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拟订的以抗生素为主的22个药品降价方案虽未正式公布,但市场已有反应:医药商业公司对相关药品进货量明显萎缩,且时有退货,药品生产企业则出现销售不畅。
至于降价方案何时出台,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卢凤霞表示,“正在走相关审批程序,出台的具体时间不好预测。”据业内人士透露,方案迟迟不出与药品行业的“顽强抵抗”有直接关系。
而在政策尚未明朗之际,市场观望气氛严重影响了药企的正常销售和生产计划。医药商业公司则普遍存在“不敢进货”或“不愿进货”的心理。
“涉案”品种可能成为药企“弃儿”
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意味着相关品种利润将减少。药企和医药商业公司因此试图转换生产、经营品种,寻求更大利润空间,而降价方案涉及的品种有可能成为药企“弃儿”。
近日,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属下山东新达公司市场部王经理顶着酷暑,往返于山东各代理商之间,处理退货问题。在说服不了当地代理商的情况下,王经理只好将产品调换到其他渠道,或给予代理商更多优惠。“在去年年底,我们公司的头孢呋辛(列入降价方案的一种抗生素)才打开销售局面,现在工作都白费了。”王经理苦笑道。
石家庄制药集团中诺药业总经理李猛也有类似苦恼。据李猛透露,降价消息一出,几个“涉案”品种就出现销售停滞,最近一个月要比平时少卖出几百万元的药。而现在市场上还在消化前一段时间医药商业渠道的库存。
与此同时,国内具有传统抗生素生产优势的企业也纷纷“转型”经营毛利更高的药品。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赵志刚直言,现在卖1000万元的普药可能还不如卖100万元的“新特药”赚得多。
降价方案遭药业反击
原定于6月中旬推出的药品降价方案之所以一拖再拖,据称与“全行业顽强抵抗”有关。
以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和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为首的24家行业协会,日前通过相关渠道向国务院提交了《24家医药行业协会对价格工作和22种药品降价的意见和建议——标本兼治,才能解决看病贵》(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称,“体制、机制问题不突破,降价无法根本解决看病贵的问题”、“降价幅度过大不仅解决不了看病贵的问题,还会给我国医药工业尤其是骨干企业带来严重伤害”等等。
《建议》还提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至2004年药品价格指数均为负值,但同期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仍呈两位数增长,这说明降药价不一定能解决“看病贵”问题。同时,在过去25年里,医药工业年利润率平均高出全国工业4.4个百分点,但2004年医药工业利润率比全国工业利润率低了26.24个百分点,医药商业利润率不到0.6%!18个省市出现全省性亏损。骨干药企如华北制药、石药集团、哈药集团、上海医药、鲁抗医药、新华制药、双鹤药业等纷纷陷入困境。
而东吴证券行业分析师王光清分析说,2005年第一季度,全行业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普遍遭遇挫折。2004年和2003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也整体趋缓,净利润更呈负增长。
一位不愿具名的药企负责人强调,看病贵是多种原因促成的,光靠降药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单方面强行降药价,“只能把企业活活逼死!”
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仁华则分析说,我国医疗实行 “项目收费”,即按照检查、治疗、药品等不同的项目收取费用,其缺点是难以控制费用。我们应借鉴一些国家的“病种单价收费”方式,即根据医疗经验和药品价格水平,确立单个疾病的医疗“本价”,把分开的各个医疗项目捆绑成一个收费单元,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单病种价格。其益处是,将药品的收入渠道转化为医院的成本组成部分,医院减少检查、用药反而受益,这样就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上涨。
蔡仁华还强调简单的行政手段管不住也管不好“看病贵”问题,而医和药分开改革也行不通,应该从调节医院利益驱动机制上寻找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