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的引进,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商投资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仅2004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就达到了606.30亿美元。 大量外资的引进,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深化企业改革、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用“市场换技术”问题。原以为通过引进外资,能用我国的广阔市场换来西方先进的技术。但实践表明,用“市场”换“技术”很难。外资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传授先进技术的,特别是外资赖以赚钱的核心技术绝对不会传授给我们。不久前,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披露了一个相当惊人的事实:“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报告指出,跨国公司在投资时,“仅仅将商品产业最没有附加利润的组装环节放在了中国,看中的就是中国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动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了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控制,维持其高进入壁垒,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在我国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以便自主管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通过大量招聘我国科技人才、并购我国科研机构,在我国开展科研开发。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在我国也已经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王春法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利用外资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研究》报告认为,外资企业的产品,对国内现有技术生产的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摧毁,“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想跟他们(跨国公司)竞争就必须购买他们的技术……我们始终在技术创新上难以有所突破”。众多事实已经表明,技术没有换来,换来的只是相对我国水平先进、实际上是外资即将淘汰或即将更新换代的产品。
不仅如此,指望“市场换技术”还助长了多年来存在的对国内企业技术能力的不信任情绪、过分依赖外资提升技术进步的情绪,从而延误了我国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进入我国的一些大型跨国汽车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们牢牢掌控着开发与制造汽车的核心技术,而仅将我国变成其加工组装中心。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汽车引进技术,并没有造就我国本土汽车技术的进步,相反,倒是20世纪90年代属于非公经济的民营企业,对我国自主汽车技术的进步贡献很多。
今天,我们再提“技术换市场”这个话题,并非否认这条道路,而是要反思其中的利与弊,以便使外资更好地为我所用。如果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缺乏自己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权,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大潮中,我们拿什么与别人抗衡?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技术",共找到
198,390,724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跨国",共找到
10,491,422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公司",共找到
264,762,406
个相关网页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