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经历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特保”风暴后,近日,商务部正积极推动在各地建立区域产业损害预警机制,而纺织业将首当其冲成为被监测对象。
不过商务部主动推行的这个预警机制并未在地方引起积极回应。这与国内相关政策不配套和地方差异性较大有直接关系。
区域预警难引共鸣
据了解,商务部产业损害预警工作从3年前就开始了。当时,产业损害预警主要针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商品对本土产业的损害,因此产业损害预警的概念狭窄。3年来产业损害调查局也一直是疲于应付。
今年4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损害预警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建立产损预警机制。据了解,由于有些地区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内外贸的分立使地方很难与商务部对接。
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朱处长告诉记者,虽然有些省级地区也在建立产损预警机制,但是针对某些区域的产业特征构建产损预警机制才是商务部所倡导的。比如,长三角产业融合度很高,针对纺织行业,每个省市都监测未必全面。因此,根据长三角的产业特点,建立这种区域的产损预警机制既可以全面监测,又可以资源共享。
“独角戏”的无奈
商务部的整体构想是建立多层次预警体系: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对全国范围不同产业进行监测,各区域针对各自产业特点建立区域预警体系,各省、市、自治区针对各产业特点建立省级预警体系。同时,商务部还鼓励一些大企业自己开展预警工作。而区域预警机制是这个体系之核心。
虽然商务部勾画出一个美好蓝图,但朱处长承认,如何建立区域预警机制仍是个未知数,且这项工作启动时间不长,又无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缺乏地方支持。
江苏省经贸委产业损害预警处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表示,商务部建产损预警的条件比较完备,他们可以委托相关协会做一些数据分析和监测。但地方协会组织比较薄弱,做相关工作有难度。
北京WTO事务中心博士钟青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想真正将产损预警体系建立起来,光凭产业损害调查局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据了解,2003年5月,商务部重点监测商品的范围就已经扩大到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敏感商品,监测范围由原来单纯的进口产品监测扩大到对进出口产品的全面监测,显然工作量太大。
而中国大多数行业协会与美国同行是无法相比的。
另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能够跟上商务部的改革步伐,将产损预警机制初步建立起来。而根据中国民政部社团管理办法,行业协会不能在地方建立分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产损预警机制的建立。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预警”,共找到
1,495,49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