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事实的固定汇率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转变,必然会使得人民币汇率有一定幅度波动,7月21日以后人民币汇率行情就是这个事实的反映。 从此,习惯了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做生意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浮动的风险,而要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则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处于很低的层面,目前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总成交额占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到2%。据统计,2004年全球柜台衍生品成交总额是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9.7倍,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被推倒了风口浪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央行:积极建设金融衍生品市场
事实上,央行早已认识到了金融衍生品对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性,在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短短的几天内,央行领导多次表达了加强金融衍生品建设的观点。
7月25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商业银行在远期结售汇业务方面的竞争还不太普遍,目前只有7家银行可以开办,今后这项业务的覆盖面会扩大;外汇市场今后还会出现其他一些有关外汇的衍生工具”。
7月28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目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已推出远期结售汇的风险管理工具,这为发展外汇市场上的衍生工具创造了条件。现在推出外汇衍生工具的工作处于积极的准备阶段,相信日后外汇市场会出现其他的外汇衍生工具,如期权。”
8月4日,央行发布的2005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醒企业要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银行部门要学会运用衍生工具来管理风险,向企业提供更多和更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为今后发展外汇市场上的各种衍生工具创造条件。”
而在8月9日和8月10日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银行接连向外界公布了两项外汇市场改革的重大举措。8月9日,央行宣布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8月10日,央行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外汇市场有关问题的通知》,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增加了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进一步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8月12日,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推动货币经纪公司的设立。规定货币经纪公司只能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关外汇、货币市场产品、衍生产品等交易的经纪服务。
央行短时期内的种种举措,增加了外汇市场上品种和交易主体,改变了目前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单一、交易品种少、缺少金融衍生品、交易方式非市场化的局面。而批准成立货币经纪公司这样的中介公司,又使得外汇市场价格发现、提高运行效率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扩大,央行以及银监会会有更多的积极举措来发展外汇市场,而更多的品种和交易主体将会进入市场。
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不够丰富
小张所在的公司是专门负责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三个月前他负责的项目——在孟加拉国建设的电站取得了项目资质,但是,在前往孟加拉国进行投标之前,公司对项目打起了退堂鼓。原因是汇率的风险太大——其一,孟加拉国货币单位达卡在过去的十年中贬值了20%;其二,人民币币值刚刚在不久前进行了微调,此外人民币的汇率开始有管理的浮动,小张认为,这个项目要用三年时间的建完,汇率风险太大,更重要是没有适当的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当人民币放弃盯准单一美元后,所有涉外部门在今后财务决策中必须要考虑到汇率浮动给企业经营带来的不确定性,最大可能地锁定风险。
中兴公司证券财务部张双庆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汇率风险是针对远期收汇而言的, 在国内因为没有外汇期货,只有做远期结售汇,。然而国内银行的远期结售汇还是实盘交易的性质,换句话说,就是现在企业手里要有等值外币才能做。这种方式对于未来的外币现金流动的避险作用有限。
他举例说,企业预计10月份有一笔美元收入,但是只是预计,手里没有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没法直接操作远期售汇来避免到时的汇率变动。而在国外,最直接的工具就是远期外汇期货和期权。“就以刚才的例子看,企业可以在外汇期货市场卖出10月美元(跟预计收入的美元一致),只需用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而期权则是以交纳一定的期权费,获得在10月以约定价格卖出美元的‘权力',但到时则可以选择卖出,也可以选择不执行期权。”张双庆解释说。
由于人民币还没有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要形成针对人民币的外币期货和期权市场还需时日。但张双庆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有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选择当然是好事。”特别是人民币开始逐渐浮动化以后,企业对于外汇风险必须作为一个重点领域给予重视。“每种金融工具都有其各种的特点和成本,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需要来选择,没有一个统一的最好的选择。就目前市场而言,如果能尽快推出外汇期货期权,当然是给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提供更多的选择。”
银行: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新的机制下,未来汇率变动的波浪将越来越大,央行领导人公开表示将扩大银行外汇衍生产品的覆盖面,同时要求银行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更多的避险产品吸引企业。
8月9日,央行宣布扩大外汇指定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
然而面对央行的种种举措,商业银行的反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积极。民生银行金融同业部高级理财师郑翔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和掉期业务,是企业将风险向银行转移,而银行却欠缺对应的风险对冲工具,因此实际上企业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完全由银行来承担。
郑翔介绍说,银行普遍采用的风险对冲工具是即期和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市场,但是现在在国内,无现货交易背景的即期交易没有放开,客户必须有即期结售汇背景才能去做。而NDF市场是否合法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确定。因此企业进行远期结售汇和掉期交易,银行没有办法将企业转移来的风险进行对冲,因此不敢轻易大规模的推出金融衍生产品。“银行要想规避风险主要手段就是价格发现和风险对冲,但是现在央行的政策只允许银行进行价格发现,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家买一家卖,银行负责给它们进行配对,这样的成功率不高”郑翔说。
郑翔表示,企业对短期结售汇和掉期交易的要求很大,远期结售汇和掉期业务也会因为银行要承受过大的风险而不可能大规模的开展。“但是既然放开了限制我们也肯定会去做这个业务,折衷的办法就是确定一个风险敞口,超过了这个警戒线的就不做了。同时继续观察,看国内同业银行怎么做,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来。”
央行的难处:寻找一个两全的平衡
郑翔所说的NDF市场,主要是针对有外汇管制的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衍生出来的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也是国际游资炒作人民币的主要方式。但是,NDF市场是一个离岸市场,尽管对人民币币值并没有实质、直接影响,但是可以显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与压力。
NDF一直是中国外汇管理政策中的一个灰色地带,既没有相关政策明确禁止国内银行从事NDF,也没有允许国内银行进行操作。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办NDF业务的银行都是在香港或新加坡有分行的外资银行
央行之没有放开NDF市场及无实务背景的即期交易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因为这样有可能导致结售汇量大增,热钱大量涌入从而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NDF只是香港和新加坡的一个小市场,如果我们自己的外汇市场做起来的话,NDF也许就不存在了。要由我们来主导他们,而不是我们被他们带着走。”郑翔对记者说。
一方面,如果放开外汇期货、NDF市场、无贸易背景即期交易等业务,针对人民币的投机活动可能会找到肥沃的发展土壤,而另一方面企业要求有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银行需要足够的风险对冲工具来对冲企业转移来的风险。这就向央行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开放市场,在企业与银行规避汇率风险同规避热钱大量流入的风险中寻找平衡。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