不知道他去哪了。”这是个很小的作坊,外间的案板上扑满了苍蝇,旁边是一排排竹竿。竹竿后面还有三个房间,一间是厕所,一间是工人宿舍,还有一间堆放着杂物。
里间是压榨豆腐的主要场所。锅炉里接出一根管子,轮流插进蓝色的塑料桶里,工人则忙着将泡沫用盆子舀出来倒掉。因为紧靠着锅炉,他们都脱去了上衣,汗水密密麻麻爬了一身。浸泡黄豆的盆子放在满是积水的地上。
因为自己的豆腐厂购买劣质原料被查处过,生意一直不好,李明索性到这家豆腐坊打工。他告诉记者,生产豆腐“利润不高,只能在城郊租些农民的房屋,工作条件也只能这个样子。做豆腐这行离不开水,所以看起来比较脏,特别逗苍蝇。”
监管 问题出在哪个环节
翻开去年南外工商所查处的“十大案例”,食品类小作坊就有两起,存在的问题是使用伪劣原材料,且无证经营。
谈及管理,工商所所长刘生龙眉头深锁:“人们对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大多采取‘眼不见为净’的将就态度,特别是农贸市场的米面油、面包房等加工作坊,其卫生状况要求不是太高。而从监管层面看,小作坊普遍存在规模小、分散零星、流动性强的特性。大都在城郊接合部,比较偏远,隐蔽性强,有的还是晚上生产,如果没人举报,要发现很难。”
其次,各部门职能交叉,卫生、质监、工商三个部门各自管辖范围不同,各个环节往往都会出现问题。由于责任不明确,难以有针对性的查处。
另外,无标准生产的现象在传统食品加工业也很突出。没有产品执行标准,没有定型的包装,检查、鉴定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天天都有可能存在问题。”
同样头疼的还有达县质监局副局长封玉德。他告诉记者,今年查处的小作坊中,有近30家都是无证经营。卫生环境和生产状况差,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很多,但由于太分散,不利于监管。
( 责任编辑:魏喆 )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作坊”,共找到
623,505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