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举行的三峡博物馆票价听证会遭遇意外尴尬——半数听证代表缺席。最终,邀请的25名听证代表只有14名到场。原定上午9时开始的听证会,因此而被迫推迟半小时。听证会主持人、价格申请方早早就座,新闻记者席坐满了文字和摄影记者,惟有听证代表席“人丁稀少”,几乎有一半的位置空着,显得十分醒目(8月11日《新京报》)。
如今,在公众要求公开、公平、公正之民主呼声日渐高涨之下,社会上各种各类的听证会多了起来,至于听证会的功效,实在让人不敢恭惟。笔者以为,三峡博物馆票价听证会半数听证代表缺席恰恰是“逢听必涨”的尴尬。
据悉,中国三峡博物馆近日在重庆隆重开馆,这是目前西部地区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它展现了灿烂的三峡历史文化和三峡工程移民历程。从馆藏文物及展览内容上看,三门峡博物馆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公众理应享受到政府所提供的参观服务。
应当承认,由于具体国情和社会财政状况不同,博物馆的境遇大相径庭。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有来自政府投入、社会赞助、自我发展等三方面的雄厚资金支持,因此大多数是免费的。而我国的博物馆运转经费除财政投入外,只有依靠门票,容易出现凭运行成本来决定门票高低的情况,对此公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说到底,“门票依赖症”的背后是经济不发达。但让老百姓“纳闷”的是,政府郑重其事把群众代表请过来参政议政发表意见建议,至于他们对票价运行的意见建议,在政府决策中到底有多大份量?听证会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走过场”?他们心里根本就没底儿。
事实上,现在许多听证会都陷入了“逢听必涨”的怪圈,听证会成了涨价的前奏和信号,成了涨价所必经的且毫无实际意义的一道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听证代表是“可来可不来,来了也白来”。而且三门峡博物馆票价听证会“主办方除书面通知外,根本没有和代表直接联系过,更没有通过电话确定代表‘否能参加’”,主办方的意思是明摆着的:我通知你了,你愿来就来,不愿来就不来。更为糟糕的是,“到会的14名代表中至少有5名属于利益相关的文博、文化和教育系统”。按规定,这些人应该回避,或只能列席,不应被邀请为正式听证代表。这种不合理的代表构成,足以验证主办方对待民意还有多大的诚意。
听证的结果也恰恰印证了人们的预料:尽管大多数到会代表都提出,博物馆是政府投资的公益事业,不是经营机构,“三重门票”不合理,建议降低门票价格,多数人反对涨价,但最终物价局公布的门票价格方案还是按照申请方的“既定方针”出台了。这种结果,还有谁能说听证会不是个形式?怎能不令公众心寒吧?
听证会不是通气会,更不是认证会。听证会贵在于真听,重在于真用。公众不是政府行政的道具,政府的定论要来自群众的公论,听证要保证民意的真实表达,并真正进入政府决策。民意不可辱,违民意者失政基。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