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期货 文竹
编者按:昨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8月原油合约在亚洲时段突破了60美元/桶,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临界点似乎还没有来临,而上周首次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商品投资会议上,基金经理们更是认为商品市场进入一个“上升的超级循环”。 高油价对商品市场影响有多大,我们将拭目以待。
从全球角度看,在过去两年(2003年及2004年)商品表现较股市表现好8倍;过去两年不少股票价格上升,亦是由商品价格上升带动。而2004年商品中的明星是原油,2005年油价再度成为焦点,无论是对油价自身的走向争论,还是对高油价所造成的影响的分歧都在不断加剧,高盛“油价将见到105美元”的言论激起的波澜还未消退,摩根士坦利权威分析人士又发出“未来两年油价将跌至30美元以下”的观点。
高油价时代来临
虽然原油新高总是伴随着诸多争论的出现,但最后各方面还是接受了高油价这个事实。油价能够走到今天的水平,除了市场所关注的需求增长这一因素外,最终掌握世界商品价格“定价权”的美国政府的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的石油储备都是在油价低迷时增加,在油价高涨时抛售,在克林顿时代,美国政府就曾4次动用战略储备,总计动用量超过5000万桶原油,极大的压制了原油上涨。而这次在油价达到60美元时,美国政府在原油价格的“天价”上仍然继续采购加大储备,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后,美国认为高油价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油价翻上10美元-38美元这个价值区间已经确立,油价很难再回到40美元以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高油价”时代。
商品期市:利多?利空?
油价高企对于整个商品市场来说是个双刃剑,很难简单的给是“利多”还是“利空”的结论。长久以来,人们提到高油价首先想到的是油价高企会损害经济增长,同时由于能源消费在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中占较大比重,油价上涨会挤压居民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有人曾经形象地提出,“原油价格上涨相当于增加了经济运行的成本,与加息具有相同的效果”,对其他商品应该是具有利空效应。但我们从商品期货相互间走势的关联性上看,油价与其他商品价格走势在很多时候又呈现出同涨同跌的良好的正相关特征。这是因为,一方面油价与其他商品一样都属于与货币相对应的“实物商品”范畴,共同受经济周期和金融货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油是基础商品,下游许多商品的成本受原油价格的影响。最直接的是成品油和燃料油价格会随着原油价的上涨而水涨船高,其次是下游的化工产品直接受油价上涨而增加成本。最后是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消耗油料较多的商品成本会大幅提升。与原油相关的下游产业链相当长,因此油价长期大幅高企极易顺着产业链向下传导,推高整个商品价格水平,对经济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胀又易引发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比如提高利率。因此油价上涨对其他商品的影响根据成本的相关性强弱程度不一,但总体是首先表现为利多效应(相关商品成本提高,通货膨胀抬头),但随后引发的是利空效应(削弱消费能力、引发紧缩性调控措施)。而具体到影响力度的强弱又与主要经济体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紧密相关。
就目前国内商品期货品种来说,受原油价格影响最直接的是燃料油,作为主要上游产品燃料油对原油涨跌反映最直接,成本推动效应也最明显。其次是天然胶和棉花,天然胶的主要替代品合成橡胶及棉花的替代品涤沦短纤都是化工产品,其主要原料都是原油的下游产品。然后是金属和农产品,影响主要来自生产和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成本。
由于本轮全球商品市场牛市的动力主要来自“资金推动和中国需求”两个因素,因此,时至今日多数商品都与原油价格一道不断向上攀升,中国需求更多地是由投资拉动,这使得因油价上涨而挤压居民其他领域的最终消费能力这一利空效应被大大弱化,同时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和经济规模庞大所形成的“规模效应”使终端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其他国家。终端产品成本低廉,使全社会CPI增长幅度远低于上游原材料的增长幅度,抵消了相当大部分由原料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压力,因此在5月份经济数据出炉时,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通货紧缩的压力大于通货膨胀的压力。
综合来看,目前油价上涨对国内其他商品期货品种价格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成本推动”型的利多因素,而最本质的利空影响还没有体现出来。但高油价对中国本已脆弱的能源和运输等瓶颈产业是雪上加霜。对整个商品市场来说,其引发的产业调整的利空效应在将来一定会体现出来。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油价上涨”,共找到
264,812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孙可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