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天津等8个省份及400多所高校,因为“多年不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受到批评,教育部已经下决心和财政部联手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尽管从上周末起,一些省份和高校闻风而动,但是,被教育部负责人称为“比天还要大”的国家助学贷款要真正落到实处,仍有“登天”般的难度。
据说,“大学生信用太差”是落实受阻的要因。有的银行甚至称,助学贷款出现了百分之三四十的“违约率”;而根据“违约率达到20%有权停止贷款”的信贷风险管理规定,银行停办助学贷款业务理所当然。在“点名”压力下,9月3日,国家助学贷款实施6年多来,黑龙江第一次有贫困大学生领到5000元助学贷款,但媒体报道仍抓住诚信大做文章,让人为贷款银行的“大局意识和无私奉献”感激涕零,而对“失信的一代”只能“恨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可是,有关部委为何把板子打到8个省份及400多所高校身上,乃至到了“翻脸不认人”的地步?想来自有道理。
对于大学生信贷的诚信问题,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8月29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有明确说法——“从宏观上判断,现在还不能说大学生不诚信。因为最早的助学贷款是从2000年开始,8年的贷款期限,到2008年才开始还款。目前还没有到2008年,还不能说大学生不诚信。”
那么,百分之三四十的助学贷款“违约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大学生严重的诚信问题是不是出自“微观”?工商银行贵阳中西支行的统计显示,贵阳中医学院的学生违约率高达95%以上,而经查实后,真正违约的不到5人;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的调查显示,该省农行系统发放的助学贷款中,实际违约率仅为0.68%。一份调查据此认为,“考虑到大多数学生还未进入还款期,这一数据可能比实际违约率小,但也不会偏离太多,更不太可能达到甚至超过20%。显然,助学贷款的风险被夸大了。”在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措施保障银行利益的前提下,银行放贷仍不积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为何要“妖魔化”大学生信用而夸大助学贷款风险?说到底,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不愿意贴息,而经办银行则认为这是“政府请客,银行埋单”的亏本买卖。
其实,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国家来说,作为高校收费改革重要配套措施的助学贷款,意义重大。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实施,涉及全国1?5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停贷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成本,要比一些地方政府和银行做了所谓“亏本买卖”严重得多。在落实助学贷款政策不力的情况下,有关方面能否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着手,比如进一步核算高等教育成本以减轻学生负担,扩大对品学兼优者的无偿资助力度等等。
(责任编辑:崔宇)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助学贷款 信用",共找到 14,090
个相关网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