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欲转型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在进行种种努力,其中的方向之一就是获取券商牌照。但这个方向可能并不通畅。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对旗下托管券商先后提出“新设重组”方案,意欲借此承接券商牌照,但被财政部予以否定。
不过,资产管理公司又在重新酝酿“交叉收购”方式,即相互收购分别托管的券商。这种方式也被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交叉收购一旦成行,或许将打开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投行的大门。
争夺闽发
被关闭的闽发证券的托管方是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在整体重组和分立重组都难以实施的情况下,东方向证监会和财政部报送了“新设重组”闽发证券的方案。
具体来说,即由东方控股设立新的证券公司,然后收购闽发证券的经纪、投行业务,闽发则用这笔收入对自身剩余债务进行清算,之后破产关闭。
闽发证券北京管理总部人士称,“当时东方满怀信心,期间包括中信证券等虽然也表达了欲收购闽发的意向,但都被东方拒绝了。”
中信证券高层也表示,当时确实因东方有意借此获得券商牌照,因此中信的收购未能成行,而且从当时的态势看,东方有可能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第一个获得券商牌照。
不谋而合的是,据闽发证券内部人士介绍,华融方面对于德恒证券、恒信证券的重组也提出过类似的方案。
但方案遭遇了现实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资产管理公司尚未被明确允许由政策性业务向商业性业务转型,目前没有对外投资权限;另外,作为由财政部全额注资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并没有多少自有资金,收购资金无疑需要获得财政部支持。
但东方和华融的方案分别被否定。之后,一位接近闽发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华融方面现在有意收购闽发证券,一直在与闽发证券方面沟通。
对此,闽发证券清算小组的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不确定,最终要等证监会的安排。对于处置券商,证监会的指导意见是‘公开市场化’,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华融福州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表示,“收购”一说并不准确,而且现在也没有接到总部的通知。但他指出,这一说法应该源自最近财政部召开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会议,当时有人提出对资产管理公司托管的券商重组可以采取“交叉收购”的方式,以规避“自己托管自己买”所带来的资产价值被无形降低的风险。
他并不愿意透露会议的具体内容,只是表示“交叉收购”现在是否进行还没有确定。
业内人士指出,在托管券商之后,一直想做大投行业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并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证券公司,即使“交叉收购”也是收购实体,而通过交叉收购的方式统一下放证券牌照也有可能。
两部委“泼冷水”
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急于获得证券牌照的想法,银监会和财政部并不认同。上周,银监会负责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一部主任阎庆民公开表示,并不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行转型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财政部的官员亦向本报表示,“资产管理公司获得券商牌照时机尚不成熟”。
财政部人士指出:“东方的方案被否决一事,其实已经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了,但现在出资人和监管机构的态度都没有明确,后续操作就更无从谈起了。况且财政部是不可能只对某一家公司开口子的。”
而且据闽发证券和德恒证券内部人士的说法,东方和华融都已经无法参与各自托管券商的收购。
阎庆民的谈话主要是,现有券商在证券发行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方面都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资产管理公司在这方面无法与之进行竞争;资产管理公司尚未建立起持续的资本积累机制,资本实力较为薄弱;投资银行业务一直不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业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业务记录很少,信用等级较低;加之需要有经验有资质的团队支撑,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短时间难以转变为投资银行。
在他看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定位于一种在职能上介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金融服务性企业,其业务范围应该包括财务顾问、咨询、企业并购策划、托管、资产受托、企业资信评级等,其中企业资信评级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尤其具有优势。
财政部人士的观点也是这样。他表示,按照财政部的思路,资产管理公司下一步如何发展是要以政策性业务的完成与否为基础。在现阶段政策性业务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必须要以政策性处置为核心,兼具向商业化发展,“如果自己本分的事情都没做好,还提其他什么新业务?”
这位人士同时介绍说,尽管2004年初国务院授予四家资产公司开展三项新业务的权限:委托代理处置不良资产、商业收购不良资产、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不良资产项目进行再投资。但对于利用资本金再投资是有限定范围的,再投资不是风险投资,而是在处置环节中为提高回收价值而追加的投资,必须保证它能获得合理回报。
“必须是在100%的把握下,保证投出的钱不是打水漂。如果在执行当中,发现项目不具有投资价值,必须及时予以撤回,否则就要追究责任人。投资券商显然不是在允许动用资本金的范围内的。”他明确表示。
但为了尽快获得证券牌照,资产管理公司依然在尽力争取。
在7月刚刚结束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年中工作会上,除信达未公布会议内容外,其他三家已披露的会议纪要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它们觊觎已久的“投行梦”,其中华融对于转型大投行业务的思路最为明确,声音也最为坚决。 (责任编辑:张雪琴) 搜狗(www.sogou.com)搜索:"4",共找到 126,926,780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