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地区目前存在大规模的贫困带。”根据这份报告,在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272.6万贫困人口。“环京津贫困带甚至与西部地区最贫困的‘三西地区’(即定西、陇西、西海固)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8月18日《新京报》)
改革开放初期,环京津地区与京津二市的远郊区县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但2001年,环京津贫困带24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3、1/4和1/10.根据我国目前的贫困标准,河北省与京津接壤的6个设区市中,32个贫困县的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占该地区总面积的63.3%;北京地区农民收入人均7000元左右,而环京津贫困带的农民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
看到这一报告所披露的数据和事实,很多人感到震惊。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那些大都市所邻近的区域,往往会自然获得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所带来的惠泽。然而,在享有诸多政策和资源优先条件的环京津地区,竟然出现了这样大面积的贫困带,的确发人深省了。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一贫困带的形成和持续存在?京津的超常发展,是否在客观上抑制了周围地区的正常发展?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京津这两大都市是否挤压和侵占了周边地区的经济资源?
环京津地区为了保证首都北京以及天津的发展,为了维护生态平稳和保证京津地区稀缺而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保障首都和北方大都市的生活资料供给和社会稳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已付出了巨大代价,做出了很大牺牲。像河北省这样在距离首都不到100公里的区域内,还存在着大面积贫困化地区的现象。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自然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和人为因素。
比如环京津贫困带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天往往干旱少雨,夏天又常有洪涝和风暴侵袭,是极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破坏并且难以得到恢复的地区。
环京津贫困带地处京津冀众多城市的上风上水位置,是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城市供水水源地、风沙源重点治理区。为保护首都和天津等城市的水源并防止风沙危害,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不断提高水源保护标准。作为京津的水源地,为给京津提供充足、清洁的水资源,这一地区就必须大规模压缩工农业用水。
此外,环京津贫困带是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切割最严重,也是体制性障碍最突出的地区。众多政策措施作用互相抵消,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说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战略目标,需要确保建设首都北京和北方大都市天津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不得不做出暂时牺牲局部地区利益的决策,让京津成为“抽水机”,那么,在北京和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的今天,周围地区不能也不应当继续以牺牲自身发展时机和区域利益的代价,来支持它们的超常速发展。
反之,北京和天津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华北地区“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充分发挥两大都市的经济辐射和发展扩散职能,更多“反哺”和回报周围那些曾长期默默承受大都市超常发展之负面效应的区域,在京津冀行政区域内探索创建“双赢”或“多赢”的区域间协作发展机制,进行资源优化组合配置,分工促进环京津贫困带地区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