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安邦财经论坛第四期,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机会与困难并存,以下是嘉宾的精彩观点
主持人樊震:就事论事,我们先从一个非常热的案例谈起,中海油在经过持续的马拉松后,本月初宣布退出竞购优尼科公司,请三位嘉宾谈一谈评价一下这个事件,中海油失败的原因是哪些,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有哪些?
吕立山:这个根据媒体报道,我们都能看到中海油主要的失败的原因可能就是政治的一些问题,政治的压力,这个在美国来说,应该说这个政治的压力可能反应了美国老百姓对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一些担心,一些怀疑,这个情况下要并购一个美国大的公司,是要通过美国政府的一些批准,这个是很必然的。 也包括反垄断法的一些要求,但是这个问题应该不大,因为这个优尼科占全球油气行业1%而已。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涉及到美国国家关键的一些利益的问题,在这个情况下,就是美国政府可以做一个审查,但是在这次情况美国国会他们有一个法案,就是宣布这次的案件,这次的交易就算是涉及到美国国家关键的一些利益的问题,所以要求根据法律规定,就是要求美国政府在这方面要进行一些审查。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虽然有很多专家认为这次交易应该没有问题,可以通过,但是要拖时间,这个可能优尼科找一个原因,找一个借口不接受。虽然他们报的价格比较高,这些可能是主要原因。
李耀: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一开始就谈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我们跟美国朋友和中国的同行在一块。我们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从技术角度来讲,整个来讲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代价,从整个双方的积淀来看的话,对于中国企业形象的认识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偏差,这也就是说刚才吕先生所讲的,美国无论从国会还是一般民众的非常负面的看法,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在整个收购过程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两种非常非常对立的精彩的这样一个积淀,或者说辩解,一个是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讲到的“美国人应该明白,整个收购推动的就是我傅成玉,我受到董事会全权的授权,我是完全职业化的企业家,我们收购优尼科惟一的目的就是商业的成功,美国社会将逐步认识我,而且逐步认识到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化的中海油。”
相反美国的大报小报新闻周刊等等一些主流的报纸,都是反反复复出现美国议员的声明和抗议,完全是针锋相对。比如说他们说中海油的70%是政府所有,中海油收购的资金来自国有银行政府的补贴贷款,中海油的管理者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政府的省长,目前的收购实际上违反了自由市场经济不平等竞争等等,就是这个非常针锋相对的一个辩论,看得出双方的文化冲突,认识上的冲突,一览无余。
贺军:两位的观点我很同意,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实际上中国中海油这次在竞购美国优尼科当中最后退出来,这可以作为整个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浪潮当中的一个,我觉得虽然失败了,但是也是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个浪潮之中,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体系,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国家,还有这么一个大的经济体系,它更加深入地参加全球化过程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冲突和摩擦,作为一种体现就是一个公司收购一个国家有代表性企业的时候遇到的失败。
这个事情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个人的看法是我觉得这个,我看的积极面比较多一些,中海油虽然失败了,但是它通过这种辩解,通过刚才讲的我们不断参与的过程,受到了国外的反对大家有这么一种讨论有一种交锋,这时候中海油实际上从公司的声誉,让世界接受中国的公司,这方面它还是有很多的收获的。比如说在股价上我们看到傅成玉最后讲我们虽然撤出来了但是我们的股价上涨了,逐渐强大的中国的实力,还有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我觉得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那么经过这次失败以后,可能大家对这个过程会更加接受一些,更加适应一些,你第二次来就不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了。
吕立山:这个我插一句,我完全同意贺先生的说法,再举个例子,过去几年就是有华为公司在美国被指控侵犯思科的产品,他们就有这个想法,这个时候是不是对华为的声誉有负面影响,因为他们被指控侵犯了知识产权。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此之前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没有听过华为这个公司,但是在此之后他们都知道有这个公司,所以在这方面也应该说提高了他们的声誉。
李耀:这个非常重要,刚才吕先生和贺先生讲,走出去应该是历史进化的一个阶段,就是讲一个里程碑,说明了中国的经济二十多年到现在确确实实出现一个转型,就像三四月份亚洲经济评论上有一个文章,就是说在转轨,以前大家不会提这个,现在确实开始提,而且像吕先生讲,以前不知道华为,但是通过一段时间,通过这样的事件,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公司。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