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审计报》报道,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日前在审计署机关2005年度集中整训大会上,从五个方面归纳了审计面临的好形势,同时也指出: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化,对一些问题的揭露、定性、处理的难度更大。当审计发现重大问题,特别是发现重大案件时,调查取证的难度越来越大,反审计的手段越来越高明。涉及到部门权力的问题、深化改革问题、责任追究问题时,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处理越来越难。有些问题,不是违法的问题,是使用权力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问题。
还记得今年6月28日下午,62岁的李金华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时的情景。报告指出,38个中央部门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中查出违规金额达90亿元。李金华当时对记者说的话很动情也给人信心:"在工厂几千人艰苦奋斗一年,利润也就是千八百万,那是很不容易的,可是一到国家机关,我发现有些资金一出手一流失,那就是几千万,几个亿,十几个亿,那我心里很不平衡,一度很气愤,审计是有这个能力触及这些问题。"(《新京报》6月29日)
可是今天,从李金华对自己部下的集训报告里,我们明显看出审计工作正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这里面既有人的因素,也有体制的因素。
多年来的审计风暴,已经把审计部门和李金华们夹在了夹缝中: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审计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对审计的期望值也很大;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越来越难以单兵突进。
怎么样才能解放李金华们?惟一的办法就是用公共财政管好政府的钱袋子,从根本的源头上防止政府乱花钱。
为什么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层出不穷触目惊心,却往往无法查处无法定性?根本在于我们还缺乏一个良好的公共财政体制。现行财政体制基本上还没有摆脱秘密财政的嫌疑,行政部门自定预算自己花,人大审议往往只是走过场。而行政部门的权力又往往集中在个别人手中。于是,几亿、几十亿元巨资,可以仅仅根据一些官员的意见而随意改变用途,给各种违法违规活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各种为小集团谋利而又很难定性的政绩工程就是花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福利的典型。根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到“九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浪费损失大约在4000亿到5000亿元。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政绩工程和腐败给社会造成的浪费和伤害是最大的。(《了望东方周刊》8月30日)
另据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在8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指出:“中国现在每年用于类似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在各个国家当中倒数第一;而用于行政、豪华性公共建设的公共投入在GDP当中所占的过高比例却是世界第一。”此外,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每年公款吃喝2000亿元,公车消费3000亿元,公款出国2000亿元,还有数不清的公款用于官员读文凭买文凭。对于这些明摆着的腐败,基本上也都无法定性也无法查处。
除了建立民主的公共财政体制,别无他途。公共财政的本质是民主财政。重大事项、重大预决算都要由人民或委托其代议机关自己做主,并向全社会全面、详细公布,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审议和监督。政府只有执行的权力,没有越俎代庖代公众做出决策和随意变更决策的权力。这是解放李金华们的必由之路,更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崔宇)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李金华 审计 民主财政",共找到 1,355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