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虽然周四的一条小阳线,使得沪市日K线没有出现八连阴的局面,但这天仅有0.48%的微幅上涨,显然也无助于改变市场的弱势格局。特别是从当天只有37亿元的成交金额来看,投资者对股市似乎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来。这种状况,在过去是不多见的,在股权分置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更有点让人匪夷所思。为什么投资者会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呢?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等待呢?
给试点一个"说法"
毫无疑问,股权分置改革是当前证券市场中最为重要,也最受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市场原有的格局,不管你如何看待后市,但都不能不关注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市场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投资者理应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去,并且在这过程中寻找获利的机会。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虽然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二批试点全面摊开的阶段,但是投资者对股改前景的预期并没有因此而明朗起来,相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陷入了进一步的迷茫之中。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改方案,在支付对价这一核心问题上却是无章可循,各自沿用了一套不是特别有说服力的评判依据。如此一来,持有试点股票的投资者,一时也看不清自己是否可以得到足够的对价,而持有非试点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更是无从来确认自己对未来股改的预期。于是,理论上的"估值混乱",就变成了市场实际中的无序操作。在有了既定的股改方案以后,苏宁电器(002024)(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股价的大幅震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的确,如果说今后对股权分置改革不再进行第三批试点的话,那么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尽快对前两批试点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形成工作程序上的操作指引和对价原则上的基本框架。有了这些,对于在对价方案博弈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来说,才会对后市有稳定的预期,才会有进入市场操作的积极性,否则确实只能旁观了。
等待配套措施的落实
除了等待一个试点的"说法"外,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还很需要的是看到各项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
在上个月,管理层一度以很高的频率出台了不少利多政策,目的就是为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创造条件。现在,改革在深入,人们自然也希望看到相关政策的落实。现在,降低红利所得税已经得到了落实,这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还有其它一些更有实际作用的政策需要落实。譬如说,某已经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曾经表态要拿钱出来增持流通股,市场在等待进一步的动作。当然,是否马上增持,如何增持,这本身只是企业行为。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这种企业行为又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性,而投资者也必然要把这些行为和股权分置改革联系起来,作为对政策落实状况和企业诚信度的一种评判。
讲到政策问题,实际上也就必然要引出资金问题。因为近期出台的很多利多政策,其出发点都是指向解决增量资金的。今年"6·8"行情的异军突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市场对于增量资金入市存在极大的预期,而且这种预期又得到了当时骤然放大的成交量的支持。不过,一个月过去了,这样的预期不能说是落空,至少也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兑现。最近,央行有新的举措出现,就是批准成立商业银行发起股票投资基金和向有关券商注资。这当然也是利多,真正落实以后,对解决当前股市的低迷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很多普通投资者,也正是眼睁睁地等着这些具有"国家级"身份的合规资金有序地进入到证券市场来,或者是给资金捉襟见肘的券商以有力的支持。
但问题在于,在一个透明度很高的市场中,增量资金的入市,或者券商资金状况的缓解,必然会在股市交易过程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股市是否获得了新入市资金的支持,在成交量上人们是能够有切身感受的。大家必然会把成交量的持续稳定放大,看作是增量资金介入的强烈信号。如今不到40亿元的成交量,更是让人们相信,大量增量资金入市的信号并没有发出。
业绩趋势尚待明朗
投资者选择等待,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对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没有把握。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继续深入,经济增长出现了减速现象,尤其是一些原来效益十分优异的上市公司,现在已经过了增长的高峰期,增速开始回落。这些因素,在今年的半年报中,将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而根据一般的市场分析,这种回落在下半年还会继续出现,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期人们可能不得不面对上市公司效益提高缓慢甚至有所下降的局面,而这是近两年来所没有过的。
前几年,借助上市公司效益的提升,市场形成了价值投资的热潮,也的确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了效益普遍提升的因素,股市自然也就少了一个热点,而在这种情况下,又有什么样的股票能够成为新一轮行情的领涨品种,并且吸引新的增量资金介入呢?对这个问题,看来大家目前还没有找到答案。
七连阴以后大盘虽然有反弹,但力度不大,而后市再度考验1000的可能则在增加。因此,时下投资者只能继续等待,毕竟在目前情况下,回避风险比捕捉机会更重要。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 责任编辑: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