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林绍良、马明哲、庞约翰,三个掌舵各自金融帝国的男人,因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银行,联系在了一起,并共同讲述了一段中国故事。
事起于福建亚洲银行(下称“福建亚银”)的转让。福建亚银系印尼侨领林绍良于1993年通过其旗下公司与中国银行合作成立。迭经中亚银行(林氏集团支柱产业)重组,林绍良决定转让福建亚银。
在众多的收购选择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似乎对福建亚银情有独钟。按照马的思路,福建亚银虽小,但很干净,平安集团缺的只是一张银行牌照而已;此外,平安还能借此增进与中国银行的关系。
而福建亚银对庞约翰,这位汇丰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汇丰控股”集团主席的诱惑首先在于,他对中国平安的持续信心——这一切均从属于其中国战略。
然而,从商业逻辑来看,细节也许更为重要。从各持有平安银行(由收购后的福建亚银更名)50%的股权,到由中国平安通过其旗下的平安信托再注资增持至73%,同时又不去一举改变合资银行的性质,双方都在进行博弈。
林绍良转让福建亚银前后
事情要追溯到印尼侨领林绍良在中国,尤其在其老家福建的投资。
林绍良,系战争原因,早年辗转到印尼落脚,后在多个领域从事商贸,并逐步发展壮大,进而缔造了林绍良集团。该集团由三林集团和林氏集团两部分组成。三林集团即三林经济开发企业有限公司由林绍喜、林绍良和林绍根三兄弟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林氏集团则由林绍良和印尼另一企业家林文镜合资组成,两家各占股份40%。
而林的“金融大王”之称,则来自于其一手创办的中亚银行,后该行成为林绍良集团的主要支柱,并发展为印尼最大的私营银行。林绍良本人是该行的最大股东,占24%的股权。
改革开放以后,林绍良开始前来中国内地(主要在福建)投资,领域涉及房地产、酒店、工业区等。
1993年6月,中亚银行旗下的香港中亚财务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旗下的福建信托咨询公司合资成立的福建亚银正式开业,双方各出资1500万美元(后总增至5000万美元),总部设在福州市。
至此,林绍良成为福建亚银的名誉董事长,林委托其生意伙伴林文镜任副董事长(董事长由原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宋庆担任),并聘请国际资深金融人士林浩生任总经理。银行内设信贷及业务拓展部、外汇及资金部、国际业务部等,主要从事外币领域的银行业务。
但福建亚银在以外币业务见长的中国银行和随即进入的外资银行面前,规模小,竞争乏力,日益被边缘化。据平安保险此前公布的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福建亚银净利润仅为人民币300万元。
业务发展不畅,加之中亚银行的重组危机,使得林绍良开始考虑卸下福建亚银这块包袱。
在上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亚银行因发生挤兑,陷于财务困境,印尼当局成立的印尼银行重组机构将中亚银行收归国有,并向外资出售了大比例股权。
双重境地之下,转让所持福建亚银股权自然在林的考虑之中。此时,因央行政策规定,福建信托咨询公司并入中国银行总行,而处于上市前期的中国银行同时也在考虑福建亚银股权的剥离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收购题材,对于信誓旦旦要进军银行业,进而缔造金融帝国的马明哲来说,可谓天赐良机。
马明哲为什么选择合资银行
早在2000年7月,马明哲在一次推介会上表示,平安的目标是建成与美国花旗集团一样的中国一流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集团。而平安1999年的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平安未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范围”中,银行服务赫然在列。
“之所以选择福建亚银,主要原因可能是其收购代价较低。”深圳某银行计划资金部人士称,收购国内大的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涉及问题较多;合资银行则因规模较小而不会深藏不良资产黑洞。“自然,资金问题是中国平安首先要考虑的,小银行可以直接拿下来。”该人士说。
2003年前后,收购谈判陆续展开,至2003年12月,收购完成,整个过程不到两年时间。
这次收购路径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分别收购,即由平安信托收购福建信托咨询公司持有的50%股权,由汇丰控股收购香港中亚财务有限公司所持的50%股权。为此双方各注资约2000万美元。
其间,为完成收购,平安信托还先期进行了自身增资。因为按账面价值计算,平安信托收购福建亚银至少需要2500万美元,即超过2亿人民币。为此,平安信托于2003年10月由注册资本金5亿元增资扩股至27亿元,以完全满足央行政策规定。(央行1994年下发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资本金的20%)
但是,只持有50%的股权,对于一心谋划银行的马明哲来说,显然余兴未尽。随之,谈判在中国平安和汇丰控股之间重新开始。
根据谈判协议结果,平安信托向福建亚银再注入2300万美元,进而将注资额增至5000万美元,而汇丰控股在福建亚银中所持的50%股权被稀释至27%,平安信托则持股73%。
但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即便是73%对27%的持股比例,平安银行仍然属于合资银行。中国平安为什么没有一举将平安银行变为中资银行?对此,中国平安副总经理孙建一的解释是,银监此前没有先例,但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
然而,事实在于,在2006年12月底之前,保留合资银行的性质,对平安银行来说,或许更为有利。一是税收优惠,相对于中资银行较低的税率(中资33%,外资和合资15%-30%),对平安银行一年半的发展来说,是颇为重要的。
而在银监会批准下,将总部迁往上海,并在福州设立分行,意味着在监管当局默许下,平安银行获得了一张全国牌照。
庞约翰的中国交易
汇丰控股主席庞约翰向以精明著称,从19岁进入汇丰,积37年时间,从一名普通雇员,变为汇丰控股的掌舵人,可谓阅历丰厚。也因为此,对于汇丰控股的整体战略,他的考虑也格外独到。
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原复生曾经这样归纳汇丰控股的经营策略:以保守的传统方式营运,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
作为和内地关系密切的外资银行之一,汇丰控股的内地战略可谓蓄谋已久。早在2000年5月,汇丰控股就把其中国业务的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浦东,以统筹内地业务发展。最近四年,汇丰控股在内地的业务蒸蒸日上,涉足银行、债券、保险、电子商务等多个金融领域。
就收购内地银行而言,汇丰控股先是于2001年12月购入上海银行8%股权,再于2003年收购福建亚银50%(后稀释为27%)股权,后又于2004年8月斥资144.61亿元收购交通银行19.9%股权。
除银行外,2002年10月8日,汇丰控股与中国平安正式签署《认购协议》,汇丰控股以6亿美元价格认购中国平安10%的股权。
汇丰控股所持平安银行的股权被稀释后不久,也获得了对中国平安的股权的增持。时间在2005年5月。汇丰控股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保险集团有限公司以81.04亿港元(合10.39亿美元),增持平安保险已发行股本的9.91%。收购完成后,汇丰控股持有的中国平安的股份增至19.9%。
北京一位金融分析人士称,成为中国平安的第一大股东后,汇丰控股实际已间接控制平安银行,这种股权关系显然比跟进增持平安银行股权更为顺畅。
虽然如此,汇丰控股在中国的市场战略依然遇到了新的拐点。
2005年6月中旬,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北京表示,目前没有提高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股权比例的安排(20%)。但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明年年底会进入一个新时期,银监会将在适当时候研究这些问题。这意味着,短期内单个外资金融机构在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仍将面临20%的上限(合资银行不属此列)。
银监会副主席史纪良同期亦表示,在参与中国银行系统改革的进程中,外资银行可能受到限制,即只允许在不超过两家中资银行中持有股权。
持股比例和持股家数的限制,对汇丰控股说,意味着在持有上海银行和交通银行股权后,对于业内流传的中国平安收购广发行一事,将爱莫能助。因此,平安银行目前的问题虽然不用担心,但规模的壮大和后续的发展仍然面临新的困境。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平安银行”,共找到
198,646
个相关网页.
( 责任编辑:郑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