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3%,创下2003年10月以来月度最低涨幅。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尽管年内CPI的运行态势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不排除个别月度涨幅重上2%的可能,但中期再度大幅走高的概率很小。 至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会不会发生通货紧缩,以及如何看待物价下降,专家们却是见仁见智。
跌入通缩警戒区?
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目前物价回落的幅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落入了通缩的警戒区。这一定会对经济产生损伤。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则指出,估计煤炭明年开始过剩,电力供求至多后年达到平衡,2008年也将开始过剩。大批重工业项目到了产能的集中释放期,而以前阶段主要吸纳生产资料的重工业投资需求出现了“落潮”,生产资料的全面过剩就不可避免。如此,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都将呈现全面过剩局面。
相对于这两位专家的悲观,李扬则表示,8月份的CPI虽然仅上涨1.3%,但不能因此简单地判断通胀或通缩。不过他也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基本释放,今后一段时间通货膨胀不会成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教授宋国青表示,8月的数据是通缩可能性减小的一个迹象。因为他按照趋势预计,现在CPI涨幅应该是1.0%左右,现在高出了0.3个百分点,说明情况还不错。宋国青预计,接下来9月份的CPI涨幅可能会与8月持平或略高一些,四季度就涨回去了,到12月将涨到2%左右。但总体来讲,总需求依然比较弱。虽然不能说通货紧缩马上就要来,但也不能再出台紧缩性的措施。
物价为何上涨不快
对于很多人眼中令人生畏的通缩,李扬说,通缩分为两种:好的通缩和坏的通缩。好的通缩,一方面表现为技术进步和体制变革;另一方面,只有在物价上涨不快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在通胀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东西不愁卖不掉,没有人想提高效率。必须有一定的物价下降或上涨不快的压力,企业才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他认为,目前物价上涨不快是由于技术进步、经济体制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因素决定的。也正是由于是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等带来的“好的通缩”,李扬认为,目前不宜采取大的政策举措。政策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要干扰这种局面,而是要加快改革,加强市场机制的建设,让市场恢复调控和配置资源的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则认为,汇率适度升值对控制物价上涨发挥了积极作用。CPI上涨减缓,一方面是消化投资带来的产能增加,另一个原因则是汇率的适度升值控制了其上涨的趋势。他认为,按照目前消费价格构成来看,今后一段时间CPI保持目前的低水平是可能的。
巴曙松进一步表示,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扩大了非贸易部门如基础设施和服务行业的盈利空间,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契机正在酝酿。从CPI的构成也能看出,基础设施和服务行业的涨幅较大,这种价格上扬发出的信号是:希望更多的资源进入这些领域,从而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他建议,在政策上要有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准入管制的放松。
油价成不确定因素
许多专家指出,当前影响我国物价走势的最主要不确定性因素是国际原油价格。与年初首个交易日的42美元相比,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66%;与1999年的国际油价低谷相比,每桶原油价格则已上涨近700%。而2004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40%,今年原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43%左右。
近几个月来,我国工业品出厂(PPI)价格涨幅一直保持略高于5%的水平,其中原油价格就直接拉动PPI上涨1.2%左右,如果加上其对相关原材料价格的传导,以及原材料价格对下游产品的再传导,原油价格直接或间接对PPI的拉动可能在2%左右。此外,油品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它的价格上涨必然也传导和渗透到CPI之中。
据权威机构分析,世界石油供需是基本平衡的,甚至略有剩余。李扬说,石油现在的价格不是由于需求造成的,而是炒作的因素造成的。据分析,国际原油价格高企主要是国际游资所为:一些国际大型投行已经成为国际石油期货的大炒家,几乎北美的所有对冲基金都进入了石油期货市场。
但这种惊心动魄的投机活动还将持续多久,将把原油价格推高至什么地步?这几乎是无法准确预测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国际原油价格反向运行,无疑将加大我国从PPI到CPI的跌势,让通缩的阴影挥之不去。(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 (责任编辑:王燕) 搜狗(www.sogou.com)搜索:"物价指数 通缩",共找到 15,553
个相关网页
|