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吴慧 发自北京
工行可疑类贷款招标一锤定音已经过去一周了,工行也于7月1日发布了此次招标的官方口径。此时再回过头来梳理这场声势浩大、收场意外的招标,发现了其中的一个几乎决定乾坤的关键词:规则。把此次招标的规则与2004年中建两行的可疑类不良贷款的招标规则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事情正在被改变着。
规则之变:附加心理价位
在此次招标前,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原定于6月19日举办的工行不良资产招标推迟到了6月25日。就在这短短的一周内,招标规则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
这个变化即央行金融稳定局和工行在原定的招标规则中附加了一个前提规则——“心理价位”。
何谓心理价位呢?工行统一规定35个可疑类资产包的回收率的心理价位是25%~30%。也就是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要在这个区间及以上出价,然后再按原定规则决定胜负。但如果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出价均低于心理价位,则进行议标,即不受此心理价位限制而重新出价,规则同于原定。
央行金融稳定局原定的招标规则是以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所报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基准值,在上下10%的范围内取最高者中标。
工行在其上周五发布的官方新闻里宣布:“通过公开竞标,工商银行与华融、信达、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6月27日在京分别签订了35个资产包、总额近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的转让协议,平均转让价格为资产面值的26.38%。”工行还强调,此次招标“引入规范的招标制度,多家竞争,更具市场化的色彩”。
但在新招标规则之下的结果,却令市场哗然。有意思的是,粗略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入囊中的不良资产金额:信达是华融的一倍,东方又是信达的一倍,大赢家长城又是东方的一倍,长城抢得了全部不良资产的半壁江山。一位资产管理人士后来反思:“这种招标规则还是谁出的高谁能赢啊。”
26.38%显然是令招标规则设计者满意的数字,因为这个结果落在了心理价位的区间之中,“而且也表明工行的资产质量不错。”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另一位资产管理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加上这个心理价位,无疑是设定了一个投标的“起步价”。
实际上,按照银监会2005年第一季度末的统计数字,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均现金回收率为20.46%,而对口接受处置工行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华融公司,平均现金回收率为19.85%。这两个数字与26.38%显然尚有一段距离。
市场化演变轨迹:批发到零售
2004年中建两行可疑类贷款的首次商业化招标采取了综合评分的办法,考核项目有10项之多,包括处置贷款的组织安排、接受贷款的操作程序、尽职调查工作流程、打包出售的计划和时间安排、承诺的最低回收率等。
“信达当时的报价并不是最高的,而是综合评分最高。”一位信达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在此次招标中,央行抛弃了过去选出一家一级批发商的思路,而是按地区将4590亿元不良资产分为35个包,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逐一竞标。这次招标规则的设计无疑在不良资产商业化剥离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上述信达公司人士曾向记者表示,央行原定规则可能意在约束资产管理公司以尽职调查的底价作为投标依据,不能盲目抬高价钱,杜绝“先拿来再说,收不回来反正是国有公司”的想法。
工行在其发布的官方新闻里宣称:“将招标资产分为35个资产包,有利于充分竞争,使投标价格体现每个资产包的实际价值。”其中还提到,“进一步培育了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对不良资产的价格发现有积极作用,促进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
信达公司另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要是仅按原定规则,那“我佩服长城猜平均价猜得准”。
对工行不良资产情况的了解拥有先天优势的华融公司,在此前招标的尽职调查中一直积极介入,而事实上,在本次招标中,标价的最高和最低都是由华融公司创造的。在记者看来,正是由于华融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敢于向其“母行”工行压价,为本次招标迈向不良资产剥离市场化之路作出了最大贡献。
招标结果公布时,记者采访了只中标了3个包的华融公司,其一位人士语气里不无无奈地表示,关键还要看回收结果。另一资产管理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这次招标对华融的打击很大,因为此前中建两行招标华融就输给了信达,在此次认为有先天优势的工行招标中又与其目标相差甚远。工行股改办的一位人士也称,正由于华融掌握情况比较透彻,所以才敢于向工行压价。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资产管理公司要走商业化道路,就必须按照商业化的规则来进行招投标,“何况到底是不是代价还要看以后。”
市场化还要再迈步
尽管不良资产拍卖在走向市场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仍有差距。这也体现在银监会监管一部主任阎庆民在不良资产国际研讨会上的一段话里。他认为,工行这次招标的规则“主要还是按照价格优先的角度考虑的”,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也确实很矛盾,我出太低了,我拿不到,这个单子就被其他家拿走了。”
必须作注脚的是,在上周同时公布的审计署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审计报告中,审计长李金华指出:“一些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剥离和收购不良贷款过程中,审查把关不严,致使一些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不仅造成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而且由于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责任未予追究,掩盖了贷款过程中的一些违规问题和金融犯罪案件。”
这或多或少说明,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出身”自四大银行,以前四大行在把不良资产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时,可能存在着不透明的操作,不好的资产要的价格或许高,这当然和市场化的路线背道而驰。一位资产管理人士告诉记者,资产管理公司和其“母行”以前的确是不平等的。
对于未来的发展,阎庆民说,以后可以允许外资进入一级半市场,慢慢让它推进、准入,可以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起参与市场竞争,这样这个市场就能“价格更理性一点,寻找价格发现的功能更完善一点”。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不良资产”,共找到
1,807,563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