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高培勇:从积极到“中性”财政政策的理性选择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07月23日16:20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曾业辉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编者按:2005“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高层论坛” 7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央行银监会领导、国家部委负责人及国家金融主管部门专家和经济学家齐聚一堂就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发展问题共同探讨。
搜狐财经作为联合承办网络支持媒体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报道。对于宏观经济走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是从财政政策的变迁角度进行论述的,他不仅论述了积极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及稳健财政政策的异同,并剖析了中国从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过渡的深层次原因,而这种理性的选择正是经济发展的大势使然,在下一阶段,稳健财政仍将持续,同时,相应的各项改革也将同步推进——即稳健当中蕴含积极的内涵。

  高培勇在阐述三种财政政策之间的区别时提到,财政部金人庆曾撰文指出,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中性财政政策,这样,关键是把握住稳健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区别并通过相应分析,就能对宏观经济大的发展态势做出基本的判断。

  高培勇说,对于稳健财政政策的把握大致两方面:第一核心叫松紧适度。松紧适度通俗讲就是不松不紧,从一心致力扩张,一心瞄准拉动需求走向不松不紧或松紧适度是稳健财政政策的重大调整。

  第二个叫双减:减财政赤字,减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当看到双减字眼的时候,也一下子明白了和积极财政政策的突出区别,积极财政政策是致力于双增的,增加财政赤字,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从双增到双减也是稳健财政政策带给我们比较突出的变化。把握了这些就能明了财政政策已经由积极政策向稳健政策过渡。

  其实早在2004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实行松紧适度并开始进行双减了,换句话在2004年就已经进行了稳健财政政策的调整。

  2004年尽管财政赤字的绝对额3198亿没有做调整,但是相对额也就是3198亿元相对于当年的GDP的比值已经在调节了,从2003年2.7%减到2004年2.5%,减了0.2个百分点。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在2004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已经从2003年1400亿元减少到2004年的1100亿元,减了300亿元,并且宣布今后逐步减少到零。因而2004年那一年在财政政策上举的是积极之名行的是稳健之实。

  接下来关注2005年的情况,2005年应当说中国财政政策实行重大调整的第一个年头,也是举起稳健财政政策旗帜的第一个年头。

  这一年中国财政收支安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从预算数字而言,财政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千亿元,减了198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了300亿元;赤字率由2.5%减少到2%,减了0.5个百分点。从这三个数字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知道,的确在变,,但是我们总是感到有一些怀疑,这样重大的政策转向仅仅进行如此小规模的一点调整,能算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一下转到稳健财政政策了吗?

  1998年3月份还宣布中国的财政政策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到6月份宣布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财政赤字一下增加上千亿元,一下增发了1千亿元国债,那一次调整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这一次调整,我们刚才看到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到2005年正式举起稳健财政政策大旗的时候,它的变化不过几百亿元一点要幅度的调整。那要问它的实质意义何在,为什么在实行财政政策重大调整的这一年头以如此小规模的变化来标识我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就实质意义而言,我们只能说进行这样调整的最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昭示政府决策部门的决策转向,标志中国财政政策追求的目标发生变化。

  接下来的问题肯定是为什么这一次政策调整的步子如此之小?在2003年下半年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财政政策要进行调整的讨论,那时候已经意识到实施了6年之久的以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必须退出历史舞台,在当时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们做了如下三方面的分析:

  我们认为如何要进行财政政策重大调整,必须妥善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建工程问题。从98年开始每年发行上千亿元,以至于数千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搞了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周期往往都很长,有一些完工了,有一些尚在建设当中,并且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惟一来源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如果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如果国债停发,那些尚在建设尚未完成的工程可能失掉后续资金来源,搞不好在建工程就要变成烂尾工程。

  二是经济增长的支撑。从98年之后我们一直致力于宣布积极财政政策取得的成效,它拉动了GDP多少多少的百分点,当做成绩宣传的时候是成立的,但是反证的结果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那就意味着如果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如果长期建设国债停发,我们GDP增长速度就会因此而回落若干个百分点,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我们能否容忍,能否承受得起,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将带来就业、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社会矛盾的潜在的威胁。

  第三既得的利益格局。在过去6年以至于7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践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相当一部分机构、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产业,已经把自己命运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命运牢牢挂在一起,有些机构就是伴随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而设置的,有些官位就是和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有关的,一旦积极财政政策宣布退出,长期建设国债停发,这些人的命运,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就会受到威胁,因此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和调整,我们怎么来面对并且妥善的化解?

  对于现行的稳健财政政策,高培勇认为最关键的主线还在于“推进改革”,也就是说“稳健“当中保持“积极”。

  他分析说,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方针可以概括为16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就控制赤字而言,在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制约之下,近几年财政部门也好,整个政府部门也罢,在控制赤字方面难有多大的作为。今年赤字少了198亿,对于3万亿元整个财政收支规模又有什么实质意义呢?

  调整结构,主要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财政收支安排的基本规律是,存量动不得,真正能够有所调整,有所变化的只限于流量,对于流量和存量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大体上能够揣摩出期间的既得利益格局的触动,因此仅仅限于流量层面的调整,也只能在改革的名义下加以实现。

  第三推进改革,相对而言这倒是稳健财政政策惟一有所作为的一个空间,这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逐步确立,我们对于以财政支出的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那样一种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不那么看重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改革促增长。

  第四增收节支。

  所以把这十六个字统统浏览一番,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就是财政部门在贯彻稳健财政政策方面的一条主线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四个字——“推进改革”。财税改革历来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锋官,或者一直起着对整体改革铺路搭桥的作用。

  为了推进改革,财政税务部门近年来已经拿出比较完整的清单,大体可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财政的自身改革,这都是财政税务部门掌控之中的,都是职责所能覆盖的,比如包括新一轮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的完善等。

  第二个层次叫支持推进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内容不在财政税务部门的掌握之中,但需要财政税务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倾力配合,这包括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治疗卫生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

  而在所有这些改革当中,最重要的是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这一次税制改革涉及到12个字“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和严征管”,这不妨和94年16个字比较可知,前面的那次改革是总体推倒重来式的改革,这次改革在上一次改革框架的基础之上着眼于完善的工作,大体都属于技术的操作层面。

  就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言,它涉及到八项内容,从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到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到个人所得税的调整,物业税的开征,城乡税制统一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八项内容的理解,必须联系当前的中国国情才能比较准确把握好。

  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如须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须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发邮件至e-finance@sohu-inc.com,或致电010-62726115

(责任编辑:张雪琴)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