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通用技术公司董事宋宁发表演讲(摄影/孙国梁)
8月7日,在黑龙江佳木斯开幕的“中国企业国际化与中俄新契机”——中国企业家论坛佳木斯峰会上,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董事宋宁作了如下发言。
宋宁: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东道主,各位朋友:早上好。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论坛,这是我第一次到佳木斯来,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个富饶美丽,孕育着希望和收获的地方。 根据这次会议的安排,我主要就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谈谈看法。怎么判断今年中国经济的形式,实际上还有一些分歧。例如,有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出现紧缩的势头,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通货紧缩的通道。又如,认为这次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各方面的负面影响很大,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这些观点,都有一定依据和道理,但并不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
宋宁: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我觉得应该从总体上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今年的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健康的有序的,前一段时间,主要是去年、前年以来的经济运行绷得很紧的状态已经有所缓解,整个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我这么说,有几个标志或者说是理由。
第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的GDP增长9.5%,仍然保持了去年的增速,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实际上这就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成果。我个人认为看GDP指标是很重要的,它的意义,主要是对于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和经济发展的态势有作用。但我不赞成把GDP看得太重,真正重要的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应该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物价水平基本上保持了低位运行,总体物价水平有所回落,CPI上半年只有2.3%的增长,应该说这是一个温和的物价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像钢材、煤炭、水泥等价格,有比较多的下降。这就意味着,从2002年以来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急速上涨所积聚的通货膨胀压力,现在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这是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重要标志。
第三,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的投资只增长了25.4%,比去年同期低了不少,接近正常水平。我觉得,这是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投资的波动,在中国经济的历次波动中都是重要的诱因,几乎每次经济发生大起大落,都是从投资的大起大落起步的。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投资的快速膨胀,往往带来经济过热,并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次宏观调控把控制投资和土地供应的过快增长作为重点,抓住了稳定经济的关键。现在投资增长回落到了基本正常的水平。正常水平就是20%左右,经验证明,只要有20%左右的投资增速,中国经济就会有7%左右的增长。
宋宁:我觉得,上半年投资增长25%这个速度还是高了一点,快了一点,但考虑到这个速度是在前一段超常增速水平上的回落,应该说是已经接近比较正常的水平。回落过快过低也不好,也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现在这样一个投资增长水平,既意味着经济过快增长的适度减速,同时也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适度拉动。从目前情况看,控制投资的力度基本到位,应当保持住,不宜放松。
第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比较多,同时消费增长的速度在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增长了13.2%,这是近几年来同期增长最快的。消费不同于投资,中国经济中一直增长相对比较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象投资那么显眼、那么快,但它是内需的根本,扩大消费是支撑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现在消费在内需中占的比重还相对低,这次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压投资、促消费。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免征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等,进一步增强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所以,消费的增速加快很重要,对整个经济的稳定、对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对外经济继续强劲增长。上半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6450亿美元,增长23%。其中出口3423亿美元,增长30.6%;进口3027亿美元,增长4%。从进出口总额来看,增速也相当快。这里面出现一个新的情况,就是中国今年上半年的进口增速急剧减缓,从去年的30%以上,回落到只增长14%。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问题,但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中国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速减缓是和国内的宏观调控相适应的。由于实施宏观调控,控制了投资的过快增长,特别是抑制了前一段时间房地产、钢铁、电解铝等部分行业的盲目扩张和投资过热的趋势,所以国内的需求增速减弱了,这样就带来了进口,特别是原材料的进口减少,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和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很强,企业加快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外贸顺差相应增加一些,不是很大的问题,而是市场需求变化的正常反应。
第六、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加较多。今年上半年,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达到6200多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1%,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业绩。财政收入16392亿元,增长了14.6%。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个财政收入增速里面,新增收入的主要的来源今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进口增速减缓,进口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包括进口增值税和消费税也相应减收,这一块财政增收的比重在今年财政收入中比去年同期要低一些,但财政收入特别是所得税仍然增加较多,这可以说是由于内部的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带来了税收增加。我觉得这是中国经济发生的一个很大的变化。由于实施宏观调控的引导,全社会各类企业都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中国经济整体的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此外,金融运行平稳,从总体上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大体上和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同时金融改革继续深化、有序推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势态,这就是高增长、低通胀、更趋协调。从现在看,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在9%或略高一些。实现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宋宁:这样一种局面的出现确实来之不易。首先是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正确的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而且收到了明显的、符合预期的成效,抑制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消极因素。这对于保持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由于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经济体系内部的活力增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经济主体对宏观环境变化的反应比较快,在宏观调控的引导下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同时外部环境也比较有利,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回升,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和贸易持续增长,既拉动了中国增加出口,也给中国扩大利用外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几个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给中国经济带了比较快的增长,比较好的效益,同时还能保持比较低的物价水平。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现在中国经济无论是在运行方面还是在体制方面,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方面看还是从可持续发展方面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国际环境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还将保持基本稳定,不宜进行重大调整,但针对新的形势变化也有必要进行适度微调。这是我对政策预期的一个基本判断。
从短期看,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既有老的也有新的。比较突出的,主要是投资反弹的压力比较大。尽管上半年投资的增速回落到基本正常的水平,但从月份看,二季度以来,投资的增速又有逐渐加快的趋势,说明经济体系的内部投资冲动还是很强烈。同时,与此相关联的问题就是经济运行仍然比较紧,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局面虽然不同程度有所缓解,但并没有根本的改善。例如,铁路运输的请车满足率不到35%。有煤炭也运不出来,你去申请车皮没有,这不是铁路部门卡你,而是他确实没有能力满足你。去年全国发电能力增加了不少,今年电力供应总体上还是紧张,拉闸限电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说明,现在整个经济仍然处于一种紧运行的状态,仍然存在着经济增长加速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能改变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重视的新情况。比较突出的是银行的存差加大问题。由于控制信贷和土地供给,社会总投资的规模扩张趋势,商业银行的存差持续增加,这样银行的经营压力也随之加大,大量资金沉淀下来,贷不出去了。有些盲目投资的贷款项目可能本息都收不回来了,银行潜在的金融风险也不能忽视。现在银行、包括企业面对的问题,已经跟20年前不一样了,其实不是担心没有钱,而是缺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投资项目。一方面各地普遍存在扩张冲动,投资反弹的压力还是很大;另一方面存差很大,资金富余,金融资源闲置较多,这对于实施宏观调控似乎是一种两难的选择。要控制投资就必须把信贷规模控制住,不能再把信贷闸门放得太松;而控制贷款规模,银行的存差就会继续加大,这也有一定风险。从外部来看,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增强的趋势,对中国的出口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这些问题说明,现在宏观调控也到了重要的关头,如何应对新的复杂局面,对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运用好各种政策工具,是一个新的考验。我们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收入与消费政策,形成既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能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新的调控格局。人民币汇率前不久小幅升值,这种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现在没法判断近期人民币会不会继续升值,还会升值多少,实际上这也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宋宁: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我想就中国经济的增长谈谈我的观点。中国企业国际化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多,农村居民收入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大的问题是改变农村面貌,最难的问题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就业,增加收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业特别是制造业就业,就必须为全世界生产,这即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必要。但是仅靠低成本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也是不行的。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创造,我们在国际分工和产品价值链中就只能处于低端,只能得到加工工资,难以获得创新利润。
随着工资水平上升,竞争优势也会丧失。同时,大量搞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还面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这是一个很硬的约束。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中国企业要走国际化道路。中国既然要为全世界生产产品,当然要去全世界寻求原材料。要突破环境资源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消耗,增加产品附加值。有人说,中国的发展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们每年那么多的出口,实际上是为外国人生产,是满足外国人的消费需求。我国出口的产品里有劳动力成本,也有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这些原材料和能源需求,就要通过进口解决。因此,在中国本土生产所需的资源实际上最终消费并不在中国本土。中国虽然是原材料的消耗大国,但中国不是资源消费大国,我国人民对资源的消费水平还是很低的。但是我们通过大进大出的转化给我国农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是要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和高效益的发展。
宋宁:总的说,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在全球配置资源,把产品卖到全球,在全球寻求资源。这就需要企业成为国际化企业,学会开发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们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才有更大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我们集团有50多年从事国际贸易的历史和经验,是新中国最早的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在思考自己提升国际经营水平的发展路子。我在这里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思路,总体上讲,就是扩大在海外的工程承包规模,带动中国国内的成套装备和技术出口,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就是用在海外的工程项目投资换取国内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第三条是发挥我们的优势积极引进国外产业的先进技术,通过海外的收购和战略合作,引进原创技术,提升国内的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水平,形成出口装备和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形成出口装备和承包工程与换取资源的良性循环。这既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也是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愿意和各位企业家合作。 (责任编辑:骆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