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网上支付 看上去很美
 BUSINESS.SOHU.COM   时间:2005年09月05日14:06   来源:《电子商务世界》      作者:段勇峰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热点排行 进入财经社区 相关新闻:
 

理财上海建筑结构师的月薪 也说加薪成功之经验 说死也不去大城市的理由
股票历史上著名的名贵王冠一览 揭露日本车惊人内幕(组图) 五年大熊为造几千名富翁?
评论年三十不放假 我猜大有深意 津巴布韦是中国"殖民地"? 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
数码赵本山春晚小品提前揭迷 600块钱也能买彩屏手机? 手机评选第1期获奖网友名单揭晓
财富小窍门,订阅家庭理财!     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美国当地时间6月20日,国外媒体爆出Google可能于2005年秋季推出名为“Google Wallet”的电子支付服务,借此与eBay的PayPal业务展开竞争。受此影响,eBay股价在一天内下跌了近2%。

  没人会质疑“支付”的价值。当初PayPal 的市价高达25亿美元,而如今Google只是放出进军电子支付的风声,就赢得了2%的股价上涨。诱人的投资回报吸引众多厂商纷纷试水,网上支付市场引来了空前的关注。

  然而,一切朝阳产业的发展定律是,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有机会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但越早进入市场就意味着要犯越多的错误,承担越多的市场成本。如果说国外厂商凭的是“财大气粗”,那国内的网上支付厂商凭什么生存?别人能挣到的钱,我们是否也能挣到呢?

  在任何一场商战中,技术都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杀手锏。社会背景的不同往往会使同一种技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国内电子支付企业近身搏杀的时候,美丽的前景逐渐变淡,而藏在其身后的“不美”开始逐渐显露。比如愚蠢的价格战、互挖墙角,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比如存在安全隐患的支付模式……

  当我们正视这些问题时,网上支付的现状才能真正浮出水面。

  支付模式,

  PayPal带来一片春光?

  本刊记者 段勇峰

  年初,有业内知名人士说过,“2005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支付年’。”如今看来,被他言中了。

  “2005年4月7日,从事多元化电子支付应用及服务的提供商通融通公司推出YeePay电子支付平台,进军国内电子商务支付战场。”

  “2005年5月12日,云网正式推出企业级在线支付系统支付@网。”

  “2005年5月20日,网银在线携手VISA国际组织共同宣布,在中国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市场推广‘VISA验证服务’信用卡安全支付标准,期望提高在线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中国电子商务支付的春天来了;长年制约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绊脚石”被踢开了;在线支付工具的出现,彻底引爆中国电子商务的全面复苏了。

  一时间各大支付平台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有的以在线交易笔数为噱头,有的以自身平台的安全性为噱头,有的以自身和银行的坚固关系为噱头,不一而足。总的信息是告诉业内,用他们自己的平台是最好的。

  如此的市场竞争似乎是中国特有的,有什么“热闹”大家都是一窝蜂而上,何况这又是个“现在疯狂烧钱,将来坐地收钱”的行业。

  国内市场所谓的“金矿”,往往是地区差造成的。什么最赚钱?就是将发达地区的商业模式顺利迁移到不发达地区,引领潮流抢占市场先机。

  在线支付正是如此。中国的金融环境比发达国家差上20年不止。环境的不成熟,促成了中国电子商务支付市场的巨大金矿。

  有数据显示,PayPal最新的年交易额为60亿美金,这不得不让国内的有识之士“眼红”,于是乎,诸多国外的资本大鳄和国内的有识之士形成了庞大的“淘金团”,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但要想在中国市场淘得金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PayPal模式能照搬到中国吗?

  PayPal的成功与成熟的商业环境是不可分的。以美国为例,中国金融环境与美国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信用机制的缺失,国内在线支付用的是借记卡,而美国用的是信用卡。

  借记卡上必须有钱才能支付,信用卡上没钱也可以划账,比较来说,国内在线支付体系的风险对卖家来说几乎为零。相反,用信用卡支付似乎存在着很大“风险”。

  信用卡只有持卡人姓名、到期时间和卡号,信用卡犯罪在国外屡见不鲜。一旦信用卡丢失,盗窃者疯狂刷卡,持卡人完全可以拒付,造成的损失由商家承担,这是商家不愿意接受的。这时PayPal就会站出来对商家说,“如果你愿意把交易金额的2%给我,我就愿意替你承担损失。”商家何乐而不为?

  于是商家都愿意在PayPal支付平台上交易,尽管PayPal要从交易额中抽取2%还多的提成。对于PayPal来说,这是“丢了芝麻,捡了西瓜”,丢失的信用卡毕竟还是少数,抽取的提成远远可以弥补赔偿商家的损失。

  在发达国家,信用度对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小小的过失就会很大影响到你未来的生活。有朋友给我讲,他的一个美国朋友由于不经意地一次忘了交水电费,而在个人信用度上留下了“印记”,在之后买房子的过程中,别人能贷款10万美金,而他只能贷款6万美金。

  信用度是每个人随身携带的,而且可以随时被人“看”到,这就大大加强了社会个体的诚信观念,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在线支付的健康发展。由此,PayPal收取交易提成的模式屡试不爽。

  有消息称,7、8月份PayPal将进军中国支付市场,而名称定为“china PayPal”,而不是“PayPal china”。这个小小的区别暗示着PayPal将不得不来适应中国市场,而不是原样照搬。

  PayPal要进入中国,其在国外的优势在国内似乎找不到“支撑点”。中国的支付平台们大可不必担心,PayPal也要“入乡随俗”的。

  手机支付,

  老百姓手握“电子钱包”?

  本刊记者 夏友平

  2003年8月,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联动优势,推出“手机钱包”服务;

  2004年12月9日,中国联通和中国建设银行联手推出“新一代手机银行”业务;

  起步于1999年的手机银行业务,在沉寂了4年之后再次携BREW、JAVA、WAP等技术杀了回来,且来势汹汹,大有将其它支付方式(如第三方支付、网上银行)赶出日常生活和电子商务支付领域之势。

  数字背后的杀手

  3.5亿,7.6亿。

  以这两个数字为中心,以人脑所能想到的任意空间为半径,一般人只能画出“目前我国手机用户突破3.5亿、我国各大银行共发出了约7.6亿张银行卡”这个圆。而有经济头脑的人却能从这个两个数字中发现商机,画出一个几百亿元、几千亿元的市场。

  将3.5亿手机卡和7.6亿张银行卡绑定在一起,让手机卡能在很多场合行使银行卡的职能,将会怎样?

  试想,在餐馆、宾馆、商场消费后,在网上看到自己喜欢的付费歌曲、彩铃、电影,购买保险、股票、彩票、外汇、点卡,交纳各种生活费用、转账、汇款、话费充值等,不用准备现金,不用去银行排队,只要拿出身边的手机,发出支付请求命令,就可以完成付款。将是何等的惬意?你会拒绝这样的支付方式吗?这就是手机支付,也称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

  1999年末2000年初,各大商业银行先后跟无线通信运营商合作,推出基于短信的STK卡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手机小额支付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但由于技术的欠缺、功能没有特色、相关政策不够具体、用户习惯四方面原因,手机支付并没有像发起者们所设想的那样在我国广泛、迅速地流行起来。

  近两年,随着中国移动GPRS网络和中国联通CDMA1X网络的提升和完善,随着支持BREW、WAP、KJAVA、USSD等功能手机的推出,随着将手机卡和银行卡绑定这一创意的提出,随着联通和建设银行,移动和银联走到一起的时候,国内才再次兴起了新一轮手机支付的热潮。

  鉴于手机支付具有潜在用户数量庞大、方便、快捷、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跨地域全国通兑等优点。很多业内专家认为,手机支付有可能让我们业已习惯的现金支付、刷卡支付、柜台支付、委托第三方支付等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成为过去,手机支付将成为支付市场的“杀手级”支付手段。

  很多数据统计公司也纷纷站出来预测未来世界、亚太地区、中国手机支付市场的增长趋势,都认为200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将达到200亿美元,2006年亚太地区的手机支付市场将达到548亿美元,而中国也将有90亿元的市场规模。

  热情的参与者、成熟的应用、繁荣的市场、美好的前景、利好的市场预期,似乎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们必将迎来“手机支付时代”。但有两组数据却不得不提醒我们,在繁荣市场的背后,也许就是泡沫。

  虚火背后的泡沫

  180万,5万。

  这分别是目前BREW用户数和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用户数。36:1的比值,预示着手机支付之路并不会那么平坦。

  2005年6月1日,一年一度的无线应用盛会——BREW2005大会在美国圣迭戈举行。会上,作为BREW技术的拥有者,高通公司宣布全球已有24个国家的45家运营商提供了基于BREW平台的无线下载业务。

  在谈到中国BREW应用情况时,联通博路(中国联通和美国高通的合资公司)总经理沈劲介绍说,去年5月底,联通的BREW用户大约是20万,到目前已经突破了180万,也就是说370万BREW手机用户中的多半人使用了BREW技术提供的服务。

  “经常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BREW手机用户不会超过5万,即使使用短信查询银行账户功能的用户也都不会超过10万”,某银行内部员工告诉记者,大部分的BREW手机用户,使用最多的还是游戏、娱乐、查询等功能,使用手机支付功能的只占活跃BREW手机用户的1/36不到,仅5万人左右,手机支付(移动支付)前景其实并没有业界预测、媒体报道的那么美好。

  1999年的时候,手机银行和手机支付业务发展得都不好,我们将原因归结于终端太少、STK技术缺陷、功能太少、界面不友好等原因。

  然而,5年后的今天,相关技术已经发展到了BREW、JAVA、WAP、USSD,支持该业务的手机终端已扩展到了70多种类型,仅支持BREW的手机就达到了370多万部,已开发出账户管理、查询、转账、缴费、支付等诸多功能,交互式界面也最大化的贴近了用户使用习惯,但使用手机银行和手机支付的用户还是少得可怜,为什么?这得从手机支付的优劣势说起。

  手机支付之所以被称为“杀手级支付”,是因为相比于现金交易、银行卡交易、网上银行交易、委托第三方交易来说,手机支付有几个明显优势:用户基数大,约3.5亿;使用方便,不论何时、何地,针对任何支付需求,只要发出支付请求命令,就可以完成支付过程;24小时服务,支持异地漫游 ;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功能便利,一个平台解决所有问题。

  然而,虽然手机支付有着这么多的优点,但是它却一直受到安全和交易习惯两个劣势的拖累,难以普及。

  手机支付遭到的最大的怀疑是: 安全吗?

  在用手机完成支付的过程中,手机银行的账户密码是通过无线传输的,这个过程会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某网站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的网民完全信赖这项技术,70%的人觉得使用手机银行十分不安全。

  手机银行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中国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天然交易法则。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使用电子货币交易已占到整个消费市场的30%,韩国这个数字是25%左右,日本是10%,而中国仅有5%的消费通过电子货币方式完成,中国人还是愿意面对面交易,而不太愿意跟虚拟中的卖家、买家进行交易。

  安全,习惯,诚信,摆在手机支付面前的三块绊脚石,如果搬不走,或者不尽快搬走,也许手机支付又将会重复5年前的故事,冒一下泡就缩了回去,经历一个泡沫的轮回。

  赚钱心切的推广方式

  2005年4月,上海某展会,参会人员正站在某机器旁通过自己的手机购买可乐;

  深圳天虹商场,市民正用手机支付体验着现金支付所无法体会到的新鲜与便捷;

  天津,在很多大商场的门口,都有一台手机购物售货机昂然而立;

  用手机还能交停车费,加油,洗车,购买地铁票;

  ……

  无法在这里穷尽可以利用手机支付的范围,但我们希望“手机可以支付一切”。然而,现在的国内手机支付推广方式却使得手机支付推广不起来。

  手机为什么在中国普及如此之快?没有什么技术特色的短信为什么能迅速成为运营商和SP的赚钱利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群体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但最后估计都离不开“解决了人们生活必须的某个需求”。手机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语音沟通需求,而短信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文本沟通需求。沟通,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部分群体的特殊需求。

  手机和短信的例子告诉了我们,任何一个应用,要想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成功,走平民路线,从解决大众群体的生活必需问题角度出发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世上本来没有这个应用,但应用的人多了,就成了一个应用了”。

  再来看各大手机支付推动者开发的手机支付功能,除了交一些水电费和查询功能,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宗生意转账、炒股和炒外汇上,普通平民百姓能用的手机支付功能少之又少,像上海、深圳、天津这种用手机可以买生活用品也毕竟只是少数地区的特例。推动者们美其名曰这是按照二八定律制定的策略,服务20%最有价值客户,80%普通用户创造的价值是很少的。

  殊不知,这3.5亿手机用户有2亿多都是平民百姓,他们不炒股,不炒外汇,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购买生活必需品(超市),渴了买杯水喝(街头自动售货机),偶尔上网买点小商品(电子商务),也许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以后才会考虑去炒股,买外汇。

  手机支付之所以被寄予厚望,就是因为它当前有3.5亿的用户群,每人1年花10元,就是35亿的市场规模。这才是手机支付的潜力所在。

  任何一个行业在初期,都是靠大众(普通人)一起努力,而不是几个最有价值客户推动的。大客户战略是在行业成熟之后的细分、深化服务,而不是行业雏形时期的推广、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的手机支付就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悖论之中,觉得小客户没有价值,只发展高端用户,发展企业用户,而忽视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用户利益和需求,使得手机支付推广起来非常困难。

  走下神坛,回归百姓,少一些呼噪,这是手机支付能否大面积推广,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让我们真正扔掉钱包的关键所在。

  “信用担保”

  压垮网上支付的“稻草”

  本刊记者 段勇峰

  中国传统的物品交易,得益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古训。而在信息化社会,这些传统古训恰恰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诚信社会的建立成为某些机构的责任,精神文明建设似乎远没有达到物质文明建设的高度。

  “先付款,后发货”是中国电子商务交易的既定模式,“货到付款”模式由于物流成本的巨大正在被逐渐摒弃,但又摒弃不掉。虽然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均作了种种约束机制来期望达到人们心理的最低防线,但敬而远之的还是大有人在。

  诚信的缺失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在电子商务的支付环节只能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信用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信用担保”支付平台出现的直接原因。

  “信用担保”将支付平台演变成了资金流的中间环节。买家先把款打给支付平台,等确认收到所购商品并无问题时,通知支付平台把款项打给卖家。并且此种平台还提供给买家可以预存一些费用的功能,为了方便买家以后的购买,这有点“预存话费”的味道。

  这种机制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缺,并且非常贴近中国人的保守意识,“我拿不到货,你也甭想拿到钱”。

  一旦此种平台的用户众多,夸张一点说达到了一亿的用户规模,除了每天沟通买卖家的信息,不可避免的还有很多买卖家“纠纷”,这需要支付平台准备多少的“客服岗位”?多大规模的“CALL CENTER”?但它有一点好处,至少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啊!

  同时我们还看到,每种支付平台都有定期结算的日期,也就是说买家给平台的钱要定期结算给商家。但采用“信用担保”机制的支付平台,其给卖家的结款周期是不定的,首先要接到买家的打款通知。这样,支付平台就有可能聚集大量的买家资金,交易流水越多,暂时固定的资金量就越大,这笔资金是放着不动,还是挪为他用?我们不得而知。放在银行吃利息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哩!何况很多卖家或小企业还急需资金周转,想必他们也在想着更好的支付模式呢。

  细细想来占用买家资金有点“非法基金”的味道,不是国家允许的金融机构,但却多少担负起了金融机构的角色,尤其是“预存费用”噱头,听某业内人士说,用银行业的术语应该称之为“吸储”。占有众多的买家资金,如果支付平台“携款潜逃”那社会影响可就太大了。

  当然对于知名的支付平台我们大可放心,我们不应该用“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人”,但这毕竟是一个问题。如果采用“买家资金存入银行,由银行监管而不产生利息”的办法也许会解决一些问题或者打消和记者持同样疑问的人的顾虑。

  支付宝“你敢用,我就敢赔”的喊声还在震天,eBay易趣“安付通”已经执行了“零风险”购物策略,其实是异曲同工,如出一辙。这多少刺激了潜在用户的消费欲望。对于保守的中国人来说,在线支付似乎有了这些“保障”才敢尝试。

  “网络三只手” 艺高人胆大

  本刊记者 夏友平

  2005年6月18日,记者的一位朋友收到信用卡中心发出的一封主题为“信用卡消费明细”的邮件,称他在埃及有一笔25000元的消费签单,而朋友最近却是一直呆在国内,且至今也从来没去过埃及;

  2005年4月,多名淘宝支付宝用户工商银行账户里面的钱不翼而飞,数额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2004年12月,国内一些假的银行网站开始疯狂骗钱,几个学历不高的年轻人在短短一个月内就骗到了80万元。据统计这样的假网站接近831个;

  “随着黑客以盈利为目的攻击金融企业信息系统,在线交易、电子银行、网络支付正面临客户数据丢失、网络欺诈、网络钓鱼等支付安全问题”,赛门铁克中国区技术经理郭训平不无担忧的说。

  黑客窃取用户资料,网络欺诈,假银行,账户清空,这些都给电子商务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想做电子商务,想用网络支付,我们更希望安全的支付,但谁来保证我们的支付安全呢?

  支付隐患

  2005年6月17日晚,美国万事达信用卡国际公司宣布,某信用卡第三方服务商(CardSystemsSolutions.,Inc,Tucson,Arizona)的系统被黑客侵入,造成包括万事达、Visa、AmericanExpress和Discover在内各种信用卡高达4000多万用户的数据资料被窃,其中万事达信用卡用户高达1390万,Visa信用卡的客户则高达2200万。

  专家警告说,这是目前为止美国最大的泄密事件,但这不是美国近期唯一发生的信息失窃事件。

  6月,世界最大银行美国花旗集团丢失了一批记录着390万客户账户及个人信息的电脑记录数据带;

  5月,美国四家大银行的约50万客户的电子账户记录被不法分子窃取;

  3月,世界知名数据库服务公司LexisNexis的数据库遭到黑客攻击,3.2万人的个人资料被盗,

  2月,美洲银行120万联邦政府雇员的社会保险号码和其他信用卡资料的电脑磁盘丢失。

  IT技术最发达,防范系统最完善的美国,都经常发生信用卡和用户数据被盗窃事件,给全球电子商务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国之所以成为电子商务做得最好的国家,得益于该国完善的信用卡体系,通过信用卡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上完成电子商务的付款过程,很好的解决了电子商务三大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中的资金流问题。如今信用卡都不安全了,那电子商务的支付环节还能安全吗?个人所有的资料,包括账户,密码,身份证号,手机等都有随时被盗的可能。

  中国行情

  在国内,随便浏览各大论坛,对账号被盗,资金被盗,假银行网站,网络钓鱼,网银大盗等电子商务支付安全问题的投诉声一片,安全问题已影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某网站对网民的调查显示,70%以上的网民认为网络支付不安全,不愿意选择网络支付方式付款,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网上谈好价格,而采用线下付款的方式付款,在同城交易中线下付款更是普遍。

  正是由于安全问题,导致人们对网上银行,手机支付,银行汇款,第三方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的不信任,才催生出了安付通、支付宝这样畸形,但却符合中国电子商务国情的支付形式来。全额赔付,验货后付款,部分打消了人们对网络支付安全的忧虑。

  在C2C平台正常运作的情况下,这样的担保机制和审核机制一般来说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网站突然出现变故,卷款出走或者是资金链出了问题,用户资金如何保护?况且,这些网站的安全技术就那么好,完全可以防止黑客的攻击?虽然每个平台都纷纷推出全额赔付策略,但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措施。

  畸形的就是畸形的,就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这只是一个暂时办法,不能长期这样生存和发展。个人认为,C2C网站现在应该做的不是去搞什么全额赔付,而是应该加强自身安全防范措施,从自身角度出力去帮助健全我国的信用体系。

  安全支付新进展

  最近,使用“支付宝”工具的网民会发现,在支付宝工具栏中多了一个“在线杀毒”的功能按钮。

  2005年6月24日,阿里巴巴宣布,跟国内著名杀毒软件厂商江民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电子支付安全领域展开合作,豪言要将“支付宝”打造成中国最安全的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产品,彻底解决电子商务支付环节的安全问题。而此次合作的序幕就是“在线杀毒”,随后还陆续将有一系列的深层次安全合作。

  之前,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方,都没有跟专业的安全厂商合作,自身平台、数据库的安全只是靠自己技术人员来维护和购买一些安全软件来实现。应付简单的病毒还可以,但面对“网银大盗”这样的木马病毒,面对技术精湛的黑客攻击的时候,却显得无能为力。也就是说,其实广大用户的个人资料随时都有被偷盗的可能。

  虽然不懂“智能广谱杀毒技术”、“比特动态滤毒技术”、“内存杀毒技术”、“深层杀毒技术”、“木马行为阻断技术”等名词的具体含义,但江民和阿里巴巴的强强联手,却预示着一种解决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新方法的出现,电子商务支付安全领域又前进了一大步。

  正如赛门铁克中国区金融销售总监王笑丹所说:“支付安全问题,其实从技术上来讲,是很容易解决的,但由于我们缺乏一套非技术性的安全规范,才导致了诸多危害安全行为的诞生。各方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营造电子商务安全支付环境就指日可待。”

  网络支付:价格战的背后

  本刊记者 段勇峰

  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火爆”让人们惊愕,短短一年时间,粗略统计一下,仅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不下50家。如网银在线、支付@网、YeePay、快钱网等等,他们大多是按照PayPal模式收取交易提成的。能否盈利?记者采访的三四家支付平台老总都不敢肯定回答。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太像当初的网络泡沫了,大家一窝蜂的做门户,真正盈利还是近几年的事,谁有钱撑到最后谁就能捞钱。”如今的在线支付市场被业内称为“金矿”,似乎也到了“烧钱”的关口。

  价格

  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国内通常以“价格战”体现,支付市场也不例外。

  “你收取2%的交易提成,我就收取1.5%,你降到1%,我就降到0.5%”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诉说着支付市场的无奈。而这其中还要包括给银行的费用,再除去自身平台运营的成本,第三方支付平台盈利是不大可能了,“赔钱赚吆喝”成了支付平台的真实写照。

  目前已经有诸多支付平台企业提出,“不能再固守抽取交易提成的盈利模式了,而要通过支付平台开发增值服务,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具体实施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欣喜,“价格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网银在线的总裁赵国栋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收取交易提成已经很难盈利了,除了价格上的竞争,我们更应该看重技术的竞争和服务的竞争。”

  据了解,早在去年10月份,网银在线就已经推出了“7×24小时服务”,结算周期也加快到“按天结算”,这在业内是非常领先的。“这大大促进商家用户的资金流转。”

  据赵国栋介绍,“按天结算”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银行方面有时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迟一二天结算,这时就需要支付平台垫用出自己的资金,这对支付平台的资金实力是一个考验。

  云网不久前推出了支付@网支付平台,进军支付市场。总裁朱子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在线支付市场刚刚起步,在不成熟的市场进行价格战很不理性,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

  YeePay的副总裁余晨也持同样观点,“价格战是没有必要的,最大的挑战是建立一个良性的支付生态系统。这包括银行、商家、支付平台的共同努力。”

  分析来看,“价格战”要以庞大的市场为基础,而在线支付市场的有限客户资源,并不能保证各支付平台的“收支平衡”。

  网银在线总裁赵国栋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做得很好的支付平台,月交易额为8000万元,提成0.5%为40万元,除去给银行的费用,剩下的资金承担平台自身运营成本和人员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能承载月交易额8000万元的支付平台,它的月运营成本要远远大于40万元。

  看来以交易提成比率来竞争是一个“恶性竞争”,只能对行业带来不良的影响。而这恰恰就是支付市场的现状。打消支付平台的同质化,技术、服务和增值业务的竞争必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竞争焦点。

  门槛

  支付市场的“火爆”犹如北京的炎炎夏日,身处其中的“淘金者”更是不能够一丝喘息。期待市场的规范,是真正干实事企业的诉求。

  “支付市场的门槛儿应该抬高,这样可以剔除一些不规范的支付平台企业。”网银在线总裁赵国栋表露了对支付行业的顾虑,“支付市场技术的门槛很低,平台可大可小。小的平台可以不定期给商家结款,等聚集一定的资金,‘卷铺盖走人’也不是没有可能。”

  众所周知,法律法规的出台总是滞后于市场发展的。举例来说,《电子签名法》的出台要滞后于第三方认证机构市场发展2~3年。可喜的是,政府机构的步伐正在加快,不久前《电子支付指引》的出台就是对支付行业规范的有益尝试。

  我们可以推想,如果每家支付平台都在银行里预存一定的“担保基金”,这个数目要在几千万元左右,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可以冻结,用来赔偿买家或商家的损失。这样不但抬高了支付行业的门槛儿,也给用户提供了一层保障。

  对于市场将来的发展,各家支付平台老总都抱乐观态度。

  “将来的市场不可能一家独大,多元化支付模式并存,找到好的模式是制胜的关键。” YeePay的副总裁余晨表示。

  看来,好的模式是探索出来的。网银在线总裁赵国栋表示,“目前的电子支付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要到2、3年后才会逐步成熟。我们也在探索新的模式。”据悉,今年7、8月份网银在线将推出一种新的支付模式,进军C2C领域。

  云网总裁朱子刚则把支付市场的发展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让现在使用支付平台的消费者能够顺利使用;二是让想用支付平台的消费者学会使用;三是让不想用支付平台的消费者想用。

  这三个阶段读起来虽然很拗口,但也看出了在线支付市场的培育之难。

  市场

  目前的支付市场现状是,大家都在“赔钱赚吆喝”。赚的是什么?是市场份额。

  中国的在线支付市场到底有多大?这市场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往大里说,除了各大网上商城,如卓越、当当、新浪商城、俊网、e龙、搜易得等等,还有众多传统行业、制造业、教育行业、政府采购,只要是能够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都是在线支付平台的潜在用户之列。

  往小里说,真正的传统企业有多少家是在通过网络销售,交易额能有多大?有多少人或企业愿意在网上支付?反观知名的网上商城能有多少家?有限的用户数,再被不下50家的支付平台来分,结果是屈指可数。

  于是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销售力量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除了开拓新客户,抢挖竞争对手的客户已经成了销售人员的首要工作,想来这也是必然。

  无疑,如今的在线支付市场是有泡沫的,泡沫归泡沫,只要前途光明,眼前再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现在如果不抢占市场,等将来大局已定,两三家独大的时候,恐怕只有看的份儿。

  猜想:

  网上支付为国家税收铺路?

  本刊记者 段勇峰

  记者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 :在网上做生意,是否合法?所说的“合法”,是指该怎么交税。尤其是众多的网上个人卖家,不可能让税务人员个个“登门造访”吧。

  同时,网络还是犯罪分子“销赃”的乐园。偷来的东西在网上卖掉,神不知鬼不觉,网络之大,不是你我能够想像,防范谈何容易?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网络税收模式,或许能将“损失”降的低一些。网络税收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众说纷纭,一直没有结果。

  而在线支付平台的出现,似乎恰恰能够担任这个角色。或许这是支付平台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没准儿。

  问题摆在了面前,支付平台如何税收?会产生什么后果?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有何影响?

  用支付平台税收,在技术上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比如说,原来收取1%的交易提成,现在可以提高到1.2%,0.2%就是税收,要交给国家的。

  如果这样的话,税收是保证了,但商家还愿意用在线支付平台吗?有的商家会说,“那还是让买家去邮局汇款吧,在线支付平台,我不用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在线支付平台没人用了,都改用邮局汇款了,这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倒退吗?况且用不用在线支付平台是商家的选择,商家是甲方。

  但对于真正的企业商家或者网络大卖家来说,考虑到效率成本和资金的回收速度,估计也不会在乎那点税收的。

  一旦采用在线支付平台来解决税收问题,那支付平台企业愿不愿意承担税收业务呢?据了解,目前有的支付平台企业为了拉到客户,可以无条件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有的企业用户就提出,“钱不要打在我们公司的账户,要打在我们公司某人的个人账户上。”众所周知,企业的账户是受到监管的,“把钱打到个人账户”无意中使支付平台成了企业用户偷税漏税的帮凶。

  记者认为,支付平台也可以采用和银行合作的相同模式——利益分成,来进行网络税收。政府相关部门或许也应该出面,“所有在网上做生意的企业,必须采用带有税收功能的支付平台。”或者是“所有的支付平台必须带有税收功能。”

  支付平台带有税收功能。这样一来,或许支付平台企业会觉得业务更难做了,本来“价格战”就很辛苦,加了税收,客户更不买账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关键的一个环节还是网络买家。

  对于网络消费者来说,税收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益关系,估计积极性不会很高。但几年前开始的有奖发票的实行,给了消费者莫大的积极性。去饭馆吃饭都不忘要发票,或许会中个几百元呢!如何提高网络买家支持网络税收的积极性,着实是一个难题。

  现在的市场是支付平台“讨好”商家,仔细想来,理想的市场应该是商家主动找支付平台。因为,支付平台毕竟是先进的技术,引领电子商务发展潮流。对商家来说,能够快速回笼资金,安全快捷。等到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高了,社会的信用机制健全了,网上交易安全了,商家何乐而不为呢?

  钱和责任在一起

  ——PayPal 模式和法律环境分析

  文 / 徐箐 胡皓渊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交易的迅猛发展,借助于第三方支付的交易方式体现了巨大的生命力。 目前PayPal付款方式在世界38个国家中有超过7200万个使用用户。2002年7月8日,在线支付服务提供商PayPal被电子商务拍卖网站eBay收购。

  PayPal提供的网络支付方式与消费者线上刷卡付款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是通过第三者——PayPal付款给网络商家,商家无法直接取得消费者的信用卡资料,减少了信用卡资料泄露的概率。

  PayPal的支付模式使得无论是发款人还是收款人都要通过邮件注册一个PayPal的账户,这使得PayPal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迅速占领市场。有人称PayPal的这种销售模式是一种“邮件病毒式”的商业拓展方式。

  PayPal的用户协议

  在说PayPal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前,有必要对PayPal的用户协议做个简单介绍,在PayPal的用户协议中,可以了解到:

  PayPal严格区分用户自己的资金和自身的资金,不会将用户的资金用于公司运行或者其他目的,也不会在破产的情况下或者由于其它的目的自主地将资金归于债权人。这说明,目前PayPal不会利用用户资金赚取利息收入,并且用户的资金在没有加入PayPal提供的另外一个服务“货币市场基金”方案的情况下,将存入被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所保险的银行(FDIC-insured banks)里开设的无息账户中 。

  PayPal在用户协议中声称自己是用户的代理人(Agent),是帮助用户从第三方接受支付以及向第三方发出支付的代理机构。并在用户协议中,让用户明确:1. PayPal自身不是银行,其向用户提供的服务是支付处理服务,而不是银行业务;2. 对于用户的资金,PayPal不是财产的受托人、受信托人、或者是待一定条件成熟后再转交给受让人的第三方,而是作为用户的代理人和资金的管理者。

  用户接受了用户协议之后,PayPal和用户之间有了提供网络支付服务和接受网络支付服务的合同关系。

  在PayPal(美国)的用户协议中,PayPal表示自己是在整个服务的过程中作为用户的代理人和用户资金的管理者。

  而能涉及到PayPal的法律问题可以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和银行(信用卡)之间的关系,支付安全、PayPal的法律地位确认。

  PayPal和用户

  在PayPal (美国)的用户协议中,除了澄清PayPal和用户的之间宽泛的代理关系后,还明确表示自己作为网络支付服务的提供者,不保证买家和卖家之间是否真的全面履行完交易。

  PayPal美国的用户协议中把自己定义为代理机构,也就是说PayPal美国是基于用户的指示和要求,以用户的名义完成网上支付。

  可以说代理机构(Agent)是属于英美法上的一种宽泛的概念。根据美国的代理法理论,代理是一种受托信义关系,其中一方同意在另一方的监督下为了另一方的利益而实施一定的行为。尽管代理关系不一定必须是基于合同关系的,但基本上是一种合意:即要求本人表明他愿意代理人代表他为一定的行为,并承担其后果;代理人同意代本人而行为,并愿意接受本人的指示或控制。这种同意的表示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从双方当事人的行为或所处情境中推断出来。

  在PayPal作为用户的代理人处理网络支付相关事宜的时候,PayPal的责任就基于其在用户协议中的陈述和允诺,以邮件形式履行经用户合法授权的付款通知和收款通知义务。当然作为代理人和资金的管理人(保管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账户的信息都应有一定保密义务,并保证网络支付资金的安全和顺畅。PayPal在用户协议中特别提到,不将资金用于公司的其他目的,并在公司破产的情形下,不将用户的资金自主地归于债权人名下。

  PayPal和银行(信用卡)

  PayPal一方面为接受其用户协议的客户提供网络支付和资金保管的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自身不是银行,必须依靠信用卡组织和银行体系来构建自己的服务框架。

  PayPal对于银行和信用卡组织来说是收单人,即用户通过信用卡或者银行账号将资金置入了PayPal的账号中。PayPal需要和银行(信用卡组织)之间有个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对消费者信用卡或者银行账号的认证;

  2. 信用卡组织或者银行按照PayPal的(用户的指令)要求作出的资金划拨;

  3. 对可能出现的欺诈和退款要求的确认。

  可以说在面对用户时,PayPal是将信用卡和银行在支付的过程做了进一步细化和虚拟网络化,是一种延伸,但同时也是作为信用卡组织和银行的业务的收单方。这必然造成PayPal和信用卡组织以及银行业务的紧密结合,例如PayPal必须经常调整自己的相关政策以便与信用卡组织的规则,以及相关法律相一致。

  支付安全问题是用户和PayPal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在PayPal上的账号,并用简单的执行密码作为支付的命令和指示,避免了将信用卡信息和其他银行账号信息透露给其他商家的过程中被泄露的风险。但是在PayPal的实践中,还是会出现网络诚信与安全问题,以及在其涉及到的服务中隐私权和消费者保护问题。

  为此,PayPal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例如:

  验证账户。用户可以选择注册三种账户之一进行支付。个人账户(Personal Account),标准账户(Premier Account)与商业账户(Business Account),在确定选择一种账户后,用户使用支付前需要绑定一个银行账户或者一张信用卡,此时,PayPal就对信用卡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有效性以及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

  对美国用户采取“Random Deposit”的方式,当用户登记时,PayPal向该账户随机存入两笔小额存款,在2~3个工作日之后,用户可以查阅这两笔存款的数额并作为激活的代码,在PayPal页面上完成验证流程。另一种是针对在美国外的用户,这些客户在开设账户前,需要向PayPal预先支付一笔1.95美元的款项,随后用户将会在信用卡月结单、银行账户的对账单以及在线访问获得一个4位代码,如果客户在PayPal页面正确输入这4位代码,则该客户的账户就被激活,在进行下一次付款时,这1.95美元的款项将被PayPal返还。

  交易保护。基于PayPal初始依赖于eBay不断扩大自己业务的关系,PayPal专门设置了一系列针对网上交易的安全支付政策,有买方申诉政策、卖方保护政策、买方保护政策和退款担保政策。其中在买方申诉政策和买方保护政策中,都提到PayPal对卖方未交货、收到的货品和描述明显不符合等情况,提供一定的退款保障。

  另外根据美联储制订的“E规则(美联储为实施‘电子资金划拨法’于1980年颁布的规则)”,如果资金是通过信用卡置入的,并且是未经授权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发卡机构提供的退款保障。

(责任编辑:任宁)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网上支付",共找到 1,456,401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热点排行】 【推荐】 【字体:  】 【打印】  【关闭

 ■ 相关链接
·网上支付:2007年市场规模达215亿
·2005年网上支付高峰论坛9月召开
·网上支付:法规空白暴露安全隐患
·阿里巴巴与eBay竞争网上支付工具 备战PayPal
·网上支付单笔金额不得超5万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12月经典妆扮,5折特价
补水护肤十余品牌3折
香水-彰显个人魅力
小家电低价促销
资生堂特价护手霜¥25
兰蔻特供晚霜¥49
韩国VOV面膜惊喜特价
OLAY新品8折,面膜底价
韩国足下抽脂贴¥260
OLAY欢乐购免费得礼品
-- 给编辑写信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