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袁 元
“经济现代化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赢家将会垄断世界市场、控制世界资源、掌控世界规则、操纵他国命运;而输家则是市场被人占有、资源被人利用、观念被人引导、前途被人控制”。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简称《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这样向《瞭望新闻周刊》描述对于经济现代化的认识。
不同于研究发展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何传启和现代化研究中心选择了一个更大视角,即从现代化角度来看经济的发展。摆在记者面前的厚厚一本研究报告中,汇集了他们对世界经济现代化的300年时序分析和8个截面考察,以及对131个国家52年的定量评价。
在纷繁的数据中,最夺人眼球的是这样的结论: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名列前茅,但经济比重相对不高,经济质量中等偏下,效率差距为24~73倍;与世界大国比较,中国经济效率相差100年,经济结构相差100年,经济水平相差100年,绝对速度相差15倍。
当中国经济越来越受到外界异乎寻常的赞誉时,这样的结论如同一盆冷水,令人清醒。
如何衡量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如何判断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水平?何传启引入了两个层次的比较空间中。一个是世界经济的范畴,旨在识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以及角色的变化;另一个则是与世界经济大国之间的横向比较。何传启选择了2001年各经济体的表现展开了分析。
要刻画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形象,可以从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和世界比例、中国经济水平的世界排名和世界差距这4个方面着手。
何传启告诉记者,在研究中,他们选择了GDP、GNI、进出口、工农业增加值、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劳动力、人口、耕地等十多个指标,比较的跨度涉及从1960年到2001年的30多年。分析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和所占比重,可以掌握中国经济的规模特征,从而了解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具有真正世界影响力的在于中国的市场潜力、能源和农业等。由于中国人口和劳动力规模排名世界第一,所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这意味着潜在市场巨大;能源消费排世界第二位,比重超过10%;农业增加值位居世界首位,所占比重超过10%,由于人口世界第一,所以中国农业政策对世界农业经济影响很大。制造业、进出口的世界比重虽然不大,但上升比较快,进出口总量排名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也位居世界第三位,正在形成世界影响力,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对世界影响的扩大。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名比较靠前,但多数经济指标的世界比重并不高。例如,2001年GDP和GNI的世界比重不到4%,比1960年的世界比重还低一些,排名也与1960年一样,这说明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也不应高估。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规模特征反映了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那么,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水平特征则可以反映中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
何传启分析说,中国经济质量的世界排名,大体处于中间偏下的位置,这与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的前列位置是不同的。尽管2001年中国经济效率指标的世界排名,大大高于1990年和1980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和GNP、工业生产率、人均制造业和因特网普及率等5个指标也已排名世界第70名以内。但是,全员劳动生产力、能源使用效率、人均国际贸易、农业劳动力比重、服务业劳动力比重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等6个指标仍排名世界第80名以后,这是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而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GDP比例)的世界排名为第117位。可见,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
而中国经济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则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得到反映。
2001年,中国经济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相对差在24倍到73倍之间,绝对差在32000美元到83000美元之间。2001年中国经济效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在8倍到26倍之间。中国劳动力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农业劳动力比重的相对差距达到13倍,服务业劳动力比重的相对差距为2.6倍。中国产业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农业增加值比重的相对差距为8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相对差距约为2倍。中国人均国际贸易量的世界差距非常明显,相对差距达到46倍。
在另一个比较层次中,何传启从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水平和经济速度等4个角度向记者展示出中国与世界经济大国的此消彼长。
从经济效率来看,2001年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其年代差,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的差距超过100年,与法国和德国的差距超过70年,与意大利和日本的差距超过40年,与巴西和墨西哥的差距超过20年。
从经济结构来看,2000年中国产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913年和英国1870年相当;2000年的就业结构,大致与美国1870年相当,比英国的1820年还要低。
从经济现代化水平来看,2001年中国经济现代化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16%~22%。综合年代差为,中国与美国和英国的差距超过100年,与德国和法国的差距超过80年,与意大利和日本的差距超过40年,与巴西和墨西哥的差距超过30年。
从经济增长速率来看,尽管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超过美国,但是年增长量却小于美国。2000年,中国人均GDP年增长量为58美元,美国人均GDP年增长量为851美元。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2000年,中国与美国人均GDP的差距扩大了793美元,与日本扩大了914美元,与英国扩大了772美元。
因此,何传启将中国经济的比较特点概括为:世界影响力比较大,国际竞争力比较小。因为,虽然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但经济比重不高,经济质量、经济水平、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和绝对速度差距明显。
何传启认为,差距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中国经济发展曾经历了两次中断和倒退,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现代化倒退了20年左右;第二次是“文革”前后。改革开放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先进水平的相对和绝对差距都在逐年拉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水平开始恢复,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但由于我们增长的基数太小,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21世纪前50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将是全球化和知识化条件下的经济现代化,中国有5个方面的竞争优势:有民族复兴的强大社会基础;规模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规模世界第一的潜在市场;规模世界第二的科技人力资源;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资料:“运河战略”十大建议
怎样在未来50年里完成别人300年走过的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运河战略”。何传启解释说,我们不必重走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后知识化的路,可以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两个阶段间开辟一条“经济运河”,使新工业化和知识化协调发展,这样就有可能大大缩短现代化进程。实行这种战略后,预计我国经济现代化将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纪末进入前10名。
《报告》提出10项建议:一是组织研制和实施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地区经济现代化量化目标的路径图;二是在21世纪前50年以提升经济质量为重中之重,实现经济战略的两次转型,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是在21世纪前30年完成新工业化和信息化,实现工业化模式的六个转变;四是在21世纪前30年基本完成经济基础设施现代化;五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完成产业结构和十大产业的战略调整,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六是持续推进流通、消费和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分配公平性;七是持续控制和缩小经济不平衡性,提高经济协调性;八是完善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宏观基础,组织汇编国家经济法典,制定国家经济信息透明法,建立国家经济政策评估中心和组建国家小企业服务局;九是培育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微观基础;培育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家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经济竞争理论研究,5年培训百万企业家;最后是改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环境。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