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胡考绪刘成
海信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研发成功后,为了探寻芯片背后的东西,记者与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进行了一次对话,探讨了海信“信芯”研发成功背后的经验和做法。对话自然地从芯片谈起。
耐得住寂寞 “技术立企”不动摇
记者:芯片终于研发成功了,您感觉能够成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周厚健:芯片不是一天搞出来的。
回想起来,我们技术创新机制的成熟、技术创新氛围的营造、技术创新园地的整合、技术创新使命的坚持是重要的前提。技术研发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要远近兼顾、持之以恒;技术创新最根本的收获是企业本身发展了,而且是在坚持自主开发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中得到的回报。
记者:许多人说海信对技术很重视,透过您的话能够体会得到。为什么会重视技术,是因为您是工程师出身吗?
周厚健:这个没有关系,海信重视技术绝不是按照自己的见解。海信理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竞争机制,而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顾客与消费者。消费者选择商品时决不是选择你的名气、你的广告、你的管理,而是选择你的产品本身的属性,即产品的功能、性能和质量。这主要是由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所以海信把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延伸使用,技术和质量是桶底,其他因素都是桶帮,没有桶底,桶帮再高水平也是零。我们经常讲技术的海信,也就意味着:没有技术,海信成不了名牌;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没有知识产权这个DNA,“百年海信”就只能是个梦想。
记者:听说海信已将“技术立企”作为企业的基本规则?
周厚健:“技术立企”是我们永不动摇的企业信念。海信认为:当前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技术、质量、服务、价格和宣传这五个要素的竞争上,而技术则是竞争的第一要素;促销最快的是广告和降价,眼前看销量是它们推上去的,但最终原因应是技术和质量。广告和降价是短期手段,技术和质量是长期手段,长期手段和短期手段能兼顾最好,若不能兼顾,海信宁可服从长期利益而不服从短期利益。
记者:当长期利益和短期效益发生矛盾时,会不会出现动摇?
周厚健:前几年,对技术立企、把技术放在企业的战略首位,我们有些人对这个观点不太赞成,有些人对技术立企有动摇,在海信内部曾有过很多争论———太重技术,太轻市场了,可以肯定“轻市场是错的”,但是海信对技术的重视太不够了,千万别等到死掉那天,我们才发现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是海信死掉的根本原因。这几年,大家的认识得到了充分的统一,我们在经营方针当中突出高端产品,实际就是贯彻技术立企的具体措施,并且在贯彻当中,我认为从思想上、行动上改观非常之大、从思想认识上非常统一。我们要求,要把技术立企提高到一个相当的战略高度,决不容许动摇。广大管理者特别是技术管理者要胸怀技术大志,树立追求一流技术的价值观,视知识产权为最高财产,把技术创新作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摆脱仅靠价格战的格局,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面对技术落差 知耻而后勇
记者:客观地说,企业因为技术空心化,实际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包括海信。而这种风险从日韩企业近期的动作以及行业的变化来看,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
周厚健:这个风险我也是感受颇深。2003年参加美国CES展会时,我就发现:我们的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回来后我在会上希望全体海信员工,要不断提高对这种差距的认识,不要“吹牛炒作”,更不要卷入这个炒作的漩涡中去,应该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记者:我们的家电企业改变了过去洋家电一统天下的局面毕竟是事实!
周厚健:去年一家外国报纸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厂家逐渐夺回了相当一部分市场的份额。他们断定,随着普及时期的结束以及购买替换阶段的开始,消费者已经开始出现购买变化,中国厂家拿手的应付性附加功能、大幅度降价、附加赠送等办法已不占优势。文章分析说,中国厂家长期激烈的价格内耗,最终导致无力也无钱向开发转向,因此也就无法跟进产品提升的要求。这一说法准不准是可以研究的,但对我们提出了警示。
记者:那么在这种变化面前,中国企业应该怎么办?
周厚健:自主创新。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对于企业而言,引进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海信在倡导创新的同时,不仅不排斥引进,而且积极利用引进,引进可以提高技术平台,加快技术创新速度,而创新又会把引进的价值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历来技术升级换代的时候,就要有一批企业死掉,与此同时也将会有一批企业崛起。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不少企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是外国产品进入我们的市场更容易了,也不是我们的产品进入外国市场更容易了,最根本的变化在于我们必须和实力强劲的国外大公司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不管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面对这种落差、这种局面,中国企业要和它们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其一要尽快地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其二努力缩小技术上的差距,尽快进入一个“思路明确、机制优越”的技术开发状态,否则落后就要被淘汰。
研发不怕风险 鼓励技术人员创新
记者:“思路明确、机制优越”,海信的机制优越在哪里?
周厚健:比如,海信对技术开发允许50%的失败率,这就是为了鼓励技术人员去创新,即使失败了也给拨款。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氛围和机制,才使海信很多全新技术的产品都是先于别人推出,比如海信的防火墙敢于在中关村摆擂台,海信与一些媒体合作高清晰度电视等。海信技术中心是国家级技术中心,每年有十几项国家课题,其中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三年承担了国家三个“863”课题。1999年在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海信技术开发能力排名第一,在2003年度国家级技术中心评比中,海信研发中心取得综合成绩第三、信息产业类第一的成绩。这都反映了海信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没有观念上的理解与重视就不可能有这种结果。
记者:激励政策也应该是很重要的,海信的激励政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吗?
周厚健:在海信技术创新体系文件中规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标准。但海信认为“激励与罚款”作为一对方法并不合适。这并不是讲我们不要处罚,在管理体系当中也有各种各样的规定牵扯到处罚问题,但我们的处罚力度是很小的,我主张对“岗位不称职的人”进行淘汰。因为“不称职的人”无论怎样,其成功的几率会非常小,这种投入和产出比是不合理的。
集团公司在调整工资体系的时候,决定把管人的(从事管理的部门负责人)和管事的(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分开,从两个通道往上走,而且希望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这批人不仅能往上走,而且能走得很高。
记者:海信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观是什么?
周厚健:技术开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遵循稀缺性规律,却不遵循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也就是说高技术能获得高价位,且越高的投入则有越高的收益,只要方向正确。这也是国外大企业拼命在技术上投入的原因,而最可怕的是不肯在技术上投入。因此,现在各公司特别是空调、通信、冰箱等技术规模与实力较强的公司,都认真规划了技术与产品方向,根据自身特点,确定自己今后能够做到的核心技术方向与突破口,不断加大技术特别是预研技术的投入,不断扩大技术开发队伍的规模,现在海信的1万名员工中,技术研发人员大概有1500多人,海信几年来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4%—5%之间。我们要有策略地集中资源,用五年的时间,真正做到开发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真正形成当前与未来竞争优势。
记者:技术投入具有极大的风险,海信怎样来规避这种风险?
周厚健:海信规划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总是未雨绸缪,遵循着人才引进————建立课题组————建立研究所————新的公司的程序。先在技术中心设立研究所,待技术、人才和组织基础逐步完善后孵化为新的公司。
这种技术孵化产业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扩张过程中的“泡沫现象”和“气球现象”,保证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业都具有扎实的“根”。既可以做到产品和人才同步培养,使企业走向市场后能很快进入角色,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避免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记者:您认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应该怎样走才能加快发展步伐?
周厚健:在跨国公司中,为了技术,三星可以与索尼合作,夏普可以和日立合作,LG可以和飞利浦合作,而我们的企业之间合作却很不够。可以说,缺乏协作,会造成财力的巨大浪费。
试想,只要我们的企业团结、协作,合资建屏、合作芯片、合作机芯,完全可以牢牢地把握核心部件供应价格的走势,达到用市场换成本的优势,同时,也完全有可能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在核心技术上迅速赶上或达到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水平。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周厚健”,共找到
18,298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